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xiàn)在,“適合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特教界的一種主流話語,這無疑給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聾校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適應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得聾生快樂地學習語文。文章結(jié)合筆者多年教學經(jīng)驗,實事求是地對在聾校語文教學中如何對聾生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聾校語文教學;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尤為重要。聾校教師是課堂教育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承擔著聾生心理健康教育和發(fā)展的重要任務。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很強的學科,因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和條件。教師在教學中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各種有利因素,對聾生予以心理健康教育,彰顯人文性,既能夠提高聾校語文教學質(zhì)量,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素養(yǎng)和健康的人格。
聾生由于自身獨特的認知特點,限制了其感知外界的范圍和質(zhì)量,往往難以正確感知自身周圍的各種事物。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較差,反應力不足,注意力難以長期保持,而且自我認同感差,自我控制力低,相應地在情感、動機、意志、性格、世界觀等方面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F(xiàn)在,“適合的教育”已經(jīng)成為特教界的一種主流話語,這無疑給我們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就要適合于學生,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拉近師生心與心之間的距離,陪伴學生的心路歷程,使學生信賴教師,愿意向教師表達自己。這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方面,此所謂“親其師,信其道”。
教師用心關愛學生,情感是不會撒謊的,教師對學生的關愛是沒法偽裝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以課堂教學為媒介向?qū)W生傳遞豐富的信息,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樂學,學會,樂于接受教師教的知識。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處為學生著想,為其未來的發(fā)展著想,從學生角度出發(fā),使他們在掌握語文知識的同時,心理素質(zhì)得到提高。師生之間建立了融洽的關系,學生才能在教師的關愛下幸福健康地成長,心情才能舒暢。
實事求是地講,聾生因日常無法正常地感知語言,對課本中的內(nèi)容并不能很輕易地理解。一線教師要學生學習好,就要看準學生的真實情況。聾校的教材中一冊有20篇左右的文章,有大量的能夠很好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文章。我認為,這些課文如果結(jié)合心理健康教育,營造好教學氛圍,既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又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比如《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這一課,課堂教學中,教師通常先播放與董存瑞相關的教學視頻,使學生真正感受到英雄人物的光輝形象和其所具有的崇高品質(zhì),再結(jié)合課文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課的思想教育任務。為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內(nèi)容,使學生真正受到感染,還要讓學生好好想一想:假如我在那樣的情況下會怎樣想?怎樣做?董存瑞面前是一個怎樣的情況?董存瑞這樣做,誰活了下來?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好不好?我應該怎樣向董存瑞學習?我如何做一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我看到別人有困難時是怎么做的?我自己和董存瑞比童年,會發(fā)現(xiàn)什么?從而使學生切身體會到董存瑞的人格魅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強調(diào)要關心每個學生,尊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人的心理健康與人的認知水平關系密切。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正視學生學習的艱難,更不要搞思想教育的形式,以免出現(xiàn)表面上看上去課講得很好,其實學生學會的不多的現(xiàn)象。以上的問題,學生回答成什么樣子都行,但是教師要注意因勢利導。在實際教學中,師生之間的交流較少,互相接受的信息有偏差。教師在教學中還要引領學生多讀課文,營造恰如其分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靈感。這樣,學生才能在知識學習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聾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長期、細致、艱苦、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系統(tǒng)工程。教材中的課文具有人文性,要求聾校教師應認真將課本中值得利用的相關內(nèi)容予以充分挖掘,巧妙地利用文本教育學生,對他們進行心理、人格等方面的教育,這便是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重要方式。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都值得學生用心閱讀和領悟,其所塑造的典型人物、描繪的無限自然風光都可以讓學生切身感受和體會。教師重視的程度,教學中正確把握的程度,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心理等等都有不同的影響。比如,聾校語文教材中的《我愛三峽》一文特別對三峽獨有的景色進行了重點描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運用圖像資料,引導學生欣賞長江三峽的自然風光,感受三峽的美、三峽的奇、三峽的秀,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形成積極美好的心理體驗。還有一些課文重點贊揚了人物的人格美。比如,《一夜的工作》對周恩來總理簡樸的生活品質(zhì)、不畏艱辛的精神進行了重點描寫,這樣的描寫當然會感動每一位學生。結(jié)合心理健康教育,在講述課文中,引導學生向總理學習,于細節(jié)處見偉大,有利于推動學生完美人格的形成,心理品質(zhì)自然得到鍛煉。良好心理品質(zhì)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有一些課文學生沒有直接經(jīng)驗,不容易理解。再比如,《倔強的小紅軍》中,小紅軍不顧個人生死的優(yōu)秀品質(zhì);《卓越的科學家竺可楨》中,竺可楨一絲不茍的科學態(tài)度和甘于奉獻的崇高精神。對于這些優(yōu)秀的文章,教師可要求學生寫讀后感,以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和體會。針對聾生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的現(xiàn)狀,寫作教學也是心理健康教育滲透的有效方式。
聾校的語文課是一門雙向性、互動性較強的學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在一個個具體問題的展開中,教師不僅要與學生保持有效溝通,更要利用好多媒體來吸引學生,從積極性與主動性層面來促進學生的正常交流與互動溝通。由于語文知識的學習是聾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更是難點,所以我們在教學中要充分激發(fā)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多媒體優(yōu)化課堂教學,真正讓學生把知識學會。學生學得好,學得透,學習的積極性自然就高漲,心情就會愉悅,心理活動就會正常。教師還要找一些學生能看懂的課外書,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學生見多識廣,想問題就不會偏執(zhí)。凡是成功的學習者都有一個共性:平時最喜歡的事是讀書。讀書使人增長智慧。我曾看到這樣一幅標語:“你讀得越多,知道得就越多;你知道得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你越聰明,你表達思想的時候,你就會有廣闊的思維方法,你就能夠避免死心眼,避免機械唯物論,想問題能夠更寬一點、活一點。讀書是養(yǎng)心的智慧?!睂W校是文化場所,如果能培養(yǎng)學生讀書的好習慣,將會讓學生受用終生。這樣,學生的心智自然會得到提高。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對聾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聾生學習語文會全身心投入,綜合素養(yǎng)也會得到提高,從而能夠快樂、健康地成長。
[1]曾守錘.流動兒童多讀心理彈性和積極發(fā)展:研究、干預與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2011,29(01):62-67.
[2]韋小滿,劉洪沛.我國特殊兒童心理學研究二十年發(fā)展的分析[J].中國特殊教育,2001(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