(貴州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 550000)
按照祝碗瑾先生在《漢語稱呼研究一一張社會語言學的稱呼系統(tǒng)圖》中關于稱呼語的分類,本文研究對象“美女”屬于“社會通用稱謂語”,而且主要研究“美女”作為面稱的情況。本文采用定量分析,對貴州大學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到270份,調查內容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性別、年級、專業(yè)、家庭);2、被調查者對“美女”的使用情況;3、被調查者對“美女”的接受情況。
“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的變動使一些舊的稱謂消亡,新的稱謂產生,或賦予舊稱謂新的含義和功能。”“美女”自古就有,從古文獻中作人稱名詞,到定義為年輕貌美的女子,再到泛化為女性的通用稱謂語,現在依然流行于日常生活與社交虛擬空間中。下面將從三個方面對當代大學生關于“美女”稱謂語使用情況進行調查。
關于這一問題,本次調查設計了四種情況。從調查結果看,77.7%認為“美女”只是稱呼而已,與顏值無關;20%左右認為僅適用于顏值高的人或有些輕浮的稱呼;10.7%認為“美女”不宜用于面稱,屬于不良現象,而且反對的程度較低的頻率與贊成中符合詞典定義的頻率是相同的?!懊琅狈Q謂泛化現象已經在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下成為主流,即使在校園環(huán)境下也只是作為一種稱呼的代詞,僅與性別有關,但是仍然存在部分同學受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認為“美女”就是側重于美麗或者被誤用的“美麗”。
針對使用對象,問卷設計了對熟人和陌生人,熟人主要指關系較好的同學和朋友,陌生人主要指不認識的同學或學校內工作人員。調查顯示:幾乎所有被調查者都是以開玩笑的目的使用“美女”,僅有4人對熟人使用并以正常打招呼為目的,反映了大學生只是存在“美女”僅僅作為稱呼的認知,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像“同學”這一詞作為正式的稱呼語,也從側面說明“美女”在大學內使用率較低,具體原因會在第三節(jié)中論述。
調查分析可知:無論使用對象是熟人還是陌生人,“美女”的使用頻率都很低,幾乎都不會使用的學生占據大多數,這與學生所處的特殊環(huán)境和個人價值觀有很大影響。但是從整體趨勢來看,對陌生人使用“美女”的頻率會隨著對熟人使用的頻率增加,即使平時不會對熟人使用的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偶爾對陌生人使用。
在不同的場景面對不同的對象時都會對交際語言產生一定的影響。問卷主要是分為校內和校外的使用度,其中關于校外調查顯示,與校內相比使用度高的占32.37%,視情況而定的占33.09%。其中,74.1%校內購買東西時和51.08%在路上會使用“美女”,教室、圖書館和操場相對較少。在相對集中的學生集體和相對單一的環(huán)境中,學生之間很少會使用“美女”稱呼對方,相反在社會條件和寬松的環(huán)境中比較接近社會大方向。
關于對大學生對“美女”接受程度大致分為:無所謂、喜歡、超級喜歡、不喜歡、厭惡,“無所謂”的態(tài)度占了63.31%,絕大多數同學對于“美女”的接受度也與第一節(jié)“僅僅稱呼而已”的看法相一致;其中17.99%的同學表示不喜歡,也占了相當一部分,顯示了校園內大學生對“美女”的接受度呈現較高非贊同態(tài)度,與“美女”泛化現象的社會影響有一定關系。與校內相比,58.27%的同學認為對“美女”的接受度沒有差別,28.06%的同學認為高。整體來看,在接受程度方面,大多數學生抱有對“美女”只是稱呼的無所謂的態(tài)度,而且喜歡的程度低于不喜歡甚至反感的程度,與上述對“美女”的看法具有一致性。
“美女”雖然被大致認定為稱呼語,可是最初詞語定義的潛意識影響以及個人心理的變化導致接受度產生變化。相對于63.31%無所謂的接受度,48.2%的學生會因為自己或者說話者的外在條件影響接受度的百分比是比較高的,說明在具體語境中具體的交際雙方會導致接受度發(fā)生改變。
稱謂語是語言的一部分,社會通用稱謂語與社會的關系尤其緊密,與使用者的社會特征以及民族的文化心理方面的影響有關。
年齡、性別、社會階層等都是影響語言使用和變化的社會因素(又稱社會變項,社會變量)。根據調查統(tǒng)計情況,本文對影響“美女”使用和接受的社會因素(性別、專業(yè)、民族)進行分析。
