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
蔣玉軍
我國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的數(shù)量之多、質(zhì)量之高,讓人瞠目結(jié)舌、嘆為觀止。特別是“唐宋八大家”的山水游記作品,被世代文人奉為至寶,代代相傳。欣賞此類佳作,情操會得到陶冶,境界會得到提升。例如蘇軾的《后赤壁賦》、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等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記的名篇,不管是其思想內(nèi)容還是藝術(shù)手法,都值得我們?nèi)ヌ骄?、去揣摩、去斟酌。那么,如何才能事半功倍地解讀這些山水游記類散文作品呢?筆者以為,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因為這類散文作品表面是寫景,其實是通過寫景表達自己的某種特定的心志,包含了作者特定的思想感情。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意即如此。山水游記中,描繪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皆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品味山水之情意,就是要去品味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和情感,品味作者“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钡母锌颓槿ぁ1热缥覀冊趯W(xué)習(xí)《后赤壁賦》時,要懂得去品味作者對世事達觀超然的態(tài)度;學(xué)習(xí)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時,我們首先應(yīng)清楚,作者絕對不是客觀地描摹自然景物,而是寓特定感情于景物之中。作者帶著不得志的心情縱情山水,想從大自然中獲得慰藉,可那怡人的自然美景只是獲得“一笑”,政治上遭受的迫害、抱負無法實現(xiàn)的痛苦,最終還是不能忘懷。這里巧妙地把作者自身的思想感情、生活遭遇和所描繪的自然景物密切地聯(lián)系在一起,從而賦予了這篇游記散文深刻的內(nèi)涵。因此,我們只有透過表面的山水,才能領(lǐng)悟到作者真實的想法。
山水游記類散文作品最常用的寫作技法即情景交融法。作者十分善于入木三分、神形畢肖地描繪大自然,從而展示美景。因此,我們必須深入觀察、潛心領(lǐng)會文章中自然景物的形態(tài),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它們的具體特征,只有這樣,才能準確地解讀文章。比如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的開頭,準確地描繪了小丘上的石頭如牛、如馬、若熊、若羆的奇狀,況且這種奇狀不是呆板的靜物描寫,而是寫出了它們爭為奇狀的動態(tài)。小丘上的石頭,都帶著虎虎生氣,按照自己的樣式,朝著自己的方向,顯示著自己的奇態(tài)。作者把小丘上的石頭描寫得情態(tài)并作,不僅“肖其貌”,而且“傳其神”,達到了很高的藝術(shù)境界。
有的散文作品是通過虛實結(jié)合、事理相因的方法來表達主旨的。因此,我們需要由事切入,化虛為實。例如《游褒禪山記》一文,文章圍繞著“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這個中心論點逐層展開,文意由敘探洞轉(zhuǎn)向議治學(xué)。作者學(xué)習(xí)古人求思之深,“往往有得”的治學(xué)精神,認識到在客觀條件的許可下,做任何事情都必須樹立雄心壯志,才會不避險遠、百折不撓、勇往直前,最終取得勝利。只要努力了,即使失敗也無怨無悔。因此,我們在欣賞山水游記類散文時,應(yīng)學(xué)會由實而虛、因事明理、觸類旁通,從字里行間去感受作者思想情感的變化過程,從而準確概括出文章曲折深奧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