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哥
(遼寧省丹東市第一醫(yī)院內分泌科,遼寧 丹東 118000)
骨質疏松癥是由多種原因引發(fā)的一組骨病,主要是以單位體積內的骨組織量減少為特點。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腰背疼痛、駝背和易骨折。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骨質疏松癥的發(fā)病率越來越高,不僅危害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質量,還給家庭帶來沉重的經濟壓力[1]。臨床治療中,通常使用激素替代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但是其臨床治療效果不是很理想。為此,本研究將阿侖膦酸鈉用于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中,觀察其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2012年10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12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60例,年齡54~82歲,平均年齡(76.3±2.4)歲,絕經年限5~34年,平均年限(17.3±1.5)年;對照組60例,年齡55~84歲,平均年齡(77.2±1.8)歲,絕經年限6~37年,平均年限(18.3±1.7)年,對比兩組年齡、絕經年限等一般資料(P>0.05)。
1.2 方法:對照組給予活性維生素和單純補充鈣劑治療,藥物選用碳酸鈣,600 mg/d,阿法骨化醇0.5 μg/d,初期劑量可以調整為0.25 μg/d,此后可以根據(jù)患者的身體恢復程度逐步的增加劑量。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使用阿侖膦酸鈉,在每周固定1天的晨起時服用,70毫克/次,1次/天,服藥完成之后至少在30 min之內不能進行躺臥,兩組患者均治療1年,醫(yī)護人員觀察兩組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采用雙能X線骨密度測量儀測量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腰椎2~4(L2~4)、大轉子(Troch)、股骨頸(Femur Neck)和Ward's三腳部位的骨密度,并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完成之后的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所得數(shù)據(jù)納入SPSS17.0軟件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骨密度變化對比:對照組組治療前L2~4為(0.774±0.084)g/cm2、Neck為(0.647±0.075)g/cm2、Troch為(0.491±0.073)、Ward's為(0.428±0.081)g/cm2,治療后L2~4為(0.743±0.094)g/cm2、Neck為(0.602±0.078)g/cm2、Troch為(0.461±0.070)、Ward's為(0.375±0.101)g/cm2;觀察組治療前L2~4為(0.721±0.121)g/cm2、Neck為(0.592±0.083)g/cm2、Troch為(0.457±0.081)、Ward's為(0.391±0.124)g/cm2,治療后L2~4為(0.745±0.123)g/cm2、Neck為(0.638±0.111)g/cm2、Troch為(0.511±0.081)、Ward's為(0.416±0.123)g/cm2,對照組治療后骨密度較之前有所下降(P<0.05),觀察組治療后骨密度較之前有所上升(P<0.05)。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對比:觀察組出現(xiàn)2例嘔吐、1例腹瀉,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對照組出現(xiàn)頭暈4例,腹瀉2例,便秘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67%,觀察組不良發(fā)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絕經后骨質疏松主要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引發(fā)的一種高轉換型骨質疏松癥,臨床中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常用藥物主要是維生素D和鈣劑,其中維生素D是以匯總固醇類衍生物,具有改善平衡能力和增強肌力的功能,可以預防骨折的發(fā)生[2]。但是臨床對于維生素D是否可以增加骨密度存在分歧[3],本次研究中發(fā)現(xiàn),維生素D補充并不能增加患者的骨密度,甚至還會造成患者的骨丟失。
阿侖膦酸鈉是一種氨基二磷酸鹽類骨代謝調節(jié)劑,主要是通過進入骨基質羥磷灰石晶體中,抑制破骨細胞活性,并利用成骨細胞間接抑制骨吸收,其特點是抗骨吸收活性強。成人形成骨質疏松,主要是由于骨質通過破壞舊骨產生新骨而達到平衡,在轉換的過程中,因為某些原因,造成舊骨的破壞過程大于新骨的形成機會導致骨量丟失,影響骨骼質量從而形成骨質疏松癥[4]。而阿侖膦酸鈉片可以抑制破骨的過程,維持骨結構,增加皮脂厚度和骨密度,從而減輕和預防骨質疏松,降低椎體和其他部位的骨折風險,并且相對于傳統(tǒng)藥物來說,阿侖膦酸鈉的治療安全性更高,對患者產生的不良反應更少。
綜上所述,阿侖膦酸鈉可以有效的增加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骨密度,減少骨丟失,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概率,提高治療的安全性,值得臨床應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