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五一
(1.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2.廣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教育強國的建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得將教育事業(yè)擺在優(yōu)先位置,不斷進行教育改革的深化,注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培養(yǎng)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與建設者?!睆倪@里我們能夠看出,美育教育在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性,將其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夠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強化美育教育效果,而且對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目標的實現(xiàn)也有著很大的作用。不過就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并沒有清楚認識到這一點,忽視了兩者的有效融合,進而導致美育效用得不到充分發(fā)揮。在這種背景下,加強高校思政教育與美育的融合探究非常有必要,現(xiàn)實意義重大。
美育這一概念最早出現(xiàn)于18世紀,但是其思維雛形卻是源自我國春秋時期孔子的教育主張。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1917年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這一論斷,其提倡通過美育來不斷完善與改造國民精神,并主張將美育理論滲透進教育中,以此來達到陶冶學生情操的目的。這一提倡與主張對于我國近代美育教育體系的形成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
美育主要就是指主體應用各種美的方法與形式,對客體產(chǎn)生美化作用的一種重要教育形式。高校思政教育的美育緯度是思政教育主體應用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構建一種優(yōu)質的美育氛圍,并在特定的場景中,通過美的形象不斷影響與感染學生,還有就是陶冶學生,使得學生在這種氛圍中獲得良好的審美體驗,并主動進行新知的探索。
可以說,美育不僅是教育發(fā)展重要趨勢,而且還是中華民族對美的追求的一種體現(xiàn)。而高校思政教育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其中的德育屬性涵蓋面十分廣,對于大學生“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的實現(xiàn)作用重大[1]。而在這之中,對于“美”的追求便與美育有著很強的契合度,是大學生心靈、人格美化的有效途徑。除此之外,對于高校思政教育而言,美育還是一種必要的補充,其教育過程集趣味性、情感以及藝術等于一體,是單純的思政教育難以達成的。而且,美育其實也蘊含了一定的思政教育功能,這一點從其真諦與靈魂便能夠看出。在思政美育維度中,師生之間實現(xiàn)了美的雙向互動,而美育主體中的各種對于思政工作的有效開展都有著較強的推動力,能夠很好強化思政教育感染力與生動性。
高校思政教育其實就是應用科學的方式去激勵與引導學生,以便達成強化學生政治信仰,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的目的。而美育則是培養(yǎng)學生融入、接受以及創(chuàng)造美的教育體系。兩者在教育途徑和方式上有著一些不同,不過其目標卻是一致的,都是通過相關方式實現(xiàn)人的思想頓悟與心靈美化[2]。高校思政教育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接班人,要求他們具備著良好道德、理想等,不過其最終的目標還是提升學生的精神素養(yǎng),這一點和美育的理念有著很強的契合性。將兩者有效融合,有助于促使學生更加全面的發(fā)展。
高校思政教育注重核心價值引領、人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道德感化等,是多種教育方式相融合的教育過程,能夠將枯燥的理論轉變成為美好的事物以及生動的實例。而美育教育內(nèi)容一般都是營造美的氛圍,打造美的形象,通過各種美的形式來熏陶人們的情操,幫助人們形成良好的人格。兩者在內(nèi)容方面存在著顯著的統(tǒng)一性,具體表現(xiàn)在兩者教育實施過程包含了相同的育人功能,如典型激勵、榜樣教化以及美的形象等[3]。例如就愛國主義教育方面來說,兩者都能以黃繼光、岳飛等榜樣進行教育,使得學生效仿其行,并從中汲取精華與動力,以便達成理想的教育效果。
一些人覺得,思政教育代表著枯燥無趣的說理、說教,而美育則比較抽象化,象征著某種藝術格調(diào)。其中這種認知是片面的,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兩者不論是在目的還是方式上,都有著相互促進性。將兩者有效融合,便具備著生動形象的靈魂,而原本枯燥的教化也變得生動起來,最終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美育還有助于大學生欣賞美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便能很好彌補思政教育某方面的不足。而思政教育對于美育則有著很強的導向性作用,有助于保持大學生在與美互動過程中,時刻保持正確的價值指引,豐富美育形式。
