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正美
(貴州省義龍新區(qū)德臥中學,貴州 義龍 552402)
【三維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了解先進人物的模范事跡以及一些因不承擔責任而受到懲處的情形,使學生懂得責任是人們成長過程中的內(nèi)在需要,理解承擔責任的代價和不承擔責任的后果,從而能夠自覺地增強自身的責任意識,努力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2)滲透義龍新區(qū)新橋底西采花節(jié)故事,使學生認識到在集體生活中要做好一件事情需要大家都要有責任心和擔當,才能團結合作做好一件事情。
2.能力目標:鍛煉學生搜集信息、篩選信息、自主學習的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對自己所做的事情經(jīng)常進行反思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對人必有責與人各有責的認識。
3.知識目標:認識到責任是人們成長過程中的內(nèi)在需要,知道責任是產(chǎn)生于社會關系之中的相互承諾。
【重點難點】
重點:責任是人們成長的需要。
難點:把責任意識切實落實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使他們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負責任的公民。
【教學方法】
深度教學:情景教學法、案例分析法、講授法
深度學習:自主、合作探究、小組討論法
【學情分析】
現(xiàn)在的中學生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他們家庭中享受著特殊的關懷和保護,許多事情都由他人包辦代替。他們?nèi)狈Φ牟皇俏镔|(zhì),也不是他人的愛,而是對他人的關心和愛護。在他們做錯的時候,他們總是怨天尤人,責怪他人的不是,不愿意從自身找原因,這其實就是一種不懂得去為自己所做事情負責的表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在當代中學生中較為普遍。感受責任這一節(jié)就是針對這一現(xiàn)象而對中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內(nèi)容,通過學習、體驗、討論、反思等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懂得人必有責、人各有責的道理。但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儲備有限,對問題自我思考的能力有限,可能對一個人是多重角色的“集合”這個道理理解尚不到位,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對責任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這樣可以讓學生更深刻地認識到責任的重要性,把對責任的認識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負責任。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新橋底西采花節(jié)故事,學生看完故事后,師提問: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主要講了楊阿伊和楊阿娜為了保護一村人的生命財產(chǎn)而獻身的可貴品質(zhì),他們的付出是有責任和擔當?shù)?。我們今天就一起來走進《感受責任》,在集體生活中做一個有責任和擔當?shù)娜?。(教師可以用講述故事的形式也可以讓學生陳述的形式,把故事展示給大家,然后讓學生細細體會、品味其中的內(nèi)涵,同時要求學生舉出類似的或相反的事例進行拓展和延伸,使學生明白:責任是重要的,我們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公民。)在學習引言的基礎上的拓展為:教師出示圖片:北京密云正月十五燈展的踩踏事件。展示當時的一段新聞:從農(nóng)歷正月初十開始舉辦的密云縣第二屆迎春燈展計劃舉行十天,5日是第六天。平日觀燈游人約3000人,但由于5日是農(nóng)歷正月十五,觀燈人數(shù)驟增至3萬多人,造成人員擁擠,最終因一游人在舉行燈展的密虹公園一座橋上跌倒,引起身后游人擁擠,從而造成36人死亡,15人受傷的踩死擠傷游人事故。
問:1.這次事故引起了怎樣的后果?(造成了36人死亡)
2.如何處理的?(縣長、派出所所長被撤職,相關人員都受到法律的制裁)3.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是什么?(由于某些人的不負責任造成的)
師: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出,做任何事情都要負責任,而不負責任就會導致嚴重的后果??梢娯熑芜@個詞的分量是多么的重(。引出課題:感受責任)
過渡:那么究竟什么是責任?我們又肩負著怎樣的責任呢?
新課學習: 分小組課堂探究,感受責任的涵義
閱讀教材第63頁吳敏、蔣智、尹心雨的事跡,并思考從三位同學身上,你看到了他們共同的閃光點在哪兒嗎?你還能舉出類似的例子嗎?
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過別人承諾你的事卻沒有做到的經(jīng)歷?你對他的看法是什么生活中,你的學習目的性明確嗎?你的作業(yè)認真做了嗎?你是否在電子游戲機室里流連忘返呢?你是否守時?你是否守信?當你做錯了事,你是否勇敢地承認并改正?你對以上事情認為在你的生活中重要嗎?
出示海因茨偷藥的故事:在歐洲,一位婦女得了一種特殊的癌癥,瀕臨死亡。醫(yī)生說,有一種藥也許可以挽救她的生命。這種藥造價昂貴,藥劑師還以10倍的價格出售。藥劑師花200美元買鐳,而一小劑藥卻索價2000美元。病人的丈夫叫海因茨,他向每個相識得人借錢,但他只籌集到約1000美元,只是藥價的一半。海因茨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就要死了。請求藥劑師便宜點把藥賣給他,或允許他以后在付錢??墒沁@位藥劑師卻說:“不行,我發(fā)明這種藥,我要靠它來賺錢。”海因茨絕望了,他想闖入那人的藥店為他的妻子偷藥。
問:海因茨應不應該偷藥?為什么?假如要死的人不是海因茨的妻子,而是個陌生人,他會偷藥嗎?為什么?人們盡力去救另一個人的生命,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行嗎?海因茨偷藥違法嗎?在道德上又該怎樣評價?同學們整理自己的理由,進行小組與班級的交流,感受責任的復雜性。
通過學生的思考與交流,得出結論:人是社會的人,責任是每一個人成長的內(nèi)在需要,與我們?nèi)缬跋嚯S。責任還產(chǎn)生于人們在交往過程中的相互幫助和彼此承諾。生活中,有的責任重如泰山,有的普通平凡,責任又是復雜的,但都是實實在在的責任,是你、我、他的責任,不能缺少任何一個人的責任,只要人人都負責,世界才會更美好!
學生互動,感受人各有責:(教師出示幻燈:醫(yī)生、老師、工人、農(nóng)民、軍人、科學家……的圖片)
問:這些人各自承擔著什么不同的責任?(學生互動回答并引出:人各有責)
小組討論,感受多重角色 多種責任
問:同學們都擔當著哪些社會角色?這些角色要求我們承擔什么責任?由此,你認為什么是責任?(學生采取小組討論的形式,并派代表在全班發(fā)言交流)
比如:作為學生,應該擔任什么責任? 作為孩子應該負什么責任?作為公園的游客你應該負什么責任?作為商場的消費者你應該負什么責任?作為街上的行人你應該負什么責任?
得出結論:一個人可以同時具有多種社會身份,不同的社會身份要承擔不同的責任。責任就是一個人做某事或不做某事的要求。每個人都要按照自己所扮演角色的規(guī)范去承擔相應的責任。(引出:多重角色 多種責任)只有人人都負責,世界才會變得更美好。最后以《愛的奉獻》結束本課。
【板書設計】
人必有責 責任是我們成長的內(nèi)在需要
人各有責 責任產(chǎn)生于人們交往過程中的相互幫助和彼此承諾
軍人的責任: 新聞工作者的責任:
廚師的責任: 駕駛員的責任:
律師的責任: 醫(yī)生的責任:
清潔工的責任: 家長的責任:
老師的責任: 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