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十二種人生》寫的是關(guān)于川西小城的人和事。就像喬伊斯的都柏林,安德森的溫斯堡,川西小城里并行不悖的庸常人生只有在李靜睿筆下才煥發(fā)出一種豐厚的詩性。故事里的主人公們,在這座小城里生根發(fā)芽、努力生長。比如在孤寂晚景中渴望親人溫情的外婆、其貌不揚卻擁有一顆熾熱心靈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
書里的這座小城又被稱為鹽城。讀這本書的時候,恰巧電影《一念無明》上映,而電影里的故事發(fā)生在被稱為玻璃之城的香港。
人間故事大多捉襟見肘,玻璃之城香港如此,李靜睿筆下的小城——四川自貢也不例外,比起《一念無明》中拼命向上流動的香港底層群體,《小城》里更多的是混混沌沌屈從于命運的人,但不會因為處境相似而多一絲一毫的同情,在方寸之地分毫必奪,對他人的生命溫度喪失感知。“無論每個人有怎樣的問題,這也只是他個人的問題,只有他自己能解決,覺得其他人的麻煩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魯迅在《小雜感》早已點明:“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我只覺得他們吵鬧?!睗摬赜谌粘V械臍埧醾€性,被命運鞭打的人們渾然不覺。
創(chuàng)作《小城》之前,李靜睿讀完黃燈的《大地上的親人:一個農(nóng)村兒媳眼中的鄉(xiāng)村圖景》,她在一篇文中感嘆:“沒有辦法,負重太多的人是沒法起飛的……作為讀者,即使看到忿忿不平,也沒有辦法做出道德評判。因為你不能將自己置身事外,你并不更加高尚或者慈悲,你只不過是運氣好一些?!?/p>
讀《小城》也有類似的感受。我們無法置身事外。那些生活細節(jié)真實得觸手可及,讓人沉到故事深處,與小說人物共同呼吸。讀者反而從人物的日?,嵥橹袑ふ业搅宋拷?。這想必也是李靜睿的天賦,古人稱“土爰稼穡”,她筆下的日常生活就像土地,一切都可以收納、成長再生化。
于是日復一日,飲食在作品中被賦予至高無上的地位?!栋渡系母杪暋防?,五妹對小宋表達愛意的方式是實實在在又熱情洋溢的,“某一天供應(yīng)宵夜,她在小宋的擔擔面底下偷偷埋了一個荷包蛋,蛋是家里的母雞生的,淡青殼上糊著雞屎,打蛋時還有溫熱手感,蛋黃橙紅,荷包蛋煮得很嫩,小宋一筷子下去,汁緩緩流出來,一碗濃重得讓人害羞的擔擔面”;又如《傷心涼皮鋪之歌》,一碗海椒面充當了少女林米米和陳茗茗友情的日常道具。長大以后,命運讓她們分道揚鑣,陳茗茗家的海椒面館依然還在,“我”繞過官司草,吃著涼皮喝啤酒,想象她倆的重逢;《潮濕的煙花》里,林琴琴沒日沒夜賣煙花和游戲盤,學習如何巧妙地躲避城管,等稍微安全的時間,坐在市場上唯一一家沒關(guān)的飯館里,抱著滾燙的玻璃杯問老板:有沒得豆花飯?她決定嫁給李萬天,是從他請她吃燒烤的那一瞬間,李萬天“點了兩串排骨,一串鵪鶉蛋,還有一整條鯽魚,最后想了想又點了最貴的青蛙,還給林琴琴熱了瓶豆奶,他沒有吃什么東西”。于是林琴琴想,這個人是可以嫁的……
故事若可以用來取暖,就在于這些記錄生命的細節(jié)。大城小城也許是一座冷酷的容器,個人的喜怒哀樂皆在這種“無情”當中慢慢消解,你我終會明白:個人的情緒感受對他人來說并不重要,而遠大前程或者幸福生活依然像海市蜃樓一樣吸引著我們前赴后繼。無論《一念無明》的香港,還是《小城》的自貢,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一些生來就背負著沉重枷鎖的小人物,他們的奮斗看上去更像一種掙扎。每當如此,能夠夯實地托住他們的,就只有在存活于天地之間的事實上?;钪?,不容抗拒的事實,這時展現(xiàn)出它強大的能量?!兑荒顭o明》結(jié)尾,父子倆坐在河岸邊,四周靜悄悄的,有陽光與綠樹。阿東說:我們回去吧。父子倆對看一眼。即使已經(jīng)無家可回,似乎依然有著希望,帶著這并不熱烈的希望,一次又一次重新開始。
(摘自3月28日《中華讀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