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安慶一中高一 任紅艷
我喜歡拜訪別人的故鄉(xiāng)。
這里,是被凍在冰天雪地里的小縣城,擁堵閉塞、落后愚昧,在舊社會的冰山下顯得毫無生機。如果不是呼蘭河的流淌,它定不會引起眾人的注意。
這里,河是呼蘭河,縣是呼蘭縣。
蕭紅顛沛流離的一生以這里為起點,呼蘭河默無聲息地在記憶里流淌。回憶曾經(jīng)的人和事,即使平庸甚至落后,在她的眼里也同樣美得舉世無雙。
一個身居北城的小姑娘,在朔風中數(shù)著黃瓜,在游離的日光下注目著花園里蹁躚的蝴蝶。孩童的眼中,一切都是自然和有趣的。用孩子的視角去敘述所見所聽、所感所想,《呼蘭河傳》像一首自然而親切的散文詩般緩緩流淌。
在作者片段化的敘述中,我們看到的不是個人,而是具有群體性特征的人。他們沒有名字,我們能看到的只是買饅頭的、賣豆腐的、行路人、車夫、賣豆芽菜的女子、賣涼粉的……這些人是生活在呼蘭城中不同的群體形象。他們卑微地在這個古老的小城生活,承受著生活的貧窮與種種苦難。作者用象征性的手法寫大泥坑的一片混沌,預示著幾千年小城中人們的生死輪回,一切都在漩渦中掙扎。人們沒有自覺的生命意識,隨著生而生、隨著死而死。那些潛藏在內心深處的孤獨靈魂、那些隨波逐流的生命形態(tài),這座小城里塞滿了被封建迷信牽扯的靈魂。
呼蘭城里的人是封閉小城中沉默懦弱的國民。他們一方面假裝仁義和善、熱心幫助別人,另一方面本質上卻抱著看熱鬧的心態(tài)盼望別人被排斥和毀滅。這都源于自私狡黠的迂腐心態(tài)。他們用開水活活燙死一條鮮活的生命,卻借口這是上天的旨意;他們抱著起哄的目的去圍觀別人自殺,麻木無知,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這里,有像有二伯一樣自卑又虛榮、處于仆人地位卻有主子思維的人;這里,有像老廚子一樣愛捉弄別人的人;這里,也有像磨坊掌柜一樣尖刻小氣的人。他們的行為舉止都表現(xiàn)出受傳統(tǒng)社會影響的僵化思想和蒙昧的生命狀態(tài)。
蕭紅在回憶往事時已是生命的暮年。背井離鄉(xiāng)、客居香港,在認識了封建制度的落后、經(jīng)歷了家境漸衰后,她決心要做舊社會的反叛者,與故鄉(xiāng)割離開。可是,蕭紅在回憶中對家鄉(xiāng)的感觸還是溫暖的。有午后的陽光,有冬日里的爐火,有祖父特別的疼愛與陪伴。她以抒情的筆調、散文化的結構構筑了屬于自己的理想故鄉(xiāng)。最后作者用開放式的結尾滿懷希冀地憧憬著未來,用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去面對生活。
人入蒼涼境,最憶是故鄉(xiāng)。
艾青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蕭紅對故鄉(xiāng)熱烈地愛,也深沉地恨。這種愛恨交織的感情使故鄉(xiāng)更具有吸引力。故鄉(xiāng)本身就是最初印象里的意識形態(tài),也是迂回在主觀意念里的臆想。故鄉(xiāng)驚醒了她,也成就了她。那永駐在心魂里的記憶,不斷雕琢她、磨煉她、激勵她、融入她也分離她。她一路向前走,一路擁有又暢快失去,任憑膨脹的思緒發(fā)酵,沉郁蔓延。
呼蘭河,踏上這片土地,走過頹圮的土墻,我拜訪蕭紅的故鄉(xiāng),卻從未看懂過這個地方。
蕭紅,用一生的時間,向故鄉(xiāng)做了一場漫長而孤寂的告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