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云浩,余佳樂
(南昌師范學院體育學院,江西南昌 330031)
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推進的今天,高校武術課程發(fā)展也在逐漸深入。武術進入校園不僅促進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也為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添磚加瓦。但是,武術作為一門課程在開展的過程中遇到了教學目標偏頗、教學內容單一等問題,這亟需我們去解決。王崗教授在之前提出“武術教育不能等同于教人練拳”,但是高校武術課程并未充分發(fā)揮武術的育人作用,仍然停留在技術傳授的層面。此次研究旨在通過建構“融、熔、榮”的新思想,挖掘武術文化的內涵、發(fā)揮武術的育人作用,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奠定基礎
武術進校園在如今是非常熱門的事情,但是學校武術教育活動并沒有深入。我們只是把武術作為體育運動項目在推進,但忽視將它當做一種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來傳承。就像是引進西方的體育運動一樣,武術課變成了單純教授運動技術的課程。知識的傳承與人才的培養(yǎng)是教育的根本任務。[1]既然我們選擇了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就要根據武術具有的身體文化特性來制定不同的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武術課在校園開展情況差強人意,探其究竟,主要是我們對中國武術作為高校課程教學內容的知識屬性沒有認識清楚,對武術學科知識依然模糊不清,對作為身體價值意義的武術課的知識體系也沒有明確。[2]武術課不同于普通的體育課,武術課不僅是為了培養(yǎng)身體健康的學生,也是在教學過程中推進學生的心理建設以及使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得以傳承與發(fā)揚。
我國高校武術課程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就是武德教育的缺失,武德是一名武術人的行為規(guī)范,在當今這個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會,武德教育在教學過程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武德教育的效果不如技術教學表現(xiàn)明顯,使得老師更偏向于技術教學而忽略了武德教育;而且武德教育的內容大多是在言傳身教中體現(xiàn),且需要貫穿整個課堂,使得教師在武德教育的具體操作層面具有難度。
本著“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武德教育應被放在高校武術課程教學內容的首位。從進入場地向教練行禮、切磋武藝時點到為止等日常小事入手向學生灌輸武德理念。另外,武術教學內容應在強化套路教學的同時,把技擊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避免冗長復雜、單調乏味的教學內容,要短小精煉,從單招入手,學會攻防對接。在教學過程中著重講解動作的實際用途,并教授一些防身技術,例如“烏龍纏臂”、“金絲纏腕”、刁手擒拿等等,使得學生練習武術塑造形體的同時也能提高自衛(wèi)防身技術。
學校武術的發(fā)展始終要以傳統(tǒng)武術為根基,編寫教材應多汲取傳統(tǒng)武術的精華,可以向民間比較著名的老拳師虛心討教對某些招式、腿法、拳法獨特的見解。作曲家到民間采風,從民歌中獲得靈感,創(chuàng)造出膾炙人口的歌曲;畫家到民間寫生,從青山綠水間汲取營養(yǎng),描繪出栩栩如生的畫卷。武術教練和運動員也可以學習這種做法,對傳統(tǒng)武術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吸收,可以豐富武術教學內容。如此一來,傳統(tǒng)武術不僅有了用武之地,反過來也是對傳統(tǒng)武術的改造與完善。
在確定以傳統(tǒng)武術為教學藍本后,國家應制定推出統(tǒng)一的指導性教材,各地可以在這一基礎上根據本地特色編寫地域性教材,例如福建、廣東可以編寫南拳,河南編寫太極拳、少林拳,山西以形意拳為主,陜西以洪拳為主等等。各學校還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編寫校本教材,使得國家統(tǒng)一教材與地域性教材、校本教材有機結合,讓學校武術煥發(fā)新的活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高學校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就是培養(yǎng)學生對武術課的興趣,武術教學內容創(chuàng)編要有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一看就喜歡,吸引他們主動學習。同時武術課程的入門技術不要過于復雜,讓他們容易上手,接觸過后再逐漸進步。最近,國家武術管理中心組織創(chuàng)編的段位制套路中,涵蓋打、踢、靠、摔、拿等技法,按層次進行不同的訓練內容,是一種較好的教學方法,可以高校武術課程教學提供借鑒。[3]
武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學科,需要多看、多想、多練。僅僅依靠課堂上老師的教學,可能很多學生還無法理解上一個動作技巧,馬上又要開始下一個動作練習。長時間跟不上教學節(jié)奏會使學生產生厭學的想法,如此一來便不利于武術課程的開展。這就要求我們開辟第二課堂,使學生在課下有充分的的時間去了解、學習武術。在現(xiàn)在這個“大數(shù)據時代”,可以運用互聯(lián)網技術收集全國各地各門派的武術動作講解視頻以及圖文解釋,甚至可以加入與武術相關的影片視頻,將這些資源分門別類,通過武術類課程自主學習網頁開發(fā)、微課建設等方式讓學生不僅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去完善自己課上沒理解透徹的動作,還能依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其他的拳術或者腿法進行練習。
武術的考核不同于其他科目,不能僅以理論成績分好壞,也不能僅以一次考試就斷定一名學生的技術水平高低,武術的考核應在考慮理論成績的同時重視實際當中的運用水平以及習武者的道德水平,一個道德水平低下的習武者盡管有著高超的本領也不能算一名真正的武術人,這也要求我們深入日常的學習生活,通過同學互評、社會評價等方式去綜合評定學生的成績。所以,我們要建立考評方式多樣化、參考對象多元化的科學考核體系。
