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曾說:人生中一切美好的事情,報酬都在眼前。愛情的報酬就是相愛時的陶醉與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締結良緣;創(chuàng)作的報酬就是創(chuàng)作時的陶醉與滿足,而不是有朝一日名揚四海。如果事情本身不能給人以陶醉和滿足,就不能稱之為美好。在我看來也是如此,在我們?nèi)松拿總€過程中體會到美好才是最重要的,讀書也不例外。
我讀《紅樓夢》時,便體會到了許多美好——寶黛初見時的“這個妹妹我好像見過”,寶玉哄黛玉開心時講的“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還有湘云在芍藥花叢中熟睡的場景……微風細拂,花影斑駁,溪水潺潺,顰兒在那場花與佳人同癡的夢里,用她柔弱的香肩荷起秀鋤,斂起散落的殘花。
幼年初見,共讀西廂,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再到花落人亡,寶黛的生命中,已不知不覺有了彼此的烙印。這種烙印,是襲人和寶釵LVihcTS5YPCHWw/rDFffruIX3eDDDmfBRuPPcLh2XsI=無法印刻的,這烙印是她們生命的苦楚,也是他們至純至真的美好——這是他們生命中最為陶醉和滿足的時刻。猶記那日,星月正朗,顰兒起身徑直回屋,與寶玉爭鬧時那句“我為的說是我的心”。寶玉一怔,答:“我又何嘗不是為了我的心!”霎時,愁云退去……這次第,有苦楚,有陶醉,更有滿足。正因有過這樣的刻骨銘心,所以哪怕是黛玉之死,也是凄美的。哪怕是寶玉入空門,也是遺憾卻率真的,“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在我看來,不只是黛玉的孤高自清,更是她對世事的釋然。森羅萬象,萬事萬物終不過隨風散,黛玉,自然明白,因而即便她沒有登臨舞雩臺,也選擇了一詞作罷,罷而詠歸。
常人道《紅樓夢》聲聲悲音、字字血淚,一首《葬花吟》就極具代表性,富察明義在《題紅樓詞》中寫道:“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早在黛玉吟罷《葬花吟》時,寶黛悲劇已是隱喻的顯然了?!皟z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有誰”是黛玉愛情的哀絕,也是她生命的哀絕;“明年花發(fā)雖可啄,卻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傾”。本來,顰兒可以一直是顰兒,寶哥哥也可以一直是寶哥哥,但理易昭灼,道且恍惚,香巢初筑,卻梁傾巢空,落得“花落人亡兩不知”,剩個“一朝漂泊難尋覓”。但真情如此難覓,即使他們沒能長久地相依相偎,但在他們最美好的年紀擁有了這樣讓人嗟嘆的感情,無疑,是美好的。
《紅樓夢》中的美好還有很多,寶釵撲蝶是一種美好,晴雯撕扇是一種美好,黛玉焚稿也是一種美好……我們每個人的讀書體驗中,一定都有過美好的感受,或青澀純真似“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或熾熱渴切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抑或蒼涼雋永若“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誠然,人生不若書本,但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說,過程的陶醉與滿足便是報酬,便是美好。把握住每一點每一滴的美好,肆意悵然,舞雩詠歸,人生或許就能變得更讓人滿足。在我的讀書過程中,總能仰嘯詠嘆,感受到各種美好,我想,這便是我與讀書的最重要的體味。
(指導老師: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