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雷
朋友自父親去世后,一直沉陷在悲傷中。我從千里外飛去看他,抵達時已是夜晚。我倆,默默穿越路上熙攘的人群,避過嘈雜的廣場舞音樂,去公園里,尋了一處最僻靜的角落坐了。也沒有什么話可說,只是抽煙,任煙頭在月光下,明明滅滅,任蛙聲在身邊池塘里,兀自呱呱。
朋友需要的,只是陪伴。這時候,他不需要一張傾訴的嘴,或一雙傾聽的耳朵。人至大悲傷時,更容易無言。有的悲傷,不是鹽,旁人多灑點口水,就能慢慢稀釋和消融得了。它可能是海綿,會因此而更加沉重。
許多年前,我的父親去世。那時我八歲。從父親去世的那一天起,我就知道我的童年結束了。我就開始思考超出我年齡的一些問題:人為什么會死?身邊別的孩子的父親都好好地活著,為什么死的,偏偏是我父親……我被這些問題困擾著,沒人來解答。親友們只是寬慰我。但我需要的,不僅僅是寬慰。
我常去村南河邊,一坐就是半天。就算是回到人群中,我也不再是那個喜歡唱歌喜歡跳躍喜歡咧著嘴哈哈笑的孩子。憂郁,被我沉悶地寫在臉上。悲傷,被我放在心里反復咀嚼。
我以為我不會再快樂了。
直到有一天,我無意間來到自家屋后的院子里——父親生前,一直在打理這個院子,自他去世后,我再也沒有進去過。當我推開那扇籬笆門時,驚呆了,很多棵向日葵——大概三十多棵吧,像聽到了命令,一起將圓的金黃的臉龐朝向我,綻開得那么燦爛。
我心里某個鎖在那一刻砰然打開了,陽光照射了進去。父親不在了,但他種下的向日葵還活著,還活得那么朝氣蓬勃。如今回想起來,我依然固執(zhí)地以為,那些向日葵,一定是父親特意留給我的一個啟示,告訴我別沉淪于悲傷,雖然這個世界沒有了父親,但花香還在,鳥鳴還在。
從那一天起,我慢慢地,走出了悲傷,重新回到歡聲笑語中去。因為,我想如果父親還活著,他一定是希望我快樂的。
如今,人到中年,閱歷讓我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會。當悲傷來臨時,最好的態(tài)度是,一只眼睛近看悲傷,一只眼睛遠眺美好,這樣,再艱難的日子里,人生也不至于絕望。悲傷只是頭頂?shù)囊黄瑸踉?,終有一天會散去。一個暫時被囿于困境的人,如果總是低頭看腳下的泥淖,那么他就永遠看不到頭頂?shù)男切恰?/p>
很喜歡詩人余秀華的《這樣就很好》:“春天消逝了/樹枝上還有濃稠的鳥鳴/這樣就很好/聽不見鳥鳴/卻有一個露水豐盈的早晨/這樣就不壞……人間有許多悲傷/我承擔的不是全部/這樣就很好?!?/p>
是啊,人世間所有的悲傷,一個人承擔的只是滄海之一粟。一個人知道了這些后,當悲傷又至,黑夜再臨時,他就能從黑暗中看到光明,望見美好。因為黑夜再黑,但天,總會亮的。
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