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 潘志華 邢鳳霞 劉敏
關節(jié)置換術是使用金屬、陶瓷等材料進行關節(jié)假體制作,植入體內,讓患者的關節(jié)功能恢復[1-3]。下肢深靜脈血栓是關節(jié)置換術后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嚴重影響著患者的下肢功能。因此,尋找積極有效的方法來預防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4,5],因此,本研究選取64例行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究采取護理干預措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效果,現(xiàn)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64例行關節(jié)置換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32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4例,女18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5歲,平均年齡(66.8±4.2)歲。對照組患者中,男15例,女17例;年齡最小48歲,最大77歲,平均年齡(68.1±4.6)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采用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內容如下。①健康宣教:對患者進行深靜脈血栓知識宣教,介紹其病因、危險因素及預后,科學地宣傳其手術效果及成功率,消除患者的顧慮,提升其治療依從性,使其積極配合手術治療,特別是肥胖、酗酒、高齡的患者,需要引起重視。②疼痛干預:對于疼痛不耐受者可口服止痛片,鼓勵其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體育訓練中,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③飲食干預:叮囑患者禁煙禁酒,飲食清淡,食用低鹽低脂食物,增加飲水量,避免大便干燥,確保大便通暢。④功能鍛煉:麻醉前輕拍患者的下肢,待麻醉消退后,進行小腿、股四頭肌運動及被動支腿抬高訓練。⑤物理按摩:使用充氣墊進行物理按摩,疏通經(jīng)絡,避免壓瘡,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避免深靜脈血栓。⑥抗凝治療:術后及時使用抗凝藥物治療,比如低分子肝素等。⑦密切觀察:深靜脈血栓的臨床癥狀為肢體腫脹、疼痛等,密切觀察注意患者患者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huán)、脈搏情況、皮膚顏色、溫度變化等,詢問患者自我感覺癥狀,有無酸脹疼痛感覺,如有異常改變,應及時診斷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周內下肢深靜脈血栓及下肢腫脹情況,手術前后肢體溫度,Homan征陽性率及Neuhof征陽性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和下肢腫脹發(fā)生率分別為0、3.13%(1/3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2.50%(4/32)、18.75%(6/3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667、4.0100,P=0.0389、0.0452<0.05)。觀察組和對照組術前肢體溫度分別為(34.35±1.25)、(34.53±0.96)℃,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肢體溫度為(34.58±1.58)℃,明顯低于對照組的(35.68±0.9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3468,P=0.0014<0.05)。觀察組患者的Homan征陽性率及Neuhof征陽性率分別為18.75%(6/32)、15.63%(5/32),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56.25%(18/32)、50.00%(16/3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6000、8.5759,P=0.0019、0.0034<0.05)。
深靜脈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深靜脈腔內異常凝結,阻塞靜脈管腔,導致靜脈回流障礙,引起遠端靜脈高壓、肢體腫脹及疼痛等臨床癥狀,多見于下肢,可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嚴重者甚至會致殘[6,7]。靜脈血流緩慢、靜脈壁受損、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臨床表現(xiàn)為疼痛、腫脹、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體溫升高、淺靜脈曲張等血栓綜合征[8-11]。關節(jié)置換手術后,患者的疾病史、血液高凝狀態(tài)、肥胖等因素,不同的麻醉方式及手術操作意外等易引起患者的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或使用止血帶等均是造成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術后若不采取積極有效的護理措施,加之患者長期臥床缺乏相關的功能鍛煉,從而導致其下肢深靜脈血液回流受到影響,形成深靜脈血栓。為患者及其家屬提供健康宣教,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提升其護理依從性,增強患者的治療信心,促進其身體的康復;另外讓患者在此過程中有意識地自我保護,可以降低血液粘稠度,促進其血液循環(huán)。同時給予疼痛護理、體位護理及功能訓練,能夠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fā)生率。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護理后,觀察組患者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和下肢腫脹發(fā)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肢體溫度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Homan征陽性率及Neuhof征陽性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能夠明顯減少關節(jié)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癥狀和體征,改善其腫脹情況,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