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土壤有機無機碳比例的影響

2018-12-20 02:54:46張旭博張崇玉徐明崗
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18年6期
關鍵詞:氣候區(qū)溫帶農(nóng)田

李 雄,張旭博,孫 楠,張崇玉,徐明崗,馮 龍

(1 貴州大學農(nóng)學院,貴陽 550025;2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生態(tài)網(wǎng)絡觀測與模擬重點實驗室,北京100101;3 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院農(nóng)業(yè)資源與農(nóng)業(yè)區(qū)劃研究所/耕地培育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北京 100081;4 貴州工程職業(yè)學院,德江 565200)

土壤碳庫是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最大且周轉(zhuǎn)周期最慢的碳庫,主要由土壤有機碳 (Soil organic carbon,SOC) 和無機碳 (soil inorganic carbon,SIC) 兩部分組成,是繼海洋碳庫和地質(zhì)碳庫之后的第三大碳庫[1]。全球0—100 cm土壤剖面SOC的儲量約為1220~1576 Pg,SIC的儲量約為700~1700 Pg[2]。SOC和SIC的巨大庫容決定了二者在碳循環(huán)和減緩氣候變化方面具有重大作用[3]。

有學者對我國SOC和SIC儲量的研究發(fā)現(xiàn),0—100 cm土壤剖面SOC儲量為83.8 Pg,SIC儲量為77.9 Pg,且該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的SOC儲量高于美國的SOC儲量 (65.5 Pg)[4]。Wu等[5]對我國SIC儲量的估計值為55.3 Pg,且該研究發(fā)現(xiàn)SIC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華北、西北地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對SIC的儲量影響顯著。Wang等[6]在新疆地區(qū)的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田土壤中SOC和SIC的含量高于撂荒地。也有學者通過在甘肅河西走廊、寧夏云霧山等地區(qū)的研究發(fā)現(xiàn),農(nóng)田土壤中SIC的含量高于草地[7–8]。這些研究結果均表明,在干旱半干旱地區(qū)將土地轉(zhuǎn)化為農(nóng)田有利于SIC的積累。

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存在著“SOC—CO2—SIC”的微碳循環(huán)系統(tǒng),SOC以CO2為媒介轉(zhuǎn)化為SIC[9],當前對SOC和SIC相互關系的研究極其缺乏,且研究結果不一。潘根興等[10]研究發(fā)現(xiàn),在干旱地區(qū),由石灰性母質(zhì)發(fā)育的均腐土、淋溶土、干旱土和雛形土的SOC和SIC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然而,在我國新疆焉耆盆地,SOC和SIC呈現(xiàn)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1]。同時有學者在加拿大以及美國部分地區(qū)的研究結果也表明SOC和SIC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12–13]。因此,急需系統(tǒng)量化不同條件下SOC和SIC之間的相互關系,進一步明確碳在土壤中的轉(zhuǎn)化過程。

本研究旨在總結現(xiàn)有關于SOC和SIC研究的結果,通過數(shù)據(jù)的收集、整理、分析,量化SOC和SIC之間的相互轉(zhuǎn)化關系,以期為更好地理解碳循環(huán)、更準確地模擬碳在土壤中的轉(zhuǎn)化過程、更精準地估計碳儲量奠定理論基礎。

1 材料與方法

1.1 文獻搜集

為了系統(tǒng)地揭示SOC和SIC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從Web of Science、中國知網(wǎng)和百度學術等文獻庫對1990—2018年期間發(fā)表的文獻進行檢索。選取土壤碳庫 (soil carbon pool,soil carbon stock),土壤有機碳 (soil organic carbon) 和土壤無機碳 (soil inorganic carbon) 等關鍵詞進行文獻搜集。篩選文獻采用以下標準:1) 文獻中數(shù)據(jù)至少含有均值、標準差SD (或標準誤差SE) 和重復數(shù) 3個要素,其中重復數(shù)至少為3次;2) 文獻中必須包含SOC和SIC含量或其中一個數(shù)據(jù)以及總碳 (soil total carbon, STC) 含量 (STC =SOC + SIC);3) 文獻中包含明確的土地利用方式 (草地、林地、農(nóng)田等)。同時,還獲取了每個獨立試驗站點的基本信息,包括氣候類型、地理位置 (經(jīng)度、緯度和海拔)、土壤類型、年降雨量、年蒸發(fā)量和年均溫等。

