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俞岑
(貴州省國有龍里林場 551200)
野鴉椿(Euscaphis japonica(Thunb.)Dippel)是省沽油科野鴉椿屬植物,別名雞眼睛、酒藥花、山海椒、芽子木等;為落葉小喬木或灌木[1]。野鴉椿樹形優(yōu)美,圓錐花序頂生,花多較密集,花為黃白色,果實紫紅色,形似雞肫。果實每年8~9月份成熟,果莢開裂,果皮反卷,內果皮上粘掛滿一顆顆黑色的種子,猶如滿樹紅花上面點綴著黑珍珠,極具觀賞特色。野鴉椿葉片葉色遇霜即變?yōu)榧t色,顏色艷麗,也可作為優(yōu)良的彩葉觀賞植物,增加景觀效果,是道路、街道、庭院、公園、小區(qū)等綠化使用的理想彩葉樹種之一。野鴉椿除具有觀賞價值外,還有非常廣泛的藥用價值,野鴉椿有溫中理氣,消腫止痛等效果。其根有解毒,清熱,利濕的功效,可用于感冒頭痛,痢疾,腸炎;其果有祛風散寒,行氣止痛之效,常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疝痛、胃痛;其莖皮、葉的提取液可作土農藥,木材可為器具用材,種子油可制皂,樹皮可提烤膠,因此也可作經濟樹種來經營。
敖小朋[2]等研究了野鴉椿種子處理和扦插繁殖的相關繁殖技術,提出2種種子處理方式,其中通過種子采后堆放3~4d,待假種皮軟化后,去除外皮,淘洗后取得凈種,晾干,用70℃左右溫水浸種待其自然冷卻后,再浸泡1h,撈起直接播種的方法,其發(fā)芽率高達70%~80%;野鴉椿扦插繁殖在春季進行,扦插前用ABT生根粉溶液浸泡8~12h,扦插成活率大大提高。齊振雄[3]采取高水溫熱漲處理的方法,使得野鴉椿種子萌發(fā)時間提前1年,且種子發(fā)芽率達到了70%;在春季(3月份進行)對野鴉椿進行扦插,采取1年生健壯木質化枝條,采用黃心土與細沙混合(混合比為3∶1)的扦插基質,設置株行距為10~15cm,并搭建遮光度為50%的蔭棚,此后每天采用人工間歇噴霧法,保持基質與插穗葉面濕潤,適時施用過磷酸鈣800倍液或尿素1000倍液,每隔10~15d噴施1次0.2%的多菌靈或甲基托布津溶液防治病害,扦插成活率達到了60%;有效地促進了野鴉椿種苗的繁育和開發(fā)利用。鄧永生[4]采取不同基質(黃心土、礱糖灰、細河沙)、不同扦插時間(5月份、8月份、10月份)、不同年齡(3年、5年、7年)的野鴉椿母株穗條,利用不同濃度的ABT-1#生根粉對野鴉椿進行插條處理,采取這種方法得出野鴉椿扦插的最佳基質、扦插時間和插條年齡。經試驗對比得出野鴉椿最佳扦插時間為5月份,插條為在3年的野鴉椿母樹上采集的中下部穗條,用ABT-1#生根粉300mg/L濃度處理,在黃心土扦插后的野鴉椿扦插苗的成活率達到了91.8%,且45d后野鴉椿扦插苗就形成了不定根。
敖小朋[1]等將野鴉椿幼苗長至4~5片真葉時,移入比例各占50%的黃心土與火燒土且用2%~3%的過磷酸鈣均勻攪拌后的營養(yǎng)缽中培育,野鴉椿幼苗即可生長發(fā)育,當苗木長至10cm以上時,把野鴉椿苗從營養(yǎng)缽中脫出,移至苗床上栽植。野鴉椿苗木在1~5年生長迅速且株型直立,1年生苗可達30~50cm,2年生苗木高可達 80~150cm,4~5 年生苗樹高可達 3~4m,且可以開花結果。此時出圃移栽,成活率較高且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較強。
前人對野鴉椿生理生化的研究主要是在解除種子休眠、苗木抗性等方面。張莉梅[5]等通過對低溫層積不同時間圓齒野鴉椿種子內含物質變化情況,研究其種子的萌發(fā)及其生理生化變化,得出低溫層積時間在90~120d內,且配合溫水浸種能夠有效解除休眠,還得出可溶性糖是野鴉椿種子萌發(fā)的直接利用能源物質之一。馬曉蒙[6]采用盆栽和干旱棚法,研究多效唑與園豐素對圓齒野鴉椿幼苗生長及抗旱生理的影響。通過測定處理植株的苗高、根長、生物量以及葉片生理生化指標等,篩選出既能提高苗木的抗旱性,同時對苗木的生長又沒有太大影響,或有利于苗木矮化盆栽的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及其使用方法,為苗木的推廣應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
野鴉椿化學成分及藥用研究主要是通過對野鴉椿各部位(皮、根、莖等)中含有的化學物質的分離、提取及分析,對野鴉椿的藥理活性進行廣泛深入研究。董玫等[7]利用甲醇提取野鴉椿枝葉,分離得到3種結構相似的酯類化合物,初次確定野鴉椿酯類化合物的抗炎癥活性與α、β不飽和羰基有密切關系,說明野鴉椿屬植物的枝葉具有抗炎效果,可用來治療炎癥。李先輝等[8]采取4種急性炎癥模型和2種疼痛模型來誘導大鼠足趾腫脹、小鼠耳片腫脹、疼痛,觀察野鴉椿的水提取物對大鼠、小鼠的抗炎鎮(zhèn)痛作用。結果表明,野鴉椿水提取物3個劑量組(2、4、8g/kg)對小鼠耳片腫脹,大鼠足跖腫脹,小鼠耳片腫脹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另外,何玲等[9]的研究發(fā)現(xiàn)野鴉椿可以降低和抑制血清中LN、PⅢP、HA等的含量和由多糖誘導的一氧化氮含量,HSC受到野鴉椿三萜類化合物果樹酸的抑制,說明野鴉椿水提物具有抗慢性肝纖維化的作用,并存在一定的量效關系,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野鴉椿還具有保護肝臟的效用。
對野鴉椿的研究各方面均見報道,以對圓齒野鴉椿及福建野鴉椿的研究最多。對野鴉椿的繁殖技術、播種育苗技術、生理生化、化學成分及藥用的研究也在逐漸完善,然而對其營養(yǎng)、施肥等方面的研究則比較籠統(tǒng),也缺乏對野鴉椿栽培環(huán)境選擇、栽植適宜密度、栽植后管理(施肥、修枝整形等)以及園林綠化應用方式的系統(tǒng)性的、配套的栽培技術研究。由此可見,對野鴉椿進行系統(tǒng)的栽培試驗研究,探索野鴉椿最適宜生長的人工環(huán)境條件、園林綠化應用配置方式、景觀配置營造模式等將是對野鴉椿進行的研究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