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確立為教育的根本任務,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要將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培養(yǎng)身心健康的新時代開拓者和中國夢的踐行者。[4]在如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我們需要堅持文化自信,進而促進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在武術領域,我們需要充分發(fā)揮武術的教育作用,建構“融、熔、榮”的新思想,使武術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在高校課堂中具體實踐國務院關于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的指導思想,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得到進一步的傳播與發(fā)揚。
“融”即融入中華武術傳統(tǒng)美德。中國的武術,以防身為目的、以強身為動力、以切磋為日常、以身手為載體、以武德為歸宿。武德是習武之人在日常生活中所應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和所應具有的高尚情操。武術的各門派也都通過制定自己的戒律來規(guī)范門徒的言行舉止,維護門派內部的秩序,并通過“三不傳”、“五不教”、“十不傳”等向習武者灌輸武德理念。武術并不僅僅為了追求純粹的勝負,更多的是中國儒家學說的中庸之道,是道家學說中“無為無不為”的精神,止戈即為武。高校武術課程本著立德樹人的目標,應將中華武術傳統(tǒng)美德融入日常教學、訓練,使學生無時無刻感受武術的魅力、理解武術的內涵。
“熔”即熔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植于國人的內心,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任務,是淳化風氣、涵養(yǎng)心氣、固本培元的基礎工程,可以有效鞏固馬克思列寧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國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國有四維,禮義廉恥,“四維不張,國乃滅亡”。核心價值觀就是一個國家的“維”、“綱”,是一個國家、民族的發(fā)展方向和精神旗幟,是人民的精神家園。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沒有共同的信仰與追求,聚訟不已,行無依歸,那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如同行尸走肉,最終會被時代淘汰?!表n國跆拳道以“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為其武道精神,日本空手道通過學習借鑒中國古代儒家和佛教禪宗思想,并融合武士道精神,形成了本民族特有的武道文化。這二者不僅在本國得到普及,在世界也得到了很好的宣傳和發(fā)展,這不僅僅是技藝的傳播,更是一種文化的輸出,他們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的關鍵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的多發(fā)期,思想領域復雜多變,各種思潮此起彼伏,各種觀念交相雜陳,不同價值取向同時并存,統(tǒng)一思想、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人民成為首要任務。高校學生作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他們的思想建設尤其顯得重要。在高校武術課程中培育熔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可以有效避免利益格局調整可能帶來的思想混亂,形成團結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榮”即以國家為榮,以社會為榮。思想決定行動,要在高校武術課程教學當中普及正確的榮辱觀,就要使武術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使得學生在武術課程當中不僅可以學到武術相關知識,也能學到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我們黨的創(chuàng)新理論,特別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教育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理論知識,堅定理想信念,堅定“四個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親社會”的健康心理,養(yǎng)成優(yōu)良的思想品德。課程思政應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主要內容,通過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以及和平發(fā)展時期的英雄事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形成“以祖國為榮,與祖國同心”的新風尚,讓愛國主義成為每一個高校學生的堅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在今后的高校武術課程中要搭建以“融”促“熔”,以“熔”興“榮”的課程發(fā)展新格局。發(fā)掘武術的文化內涵,通過融入中華武術傳統(tǒng)美德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促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此讓他們形成以國家為榮、以社會為榮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更好地發(fā)揮武術立德樹人的積極作用。
武術作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它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對習武者產生積極影響。在新時代的教育環(huán)境下,我們應重視武術的教育作用,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建構“融、熔、榮”的新思想,搭建以“融”促“熔”,以“熔”興“榮”的武術課程發(fā)展新格局。使武術課程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煥發(fā)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