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志國 攝影/加 文
來訪者趙先生開始了他的訴說:”最近,一件事讓我非常困惑。有人總是喜歡叫人當眾尷尬難堪,有時候越是有人的時候越來勁兒,您說這種人出于什么心理?“
我問道:”是最近遇到了什么具體的事情嗎?“
趙先生回答說:“大約4個月前,孩子的大姨做了心臟搭橋手術,出院后就住在我們家,當時覺得我們夫妻倆都退休了,照顧比較方便?;颊咦≡谖覀冞@里,所有來看望患者的人當然也就往我們家里跑。這樣一來,我們家里這些日子,來來往往,里里外外,可就都是妻子的娘家人了。好家伙,娘家人一多,可讓妻子威風起來了,說話辦事總是想壓我一頭,總是讓我下不來臺,總是讓我難堪,讓我尷尬,我已經忍了好久了?!?/p>
我問:“能說說具體例子嗎?比如……”
趙先生說:“比如,患者的房間,來看望的親友們誰都隨便出入。那天又有人來看望患者,我也隨著跟進去了。妻子當即大聲說:‘你也不換鞋,你別進來,你出去!’您說,這是在我家里,怎么誰都可以穿鞋隨便出入,偏偏我非要換鞋不可,要不就不能進?這叫什么話?這讓人多下不來臺?好在人多熱鬧,當時我忍了沒言語?!?/p>
“再如,那天親友們在客廳里閑聊,其中一位打開剛剛買來的瓜子,讓我嘗嘗味道好不好。我就順手拿了幾個瓜子,跟大家一邊說話一邊嗑。妻子過來看到了,沖我沒頭沒腦的就是一句:‘我看你大老爺們兒嗑瓜子,樣子咋那么別扭!’一句話,讓我難堪得不知如何是好,也讓現場所有人都陷入尷尬。不知誰總算找了一句閑話,讓氣氛好轉了一些。當時我也沒說什么,但是,心里很不高興?!?/p>
”再如昨天吧,好幾個月過去了,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要回家了,妻子和我商量買幾個好菜送別。這原本是挺好的事吧,沒想到飯桌上妻子再次發(fā)威。飯菜擺好了,妻子讓我和男親友們先喝酒,我自然就勸酒讓菜。當我夾起一塊魚肉想讓給客人的時候,妻子看到了立刻臉一沉大聲說:‘這魚肉你別吃,給大姨留著!’她甩下一句話走了,飯桌上的場面可就尷尬了:我這筷子夾著魚肉,進也不是,退也不是,懸在了半空,空氣都像凝固了。我能想象得到,我和現場所有的人,臉上的表情也都凝固了。我感覺自己心里就像有個氣球在脹氣,越脹越鼓,隨時要爆炸了。這時候,妻子和毫不知情的大姨也來吃飯了。大姨讓我:’你也吃魚??!‘這一句話,可就把我心里的氣球引爆了!結果可想而知,最后是大家不歡而散……“
趙先生越說越激動,說到這里連語調都變了。
我問:“后來怎么樣了?”
我的問話讓趙先生平靜了一些:”飯后,尷尬的氣氛慢慢緩解了,大姨下午就按計劃搬走了??墒俏疫@氣還沒消,晚飯家里剩下我倆了,我連鬧帶罵:‘有娘家人了你就威風了,你怎么這樣?你不懂人情!‘起初,妻子還解釋說,以為兩口子,說什么不行;后來妻子不再反駁,一個勁兒地說:‘就算我錯了,別生氣了。’然后,就外出散步去了,我知道是躲出去了?!?/p>
我笑了:“鬧也鬧了,罵也罵了,發(fā)作也發(fā)作了。人家已經認錯,已經躲出去了,事情也就可以畫個句號了。”
趙先生臉上的表情也輕松下來,有了些許笑容:“我知道我脾氣不好,發(fā)作起來都不好看。所以,從大姨來家里住,我背后專門和妻子說過,讓她注點意,里外這么多人,咱別勾起不高興來??墒牵孟衲锛胰嗽?,就威風了,就逞能,就要制造尷尬壓我一頭。您說她怎么這樣?她這是什么心理?“
導致他們夫妻沖突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心理學角度說,是心理距離與空間距離不協(xié)調,從而導致了人際氣泡擁擠。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要求獨占一定的空間,叫作人際空間。由于這個空間像一個大氣泡包圍著一個人,因此有的心理學家就形象地稱之為“人際氣泡”。距離太近了不能滿足彼此人際氣泡的要求,人雖然沒有擠在一起,人際氣泡先感到“擁擠”了。
不同的人際關系,人際氣泡大小不同。所以,不同的人際關系,需要不同的心理距離,也就需要保持相應的空間距離。兩者如果不協(xié)調,就容易誘發(fā)人際沖突。比如,親友不管多親,都不是一家人。就是說,親友之間總比一家人之間彼此的人際氣泡要大。如果像一家人那樣相處,人際氣泡就會受到擠壓,人就會有心理壓力。長期人際氣泡受到擠壓,人的心理壓力就會累積起來,就會出現似乎莫名其妙 的人際沖突。
溝通了上面的意思,趙先生越發(fā)平靜下來:“我明白了,就是說本不該讓大姨長期在我們這里養(yǎng)病。其實,大姨家里,也有兒子、媳婦,也有女兒、女婿,當初說好這幾家輪流住。可是住上沒幾天,大姨說就在這里了,哪兒也不去了。我們兩個想反正也退休了,就照顧照顧唄。沒想到一下子就是幾個月,不光照顧患者,還有那么多人來看望,迎來送往,大事小事。想起來,妻子也夠忙,夠累,夠煩的?!?/p>
我笑了,講起了一個故事。一位丈夫在單位受了冤枉,心里憋著一肚子氣回到了家中。本想好好放松一下,沒料到和妻子不過幾句話,就鬧了起來。面對丈夫的大發(fā)雷霆,妻子莫名其妙。正在一肚子氣的時候,剛好6歲的兒子小建跑回家?!澳銥槭裁床呕丶遥?!”妻子滿腔怒火,抬手給了兒子一巴掌。小建剛才還高高興興的,讓媽媽一巴掌打得不知如何是好,正不知如何發(fā)泄的時候,回頭看見了小花貓“喜歡”在院子里正朝自己搖尾巴。小建轉身來到院里,一腳踢在“喜歡”的肚子上,踢得“喜歡”跑出去老遠,回頭朝小建嗷嗷地直叫,那叫聲分明是在表達自己的強烈抗議和極度困惑:“我不是你最喜歡的好朋友嗎,今天為什么平白無故踢我?”這個故事中的道理,在心理學上叫作“轉移作用”。
講完故事我說:“從這個角度說,妻子作為家庭主婦,也有人際氣泡擁擠所帶來的心理壓力,甚至心理壓力比做丈夫的還要大。誰是自己可以宣泄壓力的人呢?只有自己的丈夫才是最合適的人選,因為這個人最安全。如果這樣解讀前面三個事例中妻子的三句話—不換鞋別進屋;看大老爺們兒嗑瓜子別扭;不讓吃魚肉要留給大姨,就不難理解了,這些話很可能都是話里有話,都有潛臺詞,都是說給大家聽的,但是最后只能說給你聽,讓你當替罪羊了?!?/p>
聽到這里趙先生露出了輕松的笑容:“我一直以為她是借著娘家人給我下不來臺,其實她的壓力可能比我還重,只好沖我來了。這樣一想,心里也就好受多了??磥?,做好事幫助人,光有熱心不行,還要懂點心理學,還要講究點方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