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書德,付雪鴿,董永書
(1.河南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河南 鄭州450046;2.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河南 鄭州450004)
急性乳腺炎是哺乳期婦女常見疾病之一,尤以初產婦多見,多發(fā)生在產后第3~4 周,占乳腺感染性疾病的75%[1]。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患側乳房紅、腫、熱、痛,局部結塊,乳汁排出不暢,嚴重者排乳不通,導致不能正常哺乳,常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等全身癥狀[2]。若治療不及時易形成膿腫,需外科手術,切開引流排膿以防止疾病進一步發(fā)展,嚴重影響到產后哺乳質量及產婦的身心健康[3]。急性乳腺炎屬中醫(yī)學“乳癰”范疇,哺乳期乳腺炎又稱作“外吹乳癰”。中醫(yī)學認為:“乳癰”之成,多因厥陰之氣不行,陽明經熱熏蒸而成?!夺t(yī)宗金鑒》載:“外吹者,由母肝、胃氣濁,更兼子吮乳熟睡,鼻孔涼氣,襲入乳房,與熱凝結腫痛,令人寒熱往來,煩躁口渴?!?2016年9月—2018年7月,筆者采用針刺列缺聯(lián)合循經推拿治療急性乳腺炎23例,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選擇河南省中醫(yī)藥研究院附屬醫(yī)院針灸科門診收治的急性乳腺炎患者23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34歲,平均(25.20±2.37)歲;病程最短1 d,最長9 d,平均(2.31±1.13) d;其中初產婦18例,單側乳房病變20例,雙側乳房病變3例?;颊呔橛胁煌潭鹊娜榉棵浲?,乳汁排泄不暢,其中14例患者病變側乳房結塊明顯,伴有發(fā)熱者6例。
按照《西醫(yī)外科學》[4-5]中的急性乳腺炎初期的標準。①患者多數(shù)是哺乳期婦女,尤以未滿月的初產婦為多見;②初起時患側乳房腫大,脹痛或觸痛,晚乳或翻身時痛甚;③乳汁排泄不暢或無乳汁排出,疼痛部位多發(fā)生在乳房外下象限;④可伴有惡寒發(fā)熱或嘔吐、惡心、胸悶、骨節(jié)酸痛等;⑤初起時患部壓痛,結塊或有或無,皮膚微紅或者不紅?;紓纫赶鲁?蓲屑澳[大的淋巴結,并有觸痛;⑥患者白細胞總數(shù)及中性粒細胞可增高。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7]的診斷標準。①初起乳汁排出不暢,乳房脹痛難忍,有結塊,皮色不紅或微紅,全身多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大便干結等癥;②乳頭皸裂感染邪毒,乳汁排出不暢,乳房脹痛難忍,皮色不紅或微紅,全身多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食欲不振等。凡具備①、②兩項之一即可診斷。
給予針刺治療,主穴:選取手太陰肺經之列缺穴。腧穴定位:在前臂,腕掌側遠端橫紋上1.5 寸,拇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腱之間,拇長展肌腱溝凹陷中[8]。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兩手位于身體兩側,醫(yī)者雙手及針刺部位常規(guī)消毒后,選取直徑為0.30 mm,長度為40 mm的毫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蘇食藥監(jiān)械生產許20010020號),針尖方向朝向肘窩,逆經脈循行方向平刺進針約20~30 mm,待得氣后,行快速捻轉瀉法,持續(xù)行針。同時給予推拿,操作方法:在溫度適宜的房間,注意私密性,患者取坐位或仰臥位醫(yī)者位于患乳側與患者相對,暴露患乳[9]。從腕至肩按揉手三陰經;針感達病所后,停止按揉手三陰經,并繼續(xù)對列缺穴行捻轉瀉法,助手以四肢掌指關節(jié)為著力點,順著輸乳管方向,由乳房根部至乳頭輕揉患側乳房數(shù)遍[10],注意不觸及乳暈、乳頭,對乳房的按摩動作要輕柔、和緩,同時也要對肌膚施加一定的壓力,推動速度宜緩慢,不要求局部發(fā)熱,意在于推動氣血運行,同時避開乳房部腫塊,后用左手拇食指固定患處輕揉腫塊,逐漸加力以患者耐受為度,待有乳汁排出后,手法結束。推拿結束后起針,起針后再提拿雙側肩井穴數(shù)遍。1 d 1次,每次30 min,3 d為1療程,1~2個療程內判定療效。
