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修改后,中心立意就明確了。
引用端午的童謠,將事件置于蒙蒙細雨的情境之中,引出下文,為表現文章的中心渲染氣氛。
“采摘”“捆結”“清洗”等動詞,寫出了奶奶的忙碌,“舒展”“流露”等動詞寫出了奶奶的快樂。
奶奶的“嘮叨”,引出回憶,為下文揭示主題張本。
粽子里融入了奶奶對全家人的一片心意,表現了奶奶對家人的愛。
故意設問,為下文做鋪墊。
對話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心情,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神態(tài)描寫,凸顯了奶奶的情緒變化,表現了奶奶的深情。
“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粽子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耳畔又傳來了這首熟悉的童謠,它彌散在淅淅瀝瀝的小雨中,打濕了老街的石板路,朦朧了古鎮(zhèn),也氤氳了我的情思……
每年端午節(jié)前的幾天,奶奶總是最忙碌的。為了她的粽子,她一直忙上忙下:采摘新鮮的箬葉、一絲不茍地捆結綁繩、一片一片地清洗粽葉,渾身有使不完的勁。一旦說起全家人以前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情景,她滿臉的皺紋就一條條舒展開來,似乎每條皺紋里都流露出了笑意。
爸爸媽媽一如既往地忙于自己的工作,姐姐在遠方的城市里讀大學??帐幨幍拇笪葑永锞椭挥形乙粋€人陪著奶奶忙碌。洗粽葉、搗糯米、蒸咸蛋、切肉片——一切準備得有條不紊。奶奶一邊用滿是皺紋的手均勻地搓揉著摻和了豬油的糯米,一邊和我嘮叨了起來:“今年的糯米又軟又糯,包上這上好的蛋黃,再加上五花肉,做出來的粽子甭提味道有多好了。你爸爸小時候特別愛吃這蛋黃肉粽,每次都要和你姑姑搶著吃……”
奶奶說這些的時候,像個小孩一樣,朝我調皮地擠了擠眼睛,額頭上的皺紋越發(fā)得清晰,仿佛爸爸就站在她眼前一樣。在我的記憶中,每年端午她都這么做,每年端午她都這么說。關于粽子,奶奶有說不完的往事。
“奶奶,您就不累嗎?年年做粽子,還不如到超市里去買點現成的。”我看著奶奶,一本正經地問道。
“累啥!你奶奶這老骨頭做這個最拿手了??蛇@一年下來,你們都忙,咱一家子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可不容易啰!”奶奶用食指、大拇指熟練地按著粽葉,邊說著邊裹了起來,時而又停了停,臉上堆滿一輪一輪的微笑。
“你爺爺年輕時,經常夸獎奶奶,說奶奶包的粽子又好吃又好看,他最愛吃奶奶裹的粽子,可惜他再也吃不到了。”說到這里,奶奶臉上的笑容僵住了,仿佛沉浸在對往事的回憶中。
粽子包好了,奶奶輕輕地把粽子放進了鍋里,在灶里添柴加火。當奶奶揭開鍋蓋時,一股清香從灶間飄了出來……
奶奶小心翼翼地拎起粽子,解開縛繩,放在盆子里。這時候,爸爸來電話了:他很忙,他和媽媽晚上有應酬,不回來吃飯了。
奶奶沉默了,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
爸爸媽媽,你們知道嗎?五月的粽香里凝聚著奶奶的真情,融入了奶奶的期盼,你們的一個“忙”字,會讓奶奶多么的失望啊。時代雖然發(fā)展了,可是在奶奶的心里,還是惦記著粽子,惦記著一家人聚在一起包粽子、吃粽子的美好時光。
窗外,雨仍在下,淅淅瀝瀝。耳畔又傳來了兒時的童謠:“桃兒紅,杏兒黃,五月初五是端陽/粽子香,包五糧,剝個粽子裹上糖/幸福生活萬年長!”……
點題句,銜接自然。
奶奶的“沉默”,是心里失望的表現,“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寫出了“我”對奶奶的理解。
議論句點明主旨,有畫龍點睛之效。
照應開頭,深化主旨。以端午童謠結尾,引人深思。
升格后的作文,從立意到內容,從整體到局部,從結構到語言都有了較大的改觀。從內容上看,小作者大膽舍去了弟弟與奶奶的沖突這一情節(jié),集中筆墨敘寫了奶奶和“我”包粽子時的對話,使文章的立意更集中,主題更鮮明。從文章的表達上看,對話描寫和神態(tài)描寫符合人物的身份,表現了人物的心理和性格,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凸顯了文章的主旨。結尾的抒情和議論恰到好處,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從結構上看,文章圍繞奶奶的“粽子”情結展開,以“渴望親情”一線貫穿,銜接合理,過渡自然;開頭和結尾引用童謠,契合了端午的情境,使文章首尾呼應,渾然一體,同時,又引起讀者的共鳴和深思,深化文章的立意。
“堵”在《現代漢語詞典》中主要有以下解釋:
①阻塞,如“堵車”;②心里不暢快,如“添堵”;③名詞,墻。④量詞,用于墻,如“一堵墻”。
請以“堵”為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①除詩歌、劇本以外,文體不限;②不要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