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雪蛟 呂小紅 馬暢 李春泉 韓峰 付立東
(遼寧省鹽堿地利用研究所,遼寧盤錦124010;第一作者:314337236@qq.com;*通訊作者:fld1341@126.com)
稻田養(yǎng)蟹是根據(jù)水稻與河蟹共生的原理,將綠色水稻種植與河蟹養(yǎng)殖有機結合起來的立體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該模式有效利用了土地、灌溉水、溫光等資源,實現(xiàn)了“一水兩用、一地雙收”的目的,促進了農民增收與稻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良性循環(huán)。
制定本規(guī)程引用了GB 11607-1989《漁業(yè)水質標準》、GB 5084-2005《農田灌溉水質量標準》、GB/T 17891-2017《優(yōu)質稻谷》、NY/T 391-2013《綠色食品產地環(huán)境質量標準》、NY/T 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NY/T 394-2013《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 593-2013《食用稻品種品質》、DB 21/T 2351-2014《養(yǎng)蟹稻田施肥技術規(guī)程》等?,F(xiàn)將該技術規(guī)程介紹如下。
稻田養(yǎng)蟹要選擇水源充足,灌排水方便,保水性能好的田塊,以2~10 hm2為1個養(yǎng)殖單元。養(yǎng)蟹田土壤鹽分應小于2‰,pH值7.5~8.5,產地的環(huán)境條件應符合NY/T 391-2013的相關規(guī)定。
選擇食味好、優(yōu)質、抗病、耐鹽堿、適宜機械化的水稻品種,同時稻谷品質應符合GB/T 17891-2017及NY/T 593-2013的相關規(guī)定。
選擇活力強、肢體完整、規(guī)格整齊、100~160只/kg、脫水時間短、肥滿度中等的健壯河蟹種苗(簡稱“蟹種”)。
水稻生產所用的灌溉水應符合GB 5084-2005的相關規(guī)定;河蟹養(yǎng)殖用水應符合GB 11607-1989的相關規(guī)定。
水稻生產所用的農藥除應符合NY/T 393-2013、GB/T 8321的有關規(guī)定之外,還要不影響河蟹正常生長發(fā)育;所用的肥料應符合NY/T 394-2013的有關規(guī)定。
田間工程改造后要達到渠系暢通,農渠、毛渠配套,上下水通暢。格田面積667~3 335 m2,高低差不超過3 cm。在格田四周距田埂1 m處挖環(huán)溝,環(huán)溝上寬1 m、下寬0.5 m、深0.5 m,環(huán)溝面積占格田面積的5%~10%。有條件的養(yǎng)殖戶也可充分利用已清理的上下水渠替代環(huán)溝。
每個養(yǎng)殖單元四周修建高0.8~1.0 m、頂寬0.5 m、坡比 1∶1~1∶1.25 的壩埂,埝埂加固夯實。
每個養(yǎng)殖單元需在四周埝埂上設置塑料薄膜防逃墻。間隔40~50 cm用竹竿做樁,將薄膜埋入土中10~15 cm,剩余部分高出地面50 cm以上,上端用尼龍繩做內襯連接竹竿,用鐵線將薄膜固定在竹樁上,然后將整個薄膜拉直,向內側稍有傾斜,無褶無縫隙,拐角處成弧形,形成一道薄膜防逃墻。格田采用圓管排水,內端設雙層防護網,網目大小根據(jù)所養(yǎng)河蟹大小定期更換。
采用工廠化育秧技術培育壯秧。秧齡30~35 d、葉齡 3.1~3.2 葉、株高 13~15 cm、百株干質量 3.0~3.5 g,要求秧苗整齊一致、密度均勻,無枯葉、無病害,形成毯狀秧片。
3.1.1 種子處理
用大型催芽箱浸種消毒,通過溫水階段性循環(huán)控溫、供氧,實現(xiàn)水稻種子浸種、消毒、破胸的機械化生產過程。采用25%的氰烯菌酯懸浮劑3 000倍液浸種消毒。浸種水溫12℃~15℃,浸種7~9 d。用溫水洗凈藥液后進行破胸,破胸溫度31℃~32℃,需破胸5~6 h。
3.1.2 播種
4月5—15日播種,播量100 g/盤。采用全自動水稻育秧播種流水線播種,一次作業(yè)完成裝盤、澆水、播種、覆土全過程。每盤裝育苗基質厚度2.5 cm,澆水后盤底有少量水滲出,覆土厚度0.5 cm。