按照參考文獻[11-12]的標準。治愈:發(fā)熱、局部紅腫、壓痛、乳汁不暢癥狀均消失。好轉:以上癥狀、體征減輕,無發(fā)熱、腫塊縮小、疼痛緩解、排乳部分通暢。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或局部成膿,化膿時乳房紅腫疼痛加重,腫塊變軟,有應指感,腫塊潰破。
痊愈12例,好轉9例,無效2例,有效率為91.30%。
例1 患者,女,28歲,2017年8月6日初診。主訴:右側乳房疼痛3 d?,F(xiàn)癥見:右側乳房內上象限可觸及,約3 cm×2 cm腫塊,觸之壓痛明顯,乳汁不下,皮溫正常,納可,眠差,舌紅,苔薄微黃,脈弦滑?;颊? d前哺乳時右側乳房被幼兒胳膊撞擊后,出現(xiàn)疼痛乳汁流出不暢等癥狀,自行按摩、熱敷,效果差,遂來針灸科就診,經檢查診斷為急性乳腺炎。西醫(yī)診斷:急性乳腺炎。中醫(yī)診斷:乳癰,證屬氣血郁滯型。治宜疏通氣血,通乳散結。給予針刺推拿治療,患者取坐位,針刺列缺穴,并按揉手三陰經,引導經氣上行,使氣至病所;得氣后停止按揉手三陰經,并持續(xù)強刺激列缺穴,配合按摩乳房,待乳汁流出通暢后,手法結束,起針,最后拿雙側肩井穴。本患者在按摩乳房2 min后有少量乳汁滴出,10 min后乳汁可流出,繼續(xù)按摩2 min后乳汁流出通暢,量慢慢減少,停止按摩,結束行針,將針起出,共接取乳汁約100 mL。全部治療結束后查體示:患者右側乳房內上象限腫塊減小,約有黃豆大,壓痛消失。囑患者回家后自行按摩乳房加熱敷,直至腫塊消失,防止再次碰撞乳房,正常哺乳,注意乳頭清潔,及時排出多余乳汁,不適隨診。2 d后電話回訪,患者訴腫塊已消失,乳汁充足、流暢。
例2 患者,女,23歲,2018年3月15日初診。主訴:雙側乳房脹痛,左側乳房脹痛伴結塊3 d?,F(xiàn)癥見:左側乳房下方散在結節(jié),較大者約2 cm×2 cm,局部皮溫增高,皮色微紅,有觸痛,初診時體溫37.7 ℃。雙側乳房脹痛,乳汁不暢,左乳下結節(jié),體溫升高,納差,眠可,善太息,舌紅,苔白,脈沉弦。患者初產,正常母乳喂養(yǎng),平素乳汁充足、排乳通暢,3 d 前因瑣事與家人爭吵,情緒波動,心情不暢,悲傷欲哭,2 d前出現(xiàn)雙側乳房脹痛,排乳不暢,左側乳房下方出現(xiàn)多個米粒樣大小結節(jié),右側乳房無結節(jié),家屬勸服用路路通、王不留行茶水1 d后效果不佳,遂至本科就診。血常規(guī)示:白細胞總數(shù)正常,中性粒細胞比率輕度升高。西醫(yī)診斷:急性乳腺炎。中醫(yī)診斷:乳癰,證屬氣機郁滯。治宜調理氣機,通乳散結。治療方法同上,增加針刺太沖穴,并與患者及家屬進行心理疏導,常規(guī)針刺、推拿治療過程中,雙側乳房乳汁逐漸流出通暢,結束治療,將針起出,共接取乳汁約75 mL。治療結束后查體:患乳結節(jié)部分消失,壓痛明顯減輕。囑患者回家后自行按摩乳房,直至結節(jié)完全消失,注意調暢情志,保持心情舒暢,回家正常哺乳,多余乳汁及時排出,不適隨診。3 d后復診時癥狀完消失。
急性乳腺炎屬于中醫(yī)學之“乳癰”的范疇,朱震亨《丹溪心法》云:“乳房陽明所經,乳頭厥陰所屬,乳子之母,不知調養(yǎng),怒忿所逆,郁悶所遏,厚味所釀,以致厥陰之氣不行,故竅不得通,而汁不得出,陽明之血沸騰,故熱勝而化膿。”提出本病與胃和肝關系密切,可因心情抑郁導致肝氣郁滯,飲食不節(jié)致胃熱壅阻,使乳絡阻塞不通,乳汁郁積,郁而化熱,形成乳癰[13]。乳絡不通是主要病理變化,乳汁郁積是形成乳癰的直接原因,乳汁郁結成乳房腫塊,局限在乳絡管道之間,使乳絡不通,不通則痛,故常表現(xiàn)為乳房脹痛,有腫塊,腫塊柔軟光滑,乳汁不暢[14]。中期郁積加重,腫塊漸大,日久化熱,熱勢漸盛,故見腫塊增大,疼痛愈重,皮膚灼熱,進一步發(fā)展則熱盛肉腐而成膿。筆者認為“痛則不通”而氣為血之帥,故以行氣作為本病的主要治療法則。列缺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任脈,兩經交會與胸部,針刺列缺穴可通調胸部之氣,行氣活血。同時列缺穴為肺經之絡穴,通于陽明經,同名經同氣相通,故強刺激列缺可疏通陽明經氣血;“肺主氣朝百脈”古又稱雷電之神為列缺,有通上徹下之能,乳房位屬上焦,因此針刺列缺可達寬胸理氣,通經活絡之功。另外肝氣升于左而肺氣降于右,左升太過右降不及而為病,針刺列缺可增強肺氣的肅降,以治療太過之肝氣蘊結乳房而發(fā)生的病變[15-16]。肩井穴屬足少陽膽經(肝膽經互為表里)與足陽明胃經的交會穴,故取肩井穴既能疏泄肝之郁結,又能瀉胃之積熱[17]。手三陰經從胸走手,在針刺同時配合按揉手三陰經,既可助經氣運行,又可宣散胸部郁滯之氣機。《圣濟總錄·乳癰》記載:“新產之人,乳脈正行,若不自乳兒,乳汁蓄結,氣血蘊結,即為乳癰。”因此在日常調養(yǎng)中,乳母要保持心情舒暢,注意乳頭清潔,并及時排出多余乳汁避免積乳,飲食清淡以盡量減少乳癰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