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文君
當妻子渴望考研,丈夫卻需要妻子的收入共同支撐家庭;當丈夫遇到外調(diào)升遷的機會,卻苦于妻子柔弱,稚子年幼。當個人的發(fā)展、個人的渴望與家庭發(fā)生沖突,我們到底該以家庭為重,還是堅持自我呢?
最近,劉剛雙喜臨門,不僅剛和戀愛3年的女友走進婚姻,還接到了總公司的升遷調(diào)令。然而,就在他興奮不已時,卻迎頭撞上了來自妻子的強烈反對。
妻子張晶明確表示“不同意”,甚至還把這件事上升到政治高度:“劉剛,你到底是愛我還是不愛我?如果真的愛我,為什么要離開我?”“老婆,這是公司的決定,而且,如果過去了,我的收入會翻一番,我們的生活會上一個臺階的。”“我不需要那么多錢,我需要你,我們剛結婚,你就要高高興興離開我,你讓我怎么接受??!”劉剛不是沒有想過把妻子一起帶走,可張晶當時的反應卻是,一臉難以置信的表情,“你憑什么為了自己,要求我來犧牲啊?”
這恐怕是劉剛第一次感受到來自婚姻的不自由,以往的他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現(xiàn)在卻必須考慮小家、大家,一堆人的意愿,真是又矛盾又心累。
遇到同樣問題的還有嚴小燕,她經(jīng)常跟朋友們笑稱自己是“旅行箱妻子”:因為丈夫考研,他們離開家鄉(xiāng);因為丈夫工作,他們由南到北;因為丈夫做生意,他們多次搬遷。在住過了大半個中國之后,嚴小燕變得越來越沉默抑郁,常常半夜從噩夢中驚醒。
為了丈夫,她當年選擇犧牲自己,她對自己的婚姻異常堅定,認為付出總會有收獲。然而,一次次犧牲,換來的是家庭中穩(wěn)定的“犧牲者”角色。剛開始,她覺得已經(jīng)投入了那么大的成本,必須換來成功;到后來,丈夫的發(fā)展使她的一切變得微不足道,犧牲成了她主要的生活功能。
也許,別人會羨慕她的“不必奮斗”,可誰又能理解她內(nèi)心對“屬于自己的人生”的深切懷念和渴望,哪怕是需要經(jīng)歷風雨折磨,在她看來,這些都比一切為了丈夫和家庭更加真實和甜美。
正如劉剛和嚴小燕遇到的情況,很多時候,一個人確實會面對來自家庭和個人之間的各種沖突:考學、工作、生兒育女,當我們多了妻子、丈夫以及為人父母這些新的角色,就意味著我們的肩上多了一些與之相配的責任,“一個人吃飽,全家人不餓”的時代不存在了。
自由與責任從來都不是一道單選題。事實上,任何時候把它們當作單選題來做,都是會有麻煩的。成熟的親密關系,應該學會協(xié)調(diào)個人自由與家庭責任之間的關系,而不是一刀切或一邊倒。
沒有任何一個人應該全身心地享有自由或者做出犧牲,那都意味著對親密關系平衡性的破壞,從而必將損毀整個親密關系。
沖突總是現(xiàn)實的,要解決這個關于自由與犧牲、責任與付出之間的沖突,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在這個決策過程中,千萬不要用愛的名義綁架對方做出犧牲,即使是親密如夫妻,每個人也永遠享有個人獨立性,犧牲從來沒有寫進任何一個個人責任的名單中。
很多人會認為,集全家之力讓一個人取得成功,然后就可以全家一起享受成功的果實。然而,每個人的心理需求中天然就有成就需求,有豐富個人生命體驗的需求,不要為了另一個人而犧牲了自己生命發(fā)展的可能性。
把簡單的選擇題改造成一個兼顧雙方的系統(tǒng)工程,兩個人可以先羅列出自己的需求和能做出的讓步,然后坐下來共同討論,用心找到那個雙方都“收獲與付出并存”的平衡點,這才是真正適合家庭的解決方案。
責任編輯?張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