1.性別與“美女”
調查結果顯示,性別在“美女”稱呼語的使用和接受情況中有一定的差別。在對“美女”看法的不贊成態(tài)度中,男生的比例低于女生,而且8%男生認為“美女”面稱是不尊重的表現或者輕浮的表現,甚至24%男生認為“美女”僅適用于顏值高的人。在使用方面,男生使用頻率遠高于女生,60%女生不喜歡使用,而52%男生偶爾使用;在接受方面,男生雖然持無所謂態(tài)度的占大多數,但是喜歡的比例卻高于女生,女生不喜歡的比例占相當一部分。
性別本身存在差異,男性和女性在選擇語言也是可以看出。女生從性格上來說比較敏感細膩,社交媒體對外貌的不斷放大,會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以及對別人謹慎使用;而且由于中國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以及網絡對于“美女”的大肆濫用,導致女生,尤其是在相對純潔的社會環(huán)境中的大學生,容易與“小姐”或色情方面產生聯想,對“美女”產生抵觸心理,甚至排斥使用者。男生相對來說比較粗獷,比較認同社會主流選擇,甚至作為對女生的贊美之意。
2.專業(yè)與“美女”
學校專業(yè)大致可分為文科和理科,文科是偏社會性、文學性,注重意識和感性思考,理科是偏科學性、邏輯性,注重數據公式和理性推理。文科生與理科生在對“美女”的使用和接受方面差異不大,但是呈現出理科生對“美女”的使用率和接受度高于文科生的趨勢,其中在接受度方面,文科生沒有人選擇超級喜歡的態(tài)度,而且兩者在喜歡和不喜歡的態(tài)度上差距明顯。
3.民族與“美女”
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少數民族人口眾多,基于特殊原因,將問卷設計為“漢族”與“少數民族”。在調查結果中,發(fā)現不同民族在“美女”對熟人和陌生人的使用度方面存在明顯差異,少數民族對熟人“不會”的使用度高于漢族,對陌生人“不會”的使用度低于漢族,以及對少數民族“偶爾”的使用度高于漢族。不同民族的社會和文化原因導致不同的語言態(tài)度和行為。少數民族對熟人的使用率低于漢族,而對陌生人的使用率高于漢族。貴州少數民族居住地多為山地,早期交通閉塞,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求同不變”的語言態(tài)度,會對內或熟悉的交際對象保持內在的心理習慣,但是隨著網絡時代的發(fā)達和“美女”的泛化,少數民族大學生對外進行語言交際時可能是為了迎合社會現象以求達到交際目的。
語言與社會共變,社會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人們價值理念的變化,在語言中都有體現。稱謂語中親屬稱謂語比較穩(wěn)定,從古到今其基本稱謂都保持不變,社會稱謂語與社會的聯系極其密切。不斷涌現的網絡稱謂語或長或短的留存在網絡中,沖擊著“美女”這一通用稱呼語的使用率。同時,社交媒體和網絡平臺不斷濫用“美女”博眼球,利用各種形式傳播負能量信息。
學校是相對封閉單純的小社會,有固定的“教師—學生”的社會關系,基本形成“老師”和“同學”形式的稱呼,而且接觸到較狹窄單一的服務行業(yè)人員。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和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會對網絡傳播做出合乎價值觀的判斷,同時會受到從眾和求異心理一定的影響。
大學生對“美女”使用情況中,整體使用率較低:1.使用對象:對陌生人的使用率高于熟人;2.使用場合:購買東西和路上時使用頻率高于教室和圖書館,校外的使用率高于校內。大學生對“美女”接受情況中,無所謂的態(tài)度占據大多數,但是也有一部分持不喜歡的態(tài)度。大學生對“美女”接受和使用的社會因素分析顯示:1.性別會產生一定影響,男生使用率高于女生,接受度中非喜歡態(tài)度高于女生;2.專業(yè)方面影響較小,但是理科生非喜歡的接受度高于女生;3.民族方面存在一定影響,少數民族學生在不同使用對象中的使用率與漢族學生相反。4.網絡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和觀念以及個人價值觀都會對語言行為產生一定影響。
社會稱謂語和交際者的選擇是變化著的,受到多種社會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影響,通過社會語言學調查了解變化與原因有助于更好地為人們的交際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