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立忠
(山東新匯建設集團有 限公司,山東 東營 257091)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fā)展,城市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各種各樣的建筑工程增多,對資源的開發(fā)利用上也呈現出供小于求的現象,進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環(huán)境問題,尤其是地質災害頻發(fā),而且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
巖土工程在工程建設過程中,涉及巖土勘探、開發(fā)、加固施工等方面的建設工程。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指的是,受到各方面的影響所產生的巖土工程建設與施工的地質災害。例如,開山鑿洞引起的地面坍塌、因選址不當所造成的泥石流災難、地震引起工程建筑的破壞等都屬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我國地大物博,地質結構也錯綜復雜,地質災害問題逐漸成為阻礙巖土工程以及建筑行業(yè)發(fā)展的主因。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有10億元左右,而且呈現攀升走勢。早在20世紀80年代,地質工程學已經廣泛地應用到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為地質災害的防治與解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隨著巖土工程建筑技術的不斷提升,地質工程學的發(fā)展,讓人們認清了地質災害的破壞性與不確定性,充分利用先進的地質檢測技術,以及地質災難治理技術,對防治地質災害有著積極的影響與作用,極大程度地降低地質災害對工程建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1]。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自然原因是指地質環(huán)境、地形地貌,以及水文氣候。在這些原因的作用下,大大降低了巖體的穩(wěn)定性,并呈現出眾多的不確定性因素,具體表現為泥石流、滑坡、地面變形以及坍塌。有些自然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是環(huán)境自然發(fā)展的結果,有摻雜人為因素的自然原因是可以預測的,只要采取科學合理的防治手段,能做到有效的預防。
現階段,我國巖土地質災害頻發(fā)的人為因素的影響明顯超過了自然因素。巖體結構在長時間的自然災害中,已經出現了一定的變化,加之不合理的開發(fā),加速了巖體的變化程度,進而徹底激發(fā)了不穩(wěn)定因素,導致災難的降臨。比如,過度砍伐、對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對礦產資源的過度開采,都成為地質災害的主因,阻礙了經濟持續(xù)穩(wěn)定的發(fā)展。
泥石流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形成的原因與降雨、降雪等降水因素有關,在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下,雨水帶著泥石一起沖下山,形成了泥石流。而引發(fā)泥石流的原因,大部分來源于非科學的開采,或者在開采過程中沒有做好土壤的穩(wěn)固措施。山體是自然的杰作,是自然的產物,人工對山體進行過度的開采,會大大降低山體的穩(wěn)定性,尤其亂砍濫伐直接影響了樹木對土壤的穩(wěn)固作用,進而引發(fā)了泥石流。
滑坡也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山體受到地質變化或者河流的強烈刺激后,巖土沿著斜坡出現了自然滑落的現象。引發(fā)滑坡的主要原因是頻繁的巖土工程建設活動,經常性的巖土施工,強烈的撞擊、震動等開山炸石的行為,造成了巖土的松動,最終出現了滑坡現象?;轮饕l(fā)生在地形差度較大的地區(qū)與頻發(fā)地震的區(qū)域,當降水量足夠大的時候,很容易引起滑坡[2]。
地面變形也是一種常見的地質災害,地面變形比較容易理解,產生原因與巖土的不科學開發(fā)有著密切的關系。在長期開發(fā)過程中,出現了地面塌陷,地面出現裂縫、下沉,都會引發(fā)地形的變化。如果地面發(fā)生了變形,對整體施工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70多個城市出現了地面變形,其中比較嚴重的高達30多個。人類對礦產資源的盲目開采,地下水的盲目抽取,都成為地面變形的影響因素。
崩塌也是比較常見的地質災害,當山體或者坡體在巖土施工的作用下,出現了崩裂或者塌陷。造成崩塌的主要原因是毫無節(jié)制地開發(fā),嚴重地破壞了主體的生態(tài)平衡,破壞了主體的穩(wěn)定性與防御機制,最終造成了崩塌。
減小流經地的壓力是防止泥石流的最佳手段,通常情況下,可以在泥石流發(fā)生區(qū)域的下游搭建引流裝置,通過裝置改變泥石流的流量與方向,減小了泥石流對流經地的壓力,進而減輕了泥石流的破壞程度。或者在流經地修建阻攔設備,將泥石流中的固體進行充分的過濾。泥石流的防治一定要遵循“流經地減壓”的原則,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防治[3]。
滑坡的防治工作要從兩方面進行,首先,通過攔截設備控制水流,化解滑坡壓力,在滑坡內搭建排水系統,控制滑坡內地表水的流速。相關的減壓控流的方式需要根據當地水文條件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其次,邊坡治理工作有序開展,加強邊坡的抗滑能力,比如,建設擋土墻等,具體的辦法也要視具體情況而采取措施。兩方面的防治工作合理、充分開展,對滑坡的防治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地面下沉的防治方式有很多,通常情況下,采取增強穩(wěn)定性的措施。比如,堵塞法可以應用到沉陷幅度較小的洞穴填充中,過程也相對比較簡單,清除洞穴內部雜質后,將硬石填入其中,然后再將碎石之間的縫隙填補即可。再比如,灌漿法,將事先準備好的灌漿材料注入土體中,強化巖石的穩(wěn)定性,進而減少地面下沉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構建完善的災害預防技術,可以應對突發(fā)性的地質災害,強化地質災害的處理能力。在巖土工程的地質災害預防過程中,采取新型的技術與設備,加大防治技術的投入,采用世界先進的治理手段與工具,結合工程建設的具體情況建立科學的災害預防系統,是地質災害最好的防治方案。
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強化施工現場的護坡與攔截的工程建設,為地質災害的防治奠定堅實的基礎。建設過程中參考規(guī)范性的地質保護規(guī)定,提升整體的工程質量,減少人為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尤其在施工過程中,采取有關策略方案,也可以有效減少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4]。
在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一定要加強地質條件勘探工作,密切關注長期氣候的變化,對雨水季節(jié)采取避讓政策,科學制定轉移辦法,建立避難根據地,充分保證居民與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降低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將傷害降到最低,將救援難度降到最低。
地質災害給巖土工程施工帶來了重大的影響,通過合理的勘察,科學制定施工方案,合理安排施工流程,根據具體情況對施工時間做出調整,可以極大程度地降低地質災害對施工的深遠影響,保證施工順利地進行,確保建設過程的安全性與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