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偉
(遼源礦業(yè)集團公司職工總醫(yī)院消化內科,吉林 遼源 136201)
反流性食管炎是因食管下括約肌功能失調導致十二指腸、胃中內容物向食管反流,導致食管黏膜發(fā)生炎癥病變,引發(fā)劍突下或胸骨后燒灼感、反酸等臨床癥狀的疾病。近年來在生活壓力不斷增加、飲食結構逐漸改變背景下,我國反流性食管炎發(fā)生率逐漸提高[1],這對居民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目前反流性食管炎可用治療藥物較多,不同藥物效果不一[2],且臨床尚未形成統一的治療方案。為分析此類疾病有效治療方法,我院選取84例患者展開臨床隨機分組研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科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84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獲得明確診斷,且經胃鏡檢查發(fā)現有典型臨床癥狀。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后,隨機分為兩組各42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22~46歲,平均(29.34±2.65)歲;病程6個月~3年,平均(1.23±0.42)年;觀察組男27例,女15例,年齡22~47歲,平均(29.41±2.70)歲;病程8個月~3年,平均(1.31±0.38)年;兩組患者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對比。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奧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每次口服20 mg奧美拉唑(山東新時代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4871),每日2次;同時給予20 mg多潘立酮(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07)口服,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6周。觀察組給予埃索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治療,每次口服20 mg埃索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6379),每日2次;同時給予20 mg多潘立酮(江蘇豪森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0107)口服,每日3次。連續(xù)治療6周。
1.3 觀察指標:①在治療前后評估兩組臨床癥狀,包括胸骨后疼痛、灼熱、反酸等,各癥狀從無到嚴重記為0~3分,總分0~9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嚴重。②統計胃鏡療效[3]:治愈:胃鏡下檢查病灶無糜爛、融合或發(fā)紅現象;有效:胃鏡下發(fā)現病灶有輕微糜爛或條狀、點狀發(fā)紅,未見融合現象;無效:胃鏡下檢查病灶有廣泛發(fā)紅,或有嚴重糜爛融合現象,可伴隨潰爛。以治愈、有效為總有效。(③觀察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計學分析: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s)以t檢驗對比;計數資料以χ2檢驗對比。P<0.05為差異顯著。
2.1 胃鏡下療效分析:兩組治愈、有效、無效、治療總有效率為:對照組19例、14例、9例、78.57%;觀察組24例、16例、2例、95.24%;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差異顯著(χ2=5.126,P=0.024)。
2.2 治療前后臨床癥狀評分:治療前兩組臨床癥狀評分為:對照組(6.87±1.21)分、觀察組(6.91±1.28)分,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t=0.147,P=0.442);治療后評分為:對照組(5.12±0.85)分、觀察組(3.02±0.41)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t=14.421,P=0.000)。
2.3 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照組1例惡心,2例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7.14%;觀察組2例惡心,不良反應發(fā)生率4.76%;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差異不顯著(χ2=0.213,P=0.645)。且兩組不良反應均輕微,未影響繼續(xù)治療。
反流性食管炎是諸多原因造成的食管黏膜損傷慢性疾病,發(fā)病率高且治療難度大,對患者生活質量有嚴重影響。目前反流性食管炎治療方法主要是促使反流液酸度降低,控制胃食管反流,提高食管的清除能力,對食管黏膜加以保護等。
對胃酸加以控制是反流性食管炎治療的中藥方法,而這一目的的實現離不開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埃索美拉唑是第一個同分光學異構體質子泵抑制劑,其首過效應較低,且血漿清除率也較低,血漿藥物濃度較高,在其經口服給藥到達相應部位時,仍可保持較高藥物濃度,故而可發(fā)揮更有效的抑酸效果。因埃索美拉唑屬于奧美拉唑左旋異構體,其相較于奧美拉唑,具有更為明顯的抑酸效果,且作用更加持久,可減少食管酸的暴露,對食管黏膜愈合有促進作用。李秀梅[4]在為96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時,對照組單用枸櫞酸莫沙必利,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埃索美拉唑,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3.8%,這一結果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0.8%,可見埃索美拉唑的加用能大幅提高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效果。
對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抑酸同時還應提高食管括約肌壓力及下端食管蠕動,這就需要聯合別的藥物展開治療。多潘立酮屬于外周多巴胺受體阻滯劑,其對胃腸壁直接發(fā)揮作用,促使下段食管括約肌張力增加,預防胃食管反流,提高胃蠕動,對胃和十二指腸運動能加以協調。王宛明[5]在為102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治療時,對照組單用雷貝拉唑,觀察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多潘立酮,結果發(fā)現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4.12%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6.47%,可見多潘立酮的加用能提升反流性食管炎的治療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是將抑酸藥物(埃索美拉唑)與胃動力藥物(多潘立酮)聯合起來應用,發(fā)揮這兩種藥物的協同作用,在抑酸的同時改善患者胃動力學,從而促使患者癥狀盡早緩解[6]。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2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8.57%(P<0.05),治療后臨床癥狀評分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可見觀察組用藥方案效果更加明顯。另外,兩組不良反應均輕微,未影響繼續(xù)治療,可見兩組患者的用藥方案均有較高安全性。
綜上所述,埃索美拉唑聯合多潘立酮對反流性食管炎有顯著療效,可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提高治療效果,且用藥安全性較高,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