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怡 曹玉洪
摘 要:針對當前許多種植戶化肥使用過量、肥料利用不合理等現狀,該文就開辟有機肥源、合理施肥、減量施肥等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重點提出按需精準施肥、增苗減肥技術、優(yōu)化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及推廣種養(yǎng)綜合模式等若干技術路徑,著力發(fā)展綠色生態(tài)有機水稻生產技術,致力于實現稻米轉型升級,農業(yè)低碳、生態(tài)、可持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水稻生產;化肥減量;路徑;馬鞍山市
中圖分類號 S5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9-0074-02
1 馬鞍山市水稻生產中肥料利用現狀
“十一五”以來,馬鞍山市糧食產業(yè)發(fā)展以追求產量為主,呈現連年增產態(tài)勢,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但是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尤其是肥料的使用不合理、不科學。馬鞍山市水稻生產中肥料利用不合理的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化肥使用量過大 據調研,馬鞍山市水稻種植戶2008年以前化肥施用量約為750kg/hm2,現在化肥施用量約為1125kg/hm2,部分甚至超過1350kg/hm2。但由于我國化肥利用率一般不超過40%,增量施肥增產的邊際效應幾乎為0。同時,化肥用量的大幅增加,不僅加重了農業(yè)面源污染,更加速了土壤理化性狀的惡化[1]。
1.2 有機肥使用面積較少 大多數農戶過度依賴化肥,只有少數有機水稻、綠色水稻種植戶注重施用有機肥,由于秸稈禁燒政策的嚴令實施,種植戶被動將秸稈粉碎還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有機肥的施用面積??傮w來說,馬鞍山市水田有機質含量偏低(基本在2%以下)、水體富營養(yǎng)化程度偏高,土壤重金屬污染風險較高。
1.3 肥料使用時期、類型不合理 筆者在馬鞍山市內各縣(區(qū))水稻種植戶肥料使用習慣調查中發(fā)現:農民在肥料施用上主觀臆斷性強,不會因苗施用,也不能根據水稻生長發(fā)育規(guī)律科學適量施用基肥、分蘗肥、穗肥;部分農民不施用基肥,將基肥的肥料延遲到分蘗末期施用,造成缺磷少鉀田塊苗期生長不良、產量低;部分農民只施用一次基肥(非緩釋肥料),不追肥,造成群體不夠、穗粒數偏小、植株早衰,產量不高;也有少數農民所有追肥均使用復合肥(氮、磷、鉀含量分別為15%,總含量45%),造成磷、鉀元素的浪費等等。
2 水稻生產中肥料減量使用的基本思路
樹立低碳、循環(huán)、生態(tài)的農業(yè)發(fā)展理念,要在摸清水稻生育進程需肥規(guī)律的基礎上,通過多種途徑實現:一是減少不合理施肥,實現肥料利用率提升[2];二是有機肥與無機肥相結合,實現生態(tài)環(huán)境改良[3];三是優(yōu)化種植結構,實現用地養(yǎng)地結合。
2.1 立足科學施肥,實現減量增效 根據水稻生長發(fā)育的規(guī)律,確定施肥總量,再按照水稻生育階段的需肥特點科學制定配方,實施精準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同時進施肥方式,提高肥料利用率。研究表明,比常規(guī)施肥減量20%和減量30%,其產量和產投比較合理,可在生產上逐步推廣應用[4]。
2.2 廣僻有機肥源,增施有機肥 大力推廣全量秸稈粉碎還田技術,能保障土壤本身的特性和結構,使其不受單純化學肥料的破壞和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將化肥的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充分發(fā)揮土壤的增肥增產效果,同時解決稻田自身資源循環(huán)利用和大氣污染問題[5]。充分利用種養(yǎng)業(yè)廢棄物,進行無害化處理還田,達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對有條件的種植戶,要樹立地力保護意識,恢復大集大造有機肥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增加稻田有機肥施用量,提升土壤可持續(xù)生產能力,實現水稻高產、優(yōu)質。