1.2 數(shù)據(jù)分析

本研究選用GetData Graph Digitizer 2.24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提取,Excel2007統(tǒng)計整理數(shù)據(jù),SPSS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及Origin9.2進行作圖,采用LSD法進行多重比較分析 (顯著性水平P = 0.05)。

為了進一步探討不同氣候區(q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及不同土壤類型SOC和SIC的比例 (相互關系),對搜集整理后的數(shù)據(jù)按照氣候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土壤類型進行分類。按照各試驗站點的降雨量大小,將氣候區(qū)劃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和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青海、新疆、內(nèi)蒙、陜西、甘肅氣候區(qū)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吉林、山東、河北、寧夏為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包括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土壤類型包括棕壤、荒漠土和黑壚土。按照數(shù)據(jù)在土壤剖面的分布,將所得數(shù)據(jù)分為0—20 cm和20—100 cm兩個土壤剖面層次。提取文獻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氣候區(qū)SOC和SIC含量變化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含量無顯著差異(P > 0.05),20—100 cm 土層 SOC 含量草地 > 農(nóng)田 >林地,且差異顯著 (P < 0.05);0—20 cm、20—100 cm土層 SIC 含量草地 > 農(nóng)田 > 林地,且差異顯著 (P <0.05)。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土壤中SOC含量農(nóng)田顯著高于其他兩種土地利用方式 (P <0.05),林地土壤中SOC含量最低;20—100 cm土層SOC含量無顯著差異,草地和林地土壤中SIC含量無顯著差異,但都顯著高于農(nóng)田土壤的SIC含量(P < 0.05, 表 2)。

2.2 不同氣候區(qū)SOC和SIC比例分布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0—20 cm、20—100 cm土層SOC/SIC均值 (標準差) 分別為0.70 (0.34)、0.50(0.24)(圖1a和圖1c)。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20—100 cm土層SOC/SIC值分別為1.06 ± 0.05、0.31 ± 0.08 (圖1b和圖1d)。且兩個氣候區(qū)SOC/SIC 符合正態(tài)分布 (P < 0.05)。

2.3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比例特征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土壤中SOC/SIC值變化范圍 (均值) 分別為0.10~1.54 (0.53)、0.15~1.95 (0.90)、0.32~1.46(0.80),林地和農(nóng)田土壤中SOC/SIC值無明顯差異,但都顯著高于草地 (P < 0.05)。20—100 cm土層,SOC/SIC值變化范圍 (均值)0.10~0.86 (0.38)、0.12~1.07 (0.68)、0.13~1.04 (0.49),林地土壤中SOC/SIC值顯著高于草地 (P < 0.05),農(nóng)田和其他兩種土地利用方式無顯著差異 (P > 0.0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林地、農(nóng)田土壤0—20 cm土層中SOC/SIC值顯著高于20—100 cm土層 (P < 0.05,圖2a)。

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SOC/SIC值變化范圍 (均值) 分別為 0.18~2.23 (0.82)、0.22~0.36 (0.29)、0.55~1.4 (1.05),農(nóng)田土壤中SOC/SIC值顯著高于其他兩種土地利用方式,且草地顯著高于林地 (P <0.05)。20—100 cm土層SOC/SIC值變化范圍 (均值)分別為 0.14~0.46 (0.27)、0.13~0.44 (0.18)、0.17~0.59 (0.31),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SOC/SIC值無顯著差異 (P > 0.05)。同一土地利用方式下,草地和農(nóng)田土壤0—20 cm土層顯著高于 20—100 cm土層 (P < 0.05,圖 2b)。

2.4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SOC和SIC的相互關系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總的SOC和SIC在0—20 cm、20—100 cm兩個土層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 (圖3a)。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二者呈顯著負相關關系,20—100 cm土層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 (圖3b)。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草地、林地和農(nóng)田0—20 cm土層中SOC和SIC均呈現(xiàn)極顯著正相關關系 (圖3c);林地和農(nóng)田20—100 cm土層中,SOC和SIC呈極顯著正相關關系。然而,草地土壤20—100 cm土層二者則呈現(xiàn)顯著負相關關系 (圖3e)。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林地和農(nóng)田0—20 cm、20—100 cm土層中SOC和SIC均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而在草地中則為顯著的負相關關系 (圖3d和圖3f)。

