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日歷越翻越薄,豎看是墻上的一頁紙,橫看卻是季節(jié)的門檻,站上去,滿眼空曠。
這是立冬的第一個夜晚,寒流依然沒有過。站在小屋的窗前,可以看到街頭的行人從公交車上下來,縮著脖子疾步而走,只一小會兒,站臺便空蕩蕩的,只有風聲,忽遠忽近,撲打在門窗和玻璃上,像一些舊時歌謠,熟稔地,一張嘴,便從唇邊滑落。
很快,夜色彌漫,四下寂寥。偎依在床頭,讀汪老的《葡萄月令》,有白月光,從窗外破入,靜臥在鞋尖上,靜得像河邊上的白沙或者泛著青色的蟬翼,更像從風中傳來的、時斷時續(xù)、若有若無的犬吠。
依然記得小時候,每到立冬節(jié)氣,教書的五爺(其實很年輕,輩分高而已)準會在課堂上說教我們,娃們,知道什么叫立冬嗎?立為開始,冬乃季節(jié)。立冬之后,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收藏。
五爺文縐縐地說著,我們搖頭晃腦地念著,卻并不大懂得其中的含義。
后來,懂事了,站在季節(jié)的關節(jié)處,無處可遁,就像人一落地,就要長大,情竇初開,就要愛情。此時任你站在哪里,都只是衣袂舞動,宛如立在水和風的中央。
有時,天空會飄幾片雨絲,薄薄的,隱隱綽綽,隨風散去,大抵冬天的雨都這樣,總不會落得酣暢淋漓的。雨停后,依然有少許未凋謝的小雛菊,羸弱的花蕾從麥草垛旁邊,或者牛糞堆里探出頭,像心思,割不完,斬不斷。遇上日光晴好時,那黃的,紫的花兒,不合時宜地凌寒而放,遠遠看去,像小雞的眼睛,獨自開在院子里向陽的墻角。
那時,祖母會哼幾句慢歌,時而輕淺時而沉郁。而且,她總在唱,對著院子里的一群雞、一只羊,或者一片樹上飄落的葉子,都會從她嘴里唱出來高低快慢不同的腔調。年少時,我不大理解,甚至覺得有幾分陰陽怪氣,好幾次,我悄悄給下地回來的母親說:“媽,我婆有病吧,老自個給自個說話唱歌,怪嚇人的?!?/p>
母親白了我一眼,說:“瘋女子,胡亂說啥呢,老人都這樣?!?/p>
終于,我懂得了,我的祖母是在唱她身邊秋涼冬寒的慢時光,或者那些晝短夜長的貧寒日子。再后來,我兒子出生了,我?guī)剜l(xiāng)下,去老屋看祖母。祖母依然在唱,不過,是一個人對著空落落的院子和落滿夕陽的窗臺,獨自哼唱。不同的,祖母嘴里,多是佛經(jīng),有板有眼,有腔有調。我終于懂得,她老人家是唱自己晚年的寂寞和滄桑,又或許,她在用哼出來的腔調來緩解大半輩子以來盤踞在身體里一些難以根治的疼痛。
我母親和嬸子也清唱,不過,多是從地里挖出來一籮筐的紅薯或者意外發(fā)現(xiàn)南瓜秧子里還藏著一只肥大的南瓜時,聲音清脆,像筷子在碗沿輕敲。除此之外,偶爾還會在做飯、洗衣、掃院時,低聲地淺唱。再者,乘農(nóng)活閑暇時,在燈影里縫縫補補,總會有一縷歌聲,散落在微黃的油燈里,音瘦的,像納鞋的細針,隔著時間和空間,遠了又近了。
很多年后,某個冬日,陽光煦暖,我走在油氈廠旁邊城中村的巷子深處,看到一個母親,對著童車里打盹的孩子,唇邊流淌過低緩而動聽的歌謠,我會一時愣在那里,很專注地聆聽著,直至那聲音,滑落在我記憶的深處,生生暖人。
那一瞬,心里有些不安,趕緊給母親去了電話,問她老人家和父親好著沒,這兩天在干嘛。母親說,地里沒活了,女人們聚在門口曬太陽,納鞋墊,說閑話。已年過六旬的三嬸和六嬸鬧別扭了,先是臉紅,再是脖子粗,后來,差點撕扯到一起了。
我問,這都老太婆了,還吵架,為啥事?
也沒啥,閑得沒事做,相互嘮嗑,誰家男人本事大,日子好,誰家娃有出息,說著說著,就說出是非來了。
哦,我是知道的,三嬸和六嬸兩妯娌,原本分家時結了怨,一直不和睦,三嬸家的軍軍,書讀得不好,初中沒念完,就外出打工了。而六嬸家的剛子,學習好,進了縣城的中學,三年后,金榜題名。走的前一天,六嬸家鞭炮齊鳴,賓朋滿座。三嬸隔墻看著,翻白眼,說風涼話,兩家之間越發(fā)生分了。
不過,三嬸家很快改頭換面了。原因是在深圳一家洗衣機設備廠打工的軍軍頭腦活,會做事,深得老板青睞,不到兩年,便升職加薪,一路青云。幾年后,不但攢了錢蓋了樓房,還領回來一個漂亮的廣東媳婦,三嬸到處炫耀,小兩口有多能干,月工資加起來一萬五千多。而六嬸家的剛子,從四川一所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到洛陽一所重型機械廠當了技術員,剛開始還行,工資穩(wěn)定,后來,企業(yè)不景氣,很多職工面臨下崗,剛子人勤奮又老實,沒有別的門路,他自然成了第一批下崗對象,大半年了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加上家里為了供他,外賬欠了一大堆,房子、車子、媳婦,對剛子來說,就像一場遙遠的夢。
一晃幾年過去了,軍軍的日子越過越滋潤,剛子卻還在繁華喧囂的都市夾縫中求生存。三嬸和六嬸的互相攀比和明爭暗斗持續(xù)攀升,導致軍軍和剛子之間也似乎隔了一層薄膜。比如國慶長假時,剛子看到軍軍開著小車從身邊駛過,趕忙將頭偏過去,裝作沒看見。但一張臉,卻寫滿了尷尬和窘迫,仿佛矮人一截。
后來,無意看剛子發(fā)微信,他很懊惱,自己讀了這么多年書,卻無力改變家中一磚一瓦。與軍軍相比,這樣的無能,很尷尬,也很孤獨。
等我再看微信時,剛子已回到洛陽。一夜醒來,去樓下的館子要了一籠灌湯包子,一碗胡辣湯。店主因為很熟,每次都要多加一勺。他靦腆地紅著臉,用河南話,說了一句:謝謝叔!
剛子說,在他租住的小區(qū)里,除了房東,沒有人知道他是陜西人,為了能更好地扎在這里,他將一口的陜西話悄悄藏起來。夜晚,想家了,會和他父親說幾句話。線的兩頭,兩個西府漢子粗糲干硬的濃烈口音,在月色搖曳的涼夜里悄悄彌散。
我一定可以想象,立冬后的中原夜和我的故鄉(xiāng)關中一般悠長和冷寂。不知怎的,我的眼前忽而浮現(xiàn)出,年少時落在立冬的那場滿天寒霜,剛子和軍軍的小手合并在一起,拔一只遺忘在菜地里的蘿卜,白凈的蘿卜,像故鄉(xiāng)披了潔白的云裳,在微笑??扇缃?,立冬年年在,故鄉(xiāng)卻離他越來越遠,也越來越模糊了。
選自《西安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