2.3 優(yōu)化種植結構,培肥土壤地力 稻麥連作為主的地區(qū),可以通過水稻與經濟作物或綠肥連作,充分發(fā)揮稻田土壤自身調節(jié)、培肥的功能,同時可以采用種養(yǎng)循環(huán)、農牧結合的模式,不施或少施化肥,達到化肥減量、地力培肥的目的。
3 化肥減量施用的技術路徑探討
3.1 在生產過程中按需精準施肥 根據單位面積目標產量-基礎產量(在不施用任何肥料能收獲的產量),計算出各種營養(yǎng)元素需求量,再根據氮素利用率(按照40%計算)測算出氮元素的施用總量,磷、鉀元素分別按照表1、表2要求測算出施用量。根據水稻需肥規(guī)律分別計算出基肥、分蘗肥、穗肥用量,實現按需精準施肥,同時配合深施、勻施等施肥方式,以達到減少營養(yǎng)元素浪費、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3.2 探索“增苗減肥”技術 筆者通過深入種植大戶發(fā)現,在常規(guī)的機插秧密度下,稻米加工后白粒多、碎米多,造成整精米率下降。經過深入研究和探討,我們在2015年建議種植大戶增加機插秧基本苗(每穴增加1~1.5個基本苗),主攻水稻6~7這2片葉片抽生時發(fā)出第2分蘗,同時適當提前考田,大大減少晚發(fā)分蘗和小分蘗的發(fā)生。采用上述種植模式,可以有效減少分蘗肥使用量(約減少1/3),同時減少了高位分蘗、無效分蘗數量,提高了平均穗粒數,實現了稻米產量和加工品質的同步提升。
3.3 合理設計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 農戶特別是種植規(guī)模較大的農戶,要科學合理規(guī)劃全年的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建議安排全部種植田1/3左右實施雜交稻和適宜機械化收獲的油菜品種連作,以充分發(fā)揮油菜用地養(yǎng)地作用。同時,由于油菜秸稈全量還田,對下一茬水稻影響較??;安排1/3的田塊實施生育期較短的粳稻品種與小麥連作,在保證水稻產量的情況下,又能保證下一茬小麥在適期內播種,為小麥高產奠定基礎;安排1/3田塊實施生育期較長的高產粳稻品種與綠肥連作(綠肥可選用紫云英或普通油菜,在盛花期翻耕),解決水稻收獲遲,種植小麥產量不高、效益低的問題,同時又能培肥地力,減少下一茬作物化肥使用量(該模式非常適宜綠色水稻種植大戶)。以上3種模式在全部種植田內輪換實施,實現減量施肥、平衡養(yǎng)地的效果。合理的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不僅能在減少化肥施用量的基礎上保證全年各茬作物的產量和品質,還能錯開田間管理時間、提高各茬作物田間管理的到位率和效果。
3.4 統(tǒng)籌布局種養(yǎng)循環(huán)、農牧結合 筆者近年來在推動優(yōu)質水稻生產過程中,主要致力于推動綠色水稻生產模式和有機水稻生產模式。綠色水稻生產要求氮元素肥料施用量的50%來源于有機肥,在施肥上要注重秸稈全量還田、增加有機肥施用比例,同時輔以稻鴨共生技術,以達到增施有機肥、減少病蟲草害的作用。稻鴨共生模式下的綠色水稻生產技術可以減少1/3以上的化肥使用量。有機水稻生產上可采用稻蝦連作混養(yǎng)、稻蝦鱉連作混養(yǎng)、稻鴨共生技術3種模式,上述模式的共同點是不施用任何化學肥料,只需要在水稻移栽后5d施用餅肥或米糠(施用量約為750kg/hm2)作基肥,在抽穗楊花前結合灌水施用腐熟的餅肥(施用量約為150kg/hm2),有機水稻收獲后可種植綠肥作物,既能為春季田間的水產品提供餌料,又能肥田。
參考文獻
[1]蔡炳祥,劉曉霞,李建國,等.連續(xù)實施化肥減量對水稻產量和土壤肥力的影響[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4):471-474.
[2]謝文法,葉惠華.化肥減量增效田間試驗[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7,35(22):6868.
[3]周峰.有機無機肥結合對土壤環(huán)境和蔬菜生長的影響[J].中國農資,2014(4).
[4]康洪燦,李國生,釧興寬,等.水稻化肥減量增效施用技術試驗初探[J].中國稻米,2017,23(4):176-179.
[5]明萬興.秸稈還田與化肥配合施用對土壤肥力的價值研究[J].農業(yè)與技術,2016,36(2):13.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