在立德樹人思想下,高校應該清楚認識到思政教育和美育之間的聯(lián)系,采用有效方式貫徹“以美育人”這一理念,以便更好達成思政教育高效性的目的。首先,樹立良好的美育意識,并將其合理滲透進教學過程中。高校應該將美育貫穿于整個思政教學中,形成全員全方位的美育育人格局,促使兩者更深層次的融合[4]。例如在實際教學中,引入一些先進人物的事跡,然后引導學生感悟其中的精神品質,并在實習實踐中,合理導入相關的典型案例情境,激發(fā)學生爭當先進的積極性;其次便是明確美育地位,從各方面給予支持。高校應該從資金、政策等各方面給予美育有效支持,如校園文化建設、景觀設施建設等等,積極探索以文化、美育育人的有效途徑,推動思政教育朝著更好的方向不斷前進;最后便是促使兩者深層次融合,強化教育效果。高校必須得注重美育效果,深入探尋兩者的銜接點,以學生審美能力培養(yǎng)著手,加大對美育師資的培訓與引進。同時,高校還應該鼓勵全體教師深入挖掘自身學科中的美育資源,并且通過核實的方式將其體現(xiàn)出來,落實到教育實踐中,推動思政育人效果更進一步。
美育主要是通過美化的言語與事物教化與鼓舞學生,合適的方法有助于強化美育實效性。要想更好推動思政教育和美育的融合,高校需要采用各種方式不斷豐富“以美育人”教育方式。首先便是與時俱進,積極進行創(chuàng)新與改革。高校思政教育具備著顯著的時代下這一特點,每一次的社會變遷都會對其帶來不一樣的要求,所以只有與時俱進,才能確保高校思政教育更好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就這一方面而言,高校需要積極引進各種現(xiàn)代化教育手段,如新媒體、計算機等等,通過時代的優(yōu)勢促使傳統(tǒng)教育形式更為豐富,最終達成理想的教學效果。例如通過網(wǎng)絡評選身邊的好人好事等;其次便是激發(fā)共鳴。美育的本質就是情感上的熏陶,而情感可以由美好的事物喚起,這一方面與思政教育相契合。具體需要教師合理挖掘現(xiàn)實生活中美的事物,有意識的激發(fā)學生情感,推動他們實現(xiàn)情感升華;最后便是寓教于美。在實際高校思政教育中,教師應該合理僅僅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高雅藝術等美學元素。例如組織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影視作品賞析等,使得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氛圍中接受美的教育,實現(xiàn)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達成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美育觀提倡美育和、真、善的和諧統(tǒng)一,把握好歸路與實踐的尺度,盡可能通過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以及欣賞美等來推動個人更加全面的發(fā)展,而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要求。就這一方面而言,高校與美育的有效結合十分有必要,不過要想達成更好地融合效果,還得注重“以美育人”內(nèi)容的滲透與植入,這里所講的內(nèi)容主要包括“真、善、美”的內(nèi)涵與意蘊,通過這些內(nèi)容的植入,能夠推動教育內(nèi)容美更加的深化,而且還能很好豐富思政教育載體。首先就是“真”。這是教育與實踐必須得遵循的一種規(guī)律,對于思政教育與美育融合而言同樣如此。高校思政工作必須得求真務實,合理滲透“真”這一內(nèi)容,通過真情去教化人,通過真實的美育場域去影響人;其次便是“善”。這美育的道德追求,而且還是思政教育的力量來源。思政教育應該讓學生懂得向善而為,并且將身邊的善內(nèi)化成自身道德動力,通過美的形象約束自身動機與行為;最后便是美。教育的重要基礎便是師生的情感互動,而美能夠很好喚起人們的情感共鳴,并且還能給予人鼓舞與激勵。如果在思政教學中,教師通過優(yōu)美且哲理性的話語進行教學,那必定能夠很好感染到學生,激發(fā)學生的真實情感,達成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在實際教學中,教師也得注重身邊體驗美內(nèi)容的挖掘,如最美教師、最美黨員等等。
教育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有著關鍵性的作用,對于思政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各方面的美育氛圍好壞直接關乎思政教育的效果[5]。首先可以搭建家校聯(lián)動美育平臺。具體需要構建家校溝通交流的良好平臺,實現(xiàn)對家長的美育輔導,提升家長的審美意識,使家長在家中能夠自覺對子女進行美的教育;其次便是建設校園文化設施。學校的食堂、侵蝕、圖書館等設施在規(guī)劃設計環(huán)節(jié),便需要加強注重美觀性與和諧性,并且融入學校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使得大學生能夠潛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感染。最后便是營造良好的社會美育氛圍。具體需要加強與政府與社會的合作,尋求更多的資金與政策扶持。例如大力弘揚傳統(tǒng)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不斷進化網(wǎng)絡環(huán)境等。通過各種美化信息實現(xiàn)美的傳遞與弘揚,推動大學生美育內(nèi)化,提升他們的道德品質。
美育在大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校思政教育的根本就是“立德樹人”,其德育教育涵蓋了很多個方面,并且提倡引導大學生追求“真善美”和諧統(tǒng)一。就這一方面而言,兩者在價值目標上有著高度的契合性,將兩者有效結合,不僅能實現(xiàn)大學生心靈與人格的美化,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對于高校思政教育發(fā)展也有著很大的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