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繼奕
古詩詞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僅僅要求學生會背、會記,忽略了精神上的熏陶,更忽略了古詩詞自身的美。下面就談談如何在課堂上進行古詩詞的審美教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崩收b,是理解文章最常用的方式。曾國藩曾言:“非高聲朗讀則不能展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遠之韻?!薄案呗暲首x”利于抒發(fā)情感,傾吐浩然正氣;“密詠恬吟”有益思維發(fā)展,探尋深層含義。二者皆不可廢。引導學生通過各種形式津津有味地誦讀,既能幫助學生加深記憶,又能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詩意,感受詩詞的美,體會語言的節(jié)奏與韻律感。
詩歌與音樂同源。詩的誕生,就是為了吟誦或者傳唱。雖然今人的演繹方式與古人不同,但對詩詞的音律之美的欣賞還是一樣的。在學生津津有味誦讀的同時,教師也不要忽略了現(xiàn)代藝術家對詩詞所做的音樂闡述。比如著名歌手王菲將蘇軾傳承千古的經(jīng)典作品《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演繹為《但愿人長久》。教師完全可以在教學相關詩詞時或是閑暇時光,讓學生跟著哼唱這些更符合現(xiàn)代音樂審美的歌曲,感受詩歌的強大魅力。
古詩詞字數(shù)少,內(nèi)容相對深奧,情感又比較含蓄。對于學生來說,學起來有些吃力。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認知角度出發(fā)搭建“橋梁”,那他們會更容易體會詩詞的意境。
如教學《清平樂·村居》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朗讀,在課件上出示課文中的主題圖。上面畫著坐在屋里喝酒的一對老夫妻、在溪邊活動的三個兒子,展示了一幅農(nóng)家平淡而又幸福的畫面。教師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談談放假時到農(nóng)村親戚家玩樂的有趣情景,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頓時被激發(fā)出來了。聯(lián)系作者辛棄疾身處的年代,到處戰(zhàn)亂,對平淡生活是多么向往。情感體驗有了,情景就化為了意境。
再如教學《江雪》這首詩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直接動筆勾勒插圖中的山峰、漁翁??吹饺绱藢掗煹漠嬅嫔暇尤恢挥羞@兩樣景物,學生心中的孤寂感油然而生。有了初步體驗之后,再聯(lián)系柳宗元的內(nèi)心,他們自然就能理解詩人的那份孤獨。之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藏頭詩,發(fā)現(xiàn)把《江雪》中每句詩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千萬孤獨”。情景自然轉(zhuǎn)化為意境。
意境之所以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是因為其中的物象寄托了作者的無限遐想。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境非獨謂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庇辛俗髡叩那?,景才成了意境。要想感受作者之情,想象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請看特級教師王崧舟教學《長相思》時的片段。
師:孩子們,請閉上你們的眼睛,讓我們一起隨著納蘭性德,走進他的生活,走進他的世界。隨著老師的朗讀,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怎樣的畫面和情景?
(師范讀)
師:孩子,你仿佛處在一個怎樣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見了士兵們翻山越嶺來到山海關,外面風雪交加,士兵們躺在帳篷里翻來覆去怎么也睡不著,都在思念他們的故鄉(xiāng)。
師:你走進去了。
生:我看見納蘭性德因為思念家鄉(xiāng)而睡不著的情景。
師:你看到了作者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畫面。
生:我看見了納蘭性德走出營帳,望著天上皎潔的明月,他思鄉(xiāng)的情緒更重了。
師:你看到了納蘭性德抬頭仰視的畫面。
生:我還看到了山海關外,士兵們都翻來覆去睡不著,但是在他們的家鄉(xiāng)沒有這樣的聲音,睡得很寧靜。
師:你們都看到了,是嗎?你們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畫面,你們看到了輾轉(zhuǎn)反側(cè)的畫面,你們看到了抬頭仰望的畫面,你們看到了孤獨沉思的畫面。
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通過不斷想象,想到了山海關,想到了想家的士兵,想到了保家衛(wèi)國的艱難,體會到了詞人的情感。
古詩詞講究字詞的“推敲”。古人對詩詞用字的極致追求,令人拍案叫絕。很多時候,學生缺少的僅僅是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想象畫面,進而重點關注建構(gòu)情境的關鍵字。
如杜甫《春夜喜雨》中的“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ㄔ趺磿爸亍蹦??只有雨后帶水珠的花才會低下腦袋。一個“重”字寫出了花因雨水的滋潤而沉甸甸的,表現(xiàn)出春雨過后春色滿城、百花爭艷的奇景。再如杜牧《泊秦淮》中的“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第一句一共七個字,“籠”字卻出現(xiàn)了兩次。連續(xù)兩個“籠”字,巧妙地將煙、水、月、沙籠罩了起來,使這四者和諧地化為一體,生動地勾畫出了秦淮河上迷蒙的美景。
古詩詞中有許多特定的意象。所謂意象,就是客觀物象經(jīng)過創(chuàng)作主體獨特的情感活動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藝術形象。如果能及早地了解意象,對學生理解古詩詞有較大的幫助。學生能根據(jù)特定的字,勾連意象,在腦海中形成畫面。
詩詞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柳”字。“柳”最早源于《詩經(jīng)·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绷鴺浞浅H菀壮苫?,“柳”又與“留”諧音。因此,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贈,除了表達依依惜別之情,更重要的是希望友人在別處也能生活圓滿幸福。又如“蟬”字。古人認為蟬棲于高枝,餐風飲露,不食人間煙火,是高潔的象征。經(jīng)典的詠蟬詩“三絕”,就表達了此意。但蟬也因為秋后即死,代表了一種悲意。如柳永的《雨霖鈴》:“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p>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在悠久的歷史中被不斷傳承和發(fā)揚。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古詩詞,研讀古詩詞,讓古詩詞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fā)芽,煥發(f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