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宏偉 吳丹丹
摘 要:《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主要記述了中國907年至1368年之間的歷史?,F(xiàn)結(jié)合《元史》《新元史》《續(xù)通志》等多種史料對《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進行考證,勘正其中六處疑誤。六處均為生卒年份等細節(jié)之處錯訛,通過認真考證校訂,核其是非,以此保證資料的準確性。
關(guān)鍵詞:《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疑誤;校勘
傅海波、崔瑞德教授主編的《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中譯本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該書是研究中國10~14世紀歷史的重要著作。該書反映了海外中國史研究的方向與水平,具有較高的文學水平與學術(shù)水平。翻閱該書發(fā)現(xiàn)其中個別地方存在疑誤,現(xiàn)結(jié)合其他史料予以考證指出。
1 海云和尚出生年份疑誤
第五章《忽必烈汗的統(tǒng)治》:忽必烈最早的謀士們是一群折中主義者。海云和尚(1205—1257)向他介紹佛教的戒律和習俗,并且安排忽必烈和劉秉忠(1216—1274)見面,后來證明劉秉忠是忽必烈的最重要的大臣之一[1]。此處關(guān)于海云和尚的生卒年份(1205—1257)記載有誤,應(yīng)當改為1202—1257年。
《海云和尚墓志》載:佑圣安國大禪師海云和尚,法諱印簡,于丁巳年閏四月初四日辰時圓寂于西京大花嚴寺,享年五十有六。奉王旨建塔于大慶壽寺之西[2]。墓志銘載海云和尚于丁巳年去世,丁巳年是為憲宗七年,即1257年,其享年五十有六,古人為虛歲紀年,則推定海云和尚出生于1202年。又見《海云和尚道行碑》載:崇慶改元壬申,受金朝衛(wèi)紹王恩賜,納具足戒,時年始十一[2]。海云和尚于崇慶元年接受金衛(wèi)紹王完顏永濟恩賜,并接受具足戒。崇慶元年是為1212年,時海云和尚年11歲,則其出生于1202年?!逗T坪蜕心怪尽放c《海云和尚道行碑》所載一致,即海云和尚卒于1257年,享年56歲。綜上,《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所載海云和尚生年確實有誤,當改為1202年。
2 王鶚去世時間疑誤
第五章《忽必烈汗的統(tǒng)治》:同時,在13世紀80年代初,忽必烈失去一些他最忠誠的漢人幕僚,包括許衡、姚樞和王鶚;他們都在這個階段去世[1]。此處錯誤有二:一為包括許衡、姚樞和王鶚,此處用封號與語言習慣不符,當改為逗號;二是王鶚并非13世紀80年代初去世。
《元史》卷一百六十《王鶚傳》:(王鶚)至元五年,乞致仕,詔有司歲給廩祿終其身,有大事則遣使就問之。十年,卒,年八十四,謚文康[3]?!缎略贰肪硪话侔耸濉锻貔槀鳌罚菏曜?,年八十四。十五年,翰林學士承旨和禮合孫、前中書左丞張文謙奏:“鶚,藩邸舊人,宜有封謚?!痹t特謚文康[4]。兩元史所載王鶚于至元十年去世,享年八十四歲。至元十年是為1273年,因此王鶚并非在13世紀80年代初去世,而是13世紀70年代初。除此之外,《歷代名人生卒錄》卷六《遼至元》:王鶚至元十年卒年八十四[5]?!独m(xù)通志》卷四百七十五《王鶚傳》:十年,卒,年八十四,謚文康[6]??傊?,王鶚是為1273年去世,即13世紀70年代,而非13世紀80年代。
3 曹元用卒年疑誤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由于也孫鐵木兒不懂漢語,在1324年恢復(fù)經(jīng)筵后通過翻譯向皇帝講解經(jīng)典。講解者有著名的漢人學者王結(jié)(1275—1336)、趙簡、吳澄、虞集(1272—1348)、曹元用(卒于1329)、鄧文原(1259—1328)、張起巖(1285—1352),還有畏兀兒翻譯家忽都魯都兒迷失和蒙古著名作曲家阿魯威[1]。此處曹元用(卒于1329)有誤,當改為卒于1330年。
《曹元用墓志銘》:天歷三年三月癸酉,翰林侍講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同修國史兼經(jīng)筵官曹公卒于京師。侍從以聞,上嗟悼,敕賻鈔,計為錢者五千貫。公卿大夫皆吊祭,哭盡哀[7]。舉,得士八十又五,答祿守禮、賀據(jù)德其首選。公于書無不讀,尤究心《易》《春秋》,有文章若干卷。享年六十有三。生于至元五年七月十七日戌時[7]。據(jù)此可知,曹元用確實卒于天歷三年,即1330年,《劍橋中國遼夏金元史》記載確實有誤。
4 馮承鈞生年疑誤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我們不應(yīng)過分強調(diào)這次皇位更迭的種族意義和思想意義。馮承鈞(1885—1946)發(fā)展了這次皇位更迭是突厥系統(tǒng)的欽察人、阿速人與當權(quán)的回回人、蒙古人的斗爭的論點[1]。此處馮承鈞(1885—1946)生年有誤,當改為1887—1946年。
馮承鈞,字子衡。湖北漢口人,曾任教于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精通法文、英文、比利時文、梵文、蒙古文、阿拉伯文等多種文字,顧頡剛在《當代中國史學》中稱其為“近四十年最大的史地譯家”。馮承鈞在蒙元史研究方面貢獻尤其突出,是近代著名的史學家、語言學家、考古學家。向達在《悼馮承鈞先生》一文中言:先生于今年二月九日以腎臟炎不治,逝于北平,年六十歲。我接到他家里的來信,信封上用墨畫成一道黑框,當時就覺得有點奇怪,打開一看,幾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連看了幾遍,還得到他的學生自天津來的一封信,也是報告他的噩耗的,才知道他是真的死了,為窮病憂愁所迫而死了[8]。朱杰勤在《悼馮承鈞先生》一文中言:復(fù)我神州,方期從此辭勞劇。今年忽患腎臟炎,撒手仲春在床簣。人世艱虞六十年,一逝竟如駒過隙。巨星遽隕譯林摧,遺稿篋中仍數(shù)尺[9]。馮,湖北漢口人,以晚(期)腎臟癥不治而死年六十,曾譯多?!睹晒攀贰?、伯希和著《鄭和下(南)[西]洋考》、沙畹《西突厥史》《馬哥孛羅游記》,著有《景教碑考》等北平陷日偽后,基金會稿費中斷,卅二年執(zhí)教于偽北京大學傅孟真之流多指摘,可謂苛矣[10]。綜上可知,馮承鈞卒于1946年,享年60歲,則其出生于1887年,生卒年份確實當改為1887—1946年。