表1 文獻信息Table 1 Information of literature

表2 不同氣候區(qū)SOC和SIC含量Table 2 SOC and SIC contents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2.5 土壤類型對SOC和SIC比例特征的影響

農(nóng)田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cm土層,棕壤土、荒漠土和黑壚土三種土壤類型中SOC/SIC值變化范圍 (均值) 分別為 0.84~1.27 (1.10)、0.33~1.96(1.00)、0.17~0.72 (0.45),棕壤土和荒漠土SOC/SIC無顯著差異 (P > 0.05),但均顯著高于黑壚土 (P <0.05)。20—100 cm土層,三種土壤類型二者比例(均值) 分別為 0.18~0.53 (0.35)、0.19~1.15 (0.58),0.13~0.59 (0.28),荒漠土顯著高于其他兩種土壤 (P <0.05),其他兩種土壤類型間無顯著差異 (P > 0.05)。同一土壤類型,0—20 cm土層SOC/SIC值均顯著高于 20—100 cm 土層 (P < 0.05,圖 4)。

三種土壤類型中SOC和SIC在0—20 cm、20—100 cm土層均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且棕壤土和荒漠土中二者極顯著正相關 (P < 0.01,圖5)。

3 討論

3.1 不同氣候區(qū)SOC和SIC含量變化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草地、林地、農(nóng)田土壤中SOC含量無顯著差異。其原因可能是本研究搜集的數(shù)據(jù)中,草地和林地部分的數(shù)據(jù)為人工管理措施下的植被恢復,植被地上、地下生物量較豐富,作物碳回歸量大,SOC含量無顯著差異[47–48]。SIC 含量為草地 > 農(nóng)田 > 林地,草地土壤中植物根系較淺,根系分泌物對SIC的影響較小,而林地土壤中植物根系發(fā)達,根呼吸、根系分泌物會形成酸性環(huán)境,易造成SIC的溶解[49]。因此,在林地土壤中SIC含量最低 (表2)。

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農(nóng)田土壤中SOC含量最高,其原因可能是施肥、灌溉等農(nóng)田管理措施促進了作物的生長,作物碳歸還量較高,且秸稈還田、有機無機配施等管理措施進一步提高了SOC的含量[50–51]。草地、林地土壤中SIC含量顯著高于農(nóng)田土壤中SIC含量。該氣候區(qū)降雨量豐富,土壤水分含量較高,不利于SIC的形成,農(nóng)田土壤中集中式的灌溉措施會引起SIC的溶解,易淋失至更深層土壤[52–53],導致SIC含量低于其他兩種土地利用方式 (表 2)。

3.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對SOC/SIC的影響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SOC/SIC為林地 > 農(nóng)田 >草地。一方面,林地土壤中植物根系發(fā)達,分泌物較多,土壤腐殖層較厚,腐殖質(zhì)含量高,且微生物活動旺盛,促進了有機質(zhì)的分解,提高了SOC的累積[54–57]。農(nóng)田土壤中施肥和灌溉等農(nóng)田管理措施促進了作物的生長,作物根系發(fā)達,有益于SOC的累積,但對土壤的翻耕等會加速SOC的礦化,且作物成熟后被收割,減少了碳素向土壤的輸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SOC的含量[58–59]。該氣候區(qū)草地多為荒漠草原,地上生物量相對少,投入土壤中的碳素較少,所以草地SOC相對最低[60–61]。另一方面,SOC分解會釋放更多的CO2,與土壤水作用后形成酸性環(huán)境,而且根系分泌物產(chǎn)生有機酸,導致土壤pH降低,促進了SIC的溶解[60,62],因此,根系相對發(fā)達的林地土壤中SIC含量較低,SOC/SIC值較大(圖 2a)。

圖1 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20—100 cm SOC/SIC頻率分布Fig. 1 Distribution frequency of SOC/SIC in the 0?20 and 20?100 cm soil layers of the temperate continental climate zone and the temperate monsoon climate zone

