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千百年來一直牽動著文人墨客和志士仁人的心弦。我們描寫菊花,可以傳達出哪些情感呢?
如陶淵明最愛菊,家中遍植菊花,它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飲酒》)是傳誦千古的佳句,詩人融情、景、理、趣于一體,讀者仿佛親眼目睹了一位至誠至靜的人陶然于田園之樂的那種情態(tài),感受到了那種出諸自然、渾然天成的美好境界。
如元稹《菊花》中的“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從菊花在四季中凋謝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深微的道理,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dāng)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fēng)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如黃巢《不第后賦菊》中的“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菊花散發(fā)出的陣陣濃郁香氣,直沖云天,浸透全城,顯現(xiàn)出一種豪邁粗獷、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如鄭思肖《寒菊》中的“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fēng)中”,則借菊言志,菊花寧可一直守在枝頭,何曾被北風(fēng)吹落在塵土泥沙中呢?菊花此時成了民族氣節(jié)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