5 郝天挺生卒年疑誤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愛育黎拔力八達最早采取的行動之一就是把忽必烈時期的16位老臣召到京城,包括著名學者李謙(1234—1312)、郝天挺(1261—1317)、程鉅夫(1249—1318)和劉敏中(1243—1318),他們中的不少人被委以要職,其他人則成為顧問[1]。此處郝天挺生卒年有誤,當改為1247—1313年。
《元史》卷一百七十四《郝天挺傳》:皇慶二年卒,年六十七。贈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柱國,追封冀國公,謚文定[3]。《續(xù)通志》卷四百八十六《郝天挺傳》:皇慶二年,卒,追封冀國公,謚文定[6]?!端卧姇肪砹拧逗绿焱鳌罚簹v江西河南二省右丞,召拜御史中丞,出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卒年六十七,追封冀國公,謚文定,有注唐人鼓吹集十卷[11]?!断剃柺兄尽返谝痪帯度宋飩鳌罚海ê绿焱Γ┗蕬c二年(1313)去世,終年67歲。贈光祿大夫、中書平章政事,追封冀國公。其墓在三原縣新興原,人稱郝國公墓[12]。無論是《元史》《續(xù)通志》《宋元詩會》等史料,還是今人所撰《咸陽市志》,均記載郝天挺生卒年份為1247—1313年,據(jù)此《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當改。
6 韓若愚生卒年疑誤
第六章《元中期政治》:于1319年率領(lǐng)監(jiān)察御史攻擊鐵失迭兒的趙世延、平章政事王毅、中書省右丞高昉(1264—1328)、參議中書省事韓若愚(1260—1333),都被鐵木迭兒誣為有罪,幸由皇帝本人出面干涉才被免予處死[1]。此處韓若愚生卒年有誤,當改為1263—1330年。
《元史》卷一百七十六《韓若愚傳》:天歷三年,遷淮西江北道廉訪使。九月,以疾卒,年六十八。贈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南陽郡公,謚貞肅[3]?!缎略贰肪矶倭闳俄n若愚傳》:從文宗平內(nèi)難,進資政大夫。天歷三年,遷淮西江北道廉訪使。九月卒,年六十八。贈資德大夫、江浙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南陽郡公,謚貞肅[4]。兩元史記載韓若愚卒于天歷三年,享年六十八歲。天歷三年是為1330年,享年68歲,則推定其生年為1263年。除此以外,《續(xù)通志》卷四百九十《韓若愚傳》:天歷三年,遷淮西江北道亷訪使,卒,追封南陽郡公,謚貞肅[6]?!独m(xù)通志》載韓若愚在天歷三年(1330)去世。這也從側(cè)面印證了兩元史記載的準確性。據(jù)此可知,第六章《元中期政治》中關(guān)于韓若愚的生卒年份記載確實有誤,當改為1263—1330年。
7 結(jié)語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是一部由西方學者撰寫的研究中國歷史專著,體現(xiàn)了西方漢學者嚴謹治學作風與另類研究視角。該著作凝聚了編著者的心血,對于豐富我們思想與開闊視野有重要意義。今翻閱《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數(shù)處疑似錯誤,謹以其他史料文獻予以考證論述。但是此幾處錯誤絲毫不影響該著作的學術(shù)價值與編著水平,故謹作此文——《〈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獻疑六則》,限于自身水平有限,不足之處還望學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德)傅海波,(英)崔瑞德.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M].史衛(wèi)民,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428,560,575,483,553,523.
[2]佟洵.北京佛教石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2:151,143.
[3]宋濂.元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6:3421,3757,4066.
[4]柯劭忞.新元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2903,3749-3750.
[5]錢保塘.歷代名人生卒錄[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2:580.
[6]嵇璜.續(xù)通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6140,6024,6077.
[7]李恒法.濟寧歷代墓志銘[M].濟寧:齊魯書社,2011:48,51.
[8]文訊月刊[N].1946(4).
[9]中央日報·文史周刊[N].1946-08-20:014.
[10]竺可楨.竺可楨日記[M].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6:88-89.
[11]陳焯.宋元詩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2]咸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咸陽市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