圖2 不同氣候區(qū)三種土地利用方式下0—20 cm、20—100 cm土層SOC/SIC值Fig. 2 SOC/SIC value in the 0?20 cm and 20?100 cm soil layers of grassland, forest and cropland in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圖3 不同氣候區(qū)、土地利用方式及土層SOC和SIC相互關系Fig. 3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and SIC affected by climatic regions, land use and soil layers

相同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土壤不同土層中SOC/SIC無顯著差異,因為該氣候區(qū)草地土壤中SOC含量較低,導致在兩個土層其比例較低。林地和農(nóng)田土壤中0—20 cm土層SOC和SIC比例顯著高于20—100 cm (圖2a)。這與SOC、SIC含量隨土壤深度的變化有關:SOC含量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IC含量則隨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6,63],因此,SOC/SIC值隨之降低。

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中,SOC/SIC表現(xiàn)為草地 > 農(nóng)田 > 林地 (圖 2b)。該氣候區(qū)草地土壤中常伴生灌木,植物種類復雜多樣,回歸土壤枯枝落葉量大,微生物活動頻繁,促進了SOC的累積[64–65];農(nóng)田管理措施促進了作物的生長,作物根系發(fā)達,分泌物增多,但作物成熟后地上部分被移除,降低了SOC含量[58]。本研究搜集的文獻中林地大多為喬木林,群落結構較簡單,且植物自身消耗也多,土壤碳歸還較少,導致SOC含量低,SOC/SIC值較低。

3.3 SOC和SIC相互關系及其影響因素

SIC主要為碳酸鹽類,包括巖生性碳酸鹽、發(fā)生性碳酸鹽。巖生性碳酸鹽主要由母巖發(fā)育形成,在較短時期內(nèi)不會發(fā)生改變。發(fā)生性碳酸鹽在風化成土過程中形成,以碳酸鈣為例,其形成過程包括以下兩個化學過程[41,54,66]:

圖4 棕壤土、荒漠土、黑壚土農(nóng)田0—20 cm、20—100cm土層SOC/SIC值Fig. 4 SOC/SIC value in 0?20 cm and 20?100 cm of brown loamy soil, desert soil and dark loessial soil in cropland

通常情況下,SOC含量增加能提高土壤中CO2的濃度,此時,反應 (1) 向右移動,和 H+含量提高,在土壤中形成酸性環(huán)境,易造成碳酸鈣的溶解,即SIC的含量下降,SOC、SIC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67–68]。當土壤中鈣鎂離子含量較高時,高的則使反應 (2) 向右移動,利于碳酸鈣的形成,即SIC含量增加,二者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11,69]。

本研究結果表明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林地和農(nóng)田0—20 cm、20—100 cm土層SOC和SIC皆為正相關關系,和前人研究結果一致[2,70]。該氣候區(qū)土壤類型大多為堿性土,土壤pH > 7.5,具備一定的酸堿緩沖能力,而額外的鈣鎂離子則促進了碳酸鹽類物質(zhì)的形成,SOC含量越高,分解產(chǎn)生的CO2越多,更有利于碳酸鹽的形成。因此,SOC、SIC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 (圖3a,圖3c和圖3e)。然而,草地0—20 cm土層中二者呈正相關關系,20—200 cm土層呈負相關關系 (圖3c和圖3e),0—20 cm土層,植物枯枝落葉較多,SOC含量較高,分解產(chǎn)生CO2,有利于SIC的形成,20—100 cm土層SIC含量明顯增加,而SOC含量由于受到作物碳歸還的限制,其含量急劇減少[54,66],二者呈負相關關系。

圖5 棕壤土、荒漠土、黑壚土農(nóng)田0—20 cm、20—100 cm SOC和SIC的相互關系Fig. 5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 and SIC in the 0?20 cm and 20?100 cm of brown loamy soil, desert soil and dark loessial soil in cropland

