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妹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qū)第二幼兒園,江西 南昌 330000)
那年,參加市里骨干教師考試時,看到這樣一段話:往窄口瓶子里猛烈灌水,結(jié)果,流進瓶子的水遠不及流到地上的多……
一眼看到這段話,不由自主便想到我們中國的兩句俗語:“欲速則不達”、“貪多則不爛”,眼前便浮起小兒含著大人喂來的滿大勺飯菜,欲嚼不能動,欲吐又不敢的窘狀。由此及彼,想到我們的教育,何嘗沒有如此只管自己灌輸,不管學生是否能接受的現(xiàn)象呢?
一日,聽同事上公開課,主題為大班的《可愛的家鄉(xiāng)》,內(nèi)容為《瓷都——景德鎮(zhèn)》。為了上好這節(jié)課,這同事著實的下了一番苦功夫,面面俱到地從瓷都的起源,瓷器的種類,瓷器的制作過程一直講到了瓷器的今天,最后還讓孩子們自己動手設(shè)計了瓷器花紋。大班的社會活動,足足上了45 分鐘,還草草收場。活動結(jié)束后,有聽課老師問孩子:“瓷都在什么地方?”孩子們有的茫然不知作何答,有的則隨口扯了一個地名……
是老師不夠?qū)I(yè)嗎?答案是否定的,從她出示的教具和她滔滔不絕的講述,我們都有同感:講的真全面,語言也清晰明了,還能結(jié)合教具激發(fā)幼兒的興趣,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是孩子不專注嗎?答案也是否定的,從他們目不斜視的模樣,我們也有同感:孩子真是配合得太好了!
可是為何教育效果卻如此出其不意呢?相信,各位看客都已明了:教的內(nèi)容太多了!一堂課的時間,要求五歲多點的孩子掌握那么多的內(nèi)容,該要多么大的腦容量才能裝得下呀?這難道不是往窄口瓶子里猛烈的灌水嗎?結(jié)果可想而知,水沒有完全流進瓶子,卻都流到地上蒸發(fā)成空氣消逝了!
后來,在我們的建議下,同事將這些內(nèi)容分了三個課時來進行。第一課時,讓孩子們以旅游的形式觀察瓷都圖片,了解瓷都的歷史,活動結(jié)束時讓孩子們對瓷都的發(fā)展圖片進行了排序;第二課時,讓孩子們以參觀的形式,觀看了瓷器的制作過程的視頻,活動結(jié)束時讓孩子們用我們本地特有的材料——紅土,自己動手做了一個瓷胚;第三課時,給孩子們提供了各種各樣的瓷器成品圖片,讓他們了解瓷器的種類,最后還讓他們給自己做的瓷胚畫上了自己設(shè)計的花紋。
三個活動一開展完,活動的效果又是出其不意,不同的是,這次是出其不意的好。孩子們不僅在這三個活動中全面了解了瓷都的文化歷史,還動手體驗了陶瓷工人的勞動過程,親身體會并享受到了作品成功帶來的喜悅與自豪,成就感也就不言而喻了!
在教學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產(chǎn)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主要是源于老師對孩子不了解,或者說是對孩子的發(fā)展特點知之不詳。幼兒園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持續(xù)時間短不穩(wěn)定,對活動缺乏持久的興趣。學習內(nèi)容過多容易使孩子疲憊,注意力容易渙散從而對活動失去興趣,導致活動的失敗。了解了孩子的發(fā)展特點,我們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選擇適合孩子、孩子有興趣的活動,從而達成既定目標,讓孩子輕松愉快地就獲得了知識。當然,在這種傳授的過程中,老師還要靈活借助各種教育手段,幫助孩子獲得知識技能。比如游戲,比如信息化手段等等。
其實,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有成就的事情,它是一件偉大的工程,是需要循序而漸進的。不僅如此,它還需要我們教育者做到因人而異,實施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教育者要充分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特點與個體的差異,用不同的方法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的目標。套用我國古代教育格言,那就是“雜施而不孫”、“孔子施教,各因其才”了!
誠然,往窄口瓶子里猛烈灌水,水流掉得多,進瓶的少,但是,如果我們借助一個漏斗,將水通過漏斗徐徐注入瓶內(nèi),是否,流進瓶子的水會多于流到地上的水呢?我想,答案應(yīng)是肯定的。正如上面的教學案例,我們幫助同事把教學內(nèi)容拆解成了三個課時,每個活動都有不同的活動形式,借助了多種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就像是在窄口的瓶子上插著的一個漏斗,老師先是徐徐地、不慌不忙地將水傾倒進漏斗,水經(jīng)漏斗再緩緩地一滴不剩地進入瓶子。
這又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教育是有方可循的。所以,要讓窄口瓶多進水也有許多方法。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者不僅懂得循序漸進、因材施教,還需要我們探索尋找更多的教育方法,做一個與時俱進、事半功倍的新世紀園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