3.1.3 苗田管理
3.1.3.1 溫度 出苗前以增溫保濕為主,最高溫度不超過32℃,出苗50%~80%時撤掉無紡布;至1.5葉齡之前棚溫控制在25℃~28℃,最高溫度不超過30℃;1.5~2.0葉期棚溫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過28℃;3.0葉期棚溫控制在20℃~22℃,最高溫度不超過25℃。最低氣溫穩(wěn)定通過12℃可晝夜通風煉苗。
3.1.3.2 水分 采用微噴給水。管水原則是缺水澆水,見濕見干。當盤面明顯變白發(fā)干,或中午秧苗葉片出現(xiàn)卷曲,或葉尖清晨無水珠吐出時澆水,澆水要澆透,盤底有水稍滲出。若局部秧苗缺水時,采用人工澆水補給。澆水應在上午9∶00前或下午16∶00后進行,水溫以16℃為宜。
3.1.3.3 病蟲害防治 采用25%的氰烯菌酯懸浮劑3 000倍液進行種子消毒,浸泡7~9 d撈出后控干水,用62.5%精甲·咯菌腈種衣劑100 mL拌濕籽40 kg,拌勻后堆燜2~3 h再陰干20~24 h后播種。移栽前3~5 d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0 mL+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6 g對水15 kg均勻噴施于8 m2秧苗后進行帶藥移栽,防治潛葉蠅、稻水象甲、一代二化螟。
3.1.3.4 施肥 插秧前3~5 d追施1次“送嫁肥”,每m2施硫酸銨或磷酸二銨50 g及適量的生物菌劑(菌肥),澆施后用清水沖洗。
3.1.3.5 滅草 稗草葉齡2.0~3.0葉、秧苗葉齡2.0葉以后,每hm2用6%的五氟·氰氟草油懸浮劑1 500 mL進行莖葉處理。噴藥時避開高溫,噴藥后2~3 h封閉大棚。
5月上中旬采用機械移栽。穴距16~18 cm,每穴4~5苗,移栽苗數(shù)7.5~10.5萬/hm2。有條件的農戶可采用寬窄行栽插。
養(yǎng)蟹稻田施肥應符合DB 21/T 2351-2014的有關規(guī)定。做到有機肥與無機肥配合施用,平衡施入氮、磷、鉀及微肥。旋耕前每hm2稻田一次性深施“稻蟹生態(tài)種養(yǎng)田水稻專用復合肥”1 050~1 200 kg。
在水層管理上要求“花達水”插秧后灌水護苗,直至秧苗返青;緩苗后保持淺水層,促進水稻早生快發(fā)。蟹苗投放稻田后水層應保持10~20 cm,有條件的5~10 d換水1次。高溫季節(jié)適當加深水層并增加換水次數(shù),換水時排出1/3老水后注入新水。
在水稻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前后及灌漿中后期,在保證河蟹安全生長的前提下,利用環(huán)溝儲水保持稻田淺水層或濕潤灌溉。
水耙地時每hm2用12.5%丁惡乳油3 000 mL封閉防治雜草。投入蟹種后通過河蟹取食草芽防治雜草。
養(yǎng)蟹田水稻病蟲害的防治主要以預防為主,采用農藝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相結合的方法綜合防治病蟲害。采用藥劑防治應選用生物藥劑或高效低毒的化學藥劑,以保護河蟹及蜘蛛、蜻蜓等害蟲天敵。
3.6.1 農藝防治
選用抗病、耐病品種,采用抗源輪換種植方式預防水稻主要病害;通過建立無病種子田,插秧前打撈根茬及菌核等措施減少害蟲及病原菌基數(shù);通過培育壯秧、一次性深施肥、濕潤灌溉等措施增強植株抗性,進而降低病蟲害的危害程度。
3.6.2 生物防治
在二化螟發(fā)蛾高峰期,拋投含有即將羽化赤眼蜂的放蜂器45個/hm2,每隔7 d放蜂1次,連續(xù)放蜂3次,對水稻二化螟有較好的防治效果;或在二化螟成蟲產卵期,放置誘捕器15~30個/hm2,通過性誘劑誘殺成蟲,可有效減少二化螟的蟲卵數(shù)量。
3.6.3 物理防治
6月中旬前按要求安裝太陽能殺蟲器,可明顯減少植株上的二化螟蟲卵量。
3.6.4 化學防治