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20—100 cm土層草地中SOC和SIC呈現(xiàn)負相關關系,與Li等[60]和Zhao等[71]研究結果一致。該氣候區(qū)氣候濕潤,植被覆蓋較好,植被根系和凋落物豐富,產(chǎn)生了大量的有機酸,降低了土壤pH[63,71],且SOC分解產(chǎn)生CO2,土壤中CO2分壓增強,促使反應 (1) 向右移動,產(chǎn)生更多的H+,易造成碳酸鹽的溶解。因此,SOC和SIC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農(nóng)田土壤中施肥、灌溉等農(nóng)田管理措施促進了作物生長,提高了生物量的投入,增加了作物碳的歸還,SOC含量提高[72–73],同時施肥、灌溉等農(nóng)田管理措施向土壤提供額外的鈣鎂離子,促使反應 (2) 向右移動,促進SIC的形成[74–75],田土壤中二者為正相關關系。林地土壤中二者相互關系與Zhao等[71]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其機制需要進一步探究明確 (圖3b、圖3d和圖3f)。

3.4 不同土壤類型對SOC/SIC的影響

農(nóng)田土地利用方式下,20—100 cm土層荒漠土SOC/SIC高于棕壤土和黑壚土 (P < 0.05,圖4)?;哪廖撮_墾為農(nóng)田時,植物類型大多為荒漠草原,有機質(zhì)和養(yǎng)分含量極低,且植物殘渣年歸還量低,SOC含量低。開墾為農(nóng)田后,灌溉和施肥等增加了有機膠結物質(zhì)的輸入,持續(xù)的農(nóng)業(yè)利用提高了作物地上、地下部生物量,增加了土壤碳的輸入,SOC含量提高[72]。因此,荒漠土開墾為農(nóng)田提高了SOC含量,SOC和SIC比例隨之提高。同時農(nóng)田管理措施還提供了額外的鈣鎂離子[74],所以在提高SOC含量的同時,存在SOC向SIC的轉(zhuǎn)化,三種土壤類型中SOC和SIC均呈現(xiàn)正相關關系 (圖5)。

4 結論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土壤剖面深度對SOC和SIC比例影響顯著,SOC和SIC在溫帶大陸性氣候區(qū)0—20 cm土層為顯著的正相關關系,20—100土層林地和農(nóng)田中SOC、SIC呈正相關關系,但草地呈負相關關系。溫帶季風性氣候區(qū)0—20 cm、20—100 cm土層林地和農(nóng)田中SOC、SIC呈正相關關系,但在草地中呈負相關關系。這表明碳在土壤中存在著顯著的轉(zhuǎn)化循環(huán),SOC可能最終轉(zhuǎn)化為SIC儲存,也可能溶解SIC,導致土壤碳的流失,這種相關性與土地利用方式密切相關。就目前的研究現(xiàn)狀來看,我國對土壤碳庫的大部分研究只關注SOC,忽略了對SIC的研究,對土壤碳儲量估計值偏低,未來的研究應該側(cè)重于不同氣候條件、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不同土壤類型及農(nóng)田管理措施下SOC和SIC的相互關系,明確土壤碳的循環(huán)積累機制,精確地估算土壤碳儲量。

猜你喜歡
氣候區(qū)溫帶農(nóng)田
第31期 參考答案
Facts of Yellowstone
達爾頓老伯的農(nóng)田
各氣候區(qū)被動建筑節(jié)能技術實用性分析
科技資訊(2017年23期)2017-09-09 13:08:43
冷涼氣候區(qū)不同形態(tài)氮肥對蘋果根系氮代謝的影響
農(nóng)田創(chuàng)意秀
濕熱氣候區(qū)建筑防熱研究進展
農(nóng)田搞養(yǎng)殖需辦哪些證
中國不同氣候區(qū)土壤濕度特征及其氣候響應
農(nóng)田制作所
红安县| 澜沧| 农安县| 梅州市| 常宁市| 南宁市| 青阳县| 永济市| 无棣县| 吴桥县| 辉县市| 堆龙德庆县| 察雅县| 巴林右旗| 鹤庆县| 三江| 德化县| 武安市| 二连浩特市| 平罗县| 庆城县| 徐州市| 方山县| 垦利县| 镶黄旗| 皋兰县| 江陵县| 阿城市| 怀远县| 湘西| 峡江县| 吴忠市| 莱州市| 温泉县| 蕲春县| 寿阳县| 滕州市| 布拖县| 德格县| 五峰| 城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