采用帶藥移栽,防治潛葉蠅、稻水象甲、一代二化螟等水稻害蟲。拔節(jié)期水稻封壟后,每hm2用24%噻呋酰胺懸浮劑300 mL對水450 kg噴霧,防治紋枯病。在二代二化螟卵孵化盛期,每hm2用20%氯蟲苯甲酰胺懸浮劑150 mL對水225 kg均勻噴霧,防治二代二化螟。水稻孕穗末期(破口前3~5 d)每hm2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375 g+15%三唑酮水分散粒劑750 g對水225 kg噴霧,防治稻曲病、穗頸瘟。若齊穗期的氣候條件特別適合發(fā)病,每hm2應用75%三環(huán)唑可濕性粉劑375 g對水225 kg噴霧,進行第2次防治。
當谷色變黃,籽粒充實飽滿堅硬,其中80%以上的米粒達到玻璃質,適時收獲。
蟹種放養(yǎng)時采用20~30 mg/L高錳酸鉀浸浴3~5 min進行消毒處理,或采用3%~5%的食鹽水浸浴5~8 min。
4.2.1 面積
暫養(yǎng)池面積占養(yǎng)蟹稻田總面積的15%~20%,暫養(yǎng)池內設隱蔽物或移栽水草。有條件的農戶可利用稻田的排水溝作暫養(yǎng)池。
4.2.2 消毒
暫養(yǎng)池在放蟹種前7~10 d用生石灰(1 125 kg/hm2)消毒。
4.2.3 密度
暫養(yǎng)密度小于45 000只/hm2。
4.2.4 日常管理
放養(yǎng)蟹種后,按照河蟹體質量的3%~5%投放餌料,并根據(jù)水溫和河蟹攝食量及時調整。添加新水、調節(jié)水質,保持水體相對穩(wěn)定。隨時觀測水質,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4.3.1 蟹種放養(yǎng)
4月上旬投入蟹種的,每hm2放養(yǎng)7 500只,投放后投喂充足的餌料,避免河蟹夾食秧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投放蟹種的,每hm2放養(yǎng)6 000只,放養(yǎng)前換掉老水,同時進行科學投飼和管理。若投放暫養(yǎng)期間脫一次殼的蟹種,每hm2放養(yǎng)5 250只。
4.3.2 水質調節(jié)
養(yǎng)蟹稻田適宜水深20 cm,最淺不低于10 cm。有條件的要經常換添新水,在不影響水稻生長的前提下,盡量保持稻田中水質穩(wěn)定、清新。
4.3.3 日常管理
每天觀察河蟹的活動情況,特別是高溫悶熱和陰雨天氣,更要注意水質變化情況、河蟹攝食情況、堤壩有無漏洞、防逃設施有無破損等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
4.3.4 科學投餌
科學投餌要做到定質、定點、定時、定量。投喂點設在田邊淺水處,多點投喂??刂迫胀娥D量,做到足量不剩。
養(yǎng)殖前期,以投喂粗蛋白含量在30%以上的全價配合飼料為主,搭配玉米、黃豆、豆粕等植物性餌料,同時補充動物性餌料,做到葷素搭配;養(yǎng)殖后期,多投喂動物性飼料,同時搭配高粱、玉米等植物性餌料。
4.3.5 脫殼期管理
河蟹每次脫殼前,投喂含有脫殼素的配合飼料,力求脫殼同步。同時增加新鮮適口的動物性餌料投喂量,避免軟殼蟹遭殘食。脫殼期間,要保持水位穩(wěn)定,只能補添水,不能換水。
4.3.6 病害防治
河蟹病害防治要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堅持以生態(tài)防治為主,藥物防治為輔。
4.3.6.1 病害預防 一是做到勤觀察水質、勤換水、勤加水,保持水質清新;二是定期潑灑生物制劑來調節(jié)水質;三是控制好投餌量,做到定質、定點、定時、定量。
4.4.6.2 病害防治 北方地區(qū)常見蟹病有水腫、爛鰓、腸炎、脫殼不遂等,對于發(fā)病區(qū)域,要早發(fā)現(xiàn)早治療,對癥下藥,并采用封閉式管理,避免交叉感染而導致更大范圍的蟹病發(fā)生與流行。
a)采用二溴海因(0.2~0.3 g/m3)消毒劑處理水質,防治水腫、爛鰓等蟹病。水質較差時第2天再消毒1次。
b)采用投喂噴灑EM菌藥餌或餌料上噴灑1.5‰~2‰的土霉素殺菌防治河蟹腸炎。既可增強河蟹免疫力,又可提高河蟹品質。
c)采用消毒劑處理水體、提高餌料質量、餌料中添加脫殼素等措施防治河蟹脫殼不遂癥。
遼寧濱海稻區(qū)成蟹在9月中旬陸續(xù)起捕。小面積養(yǎng)殖農戶主要靠人工抓捕;大面積的在臨近交通方便一側的防逃圍內側設陷阱,一般2~3個晚上就可起捕90%以上。水稻收割后捕捉田中和環(huán)溝中剩余河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