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春光
在高考的復習備考階段,我們要重點關注學生的審題能力。審題能力在考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需要學生不僅有審慎的態(tài)度,更要有扎實的技術。我們常說規(guī)范作答,規(guī)范作答不僅是形式的規(guī)范,更是思維的規(guī)范。下面就以文學類文本和古代詩歌閱讀為例,談談高考中審題思維培養(yǎng)的策略。
一、輻射思維
輻射思維是從多種角度和多個方向思考問題的思維模式。考題常常圍繞某一核心要素設問,考查考生從多個角度和方向入手分析作答的能力,推究試題內在思維特征,即為輻射思維。審題時把握核心問題,從向多種角度和方向尋找答案,看似難以把握的問題也不難找到答案。
例1:《塔上的樹 》(2011年天津卷)
依依不舍告別這座不知名的古塔,我登船飄向鳳凰。問船員,這塔上的樹留下什么傳說,他們也不明白?;蛘f樹鳥連理、相依相偎,像恩愛執(zhí)著的夫妻,或說那塔是守護鳳凰城的忠誠衛(wèi)士。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即他們都為鳥的布施、樹的精誠、塔的圓融而心懷崇敬。船員的說法雖極為簡單,但給我的思索卻很多,因為眼前之景道出了自然萬物的親切默契,它向人們展示的是一個隨順自然,一切皆真,物我通融,寧靜致遠的生命畫面。于是,我忽然覺得這塔,這樹,這鳥,這山,這水,這舟,都留著沈從文筆下的萬種風情。
【問題】請細讀最后一個自然段,寫一段80字以內的賞析性文字。(5分)
【思維解析】賞析即欣賞分析,本題帶有極強的輻射思維特征,答案輻射指向多個賞析角度,如:主題、寫作手法、藝術效果、語言特點、思想情感、篇章布局等(圖一),但并不是每個角度都會獲得文本支撐,依據(jù)文本分析篩選,即可從主題、效果、修辭、篇章布局等角度得出答案。
【答案】①借助傳說,進一步領悟到世間萬物和諧共生的道理,升華了主題;②船員的話增添了浪漫色彩;③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④聯(lián)想沈從文,首尾呼應。
例2:《數(shù)學家的愛情》(2014年遼寧卷)
結婚那天,咖啡廳全部商品打八折。服務員問:開心果也打折嗎?女老板說,當然不打,開心怎么能打折呢?數(shù)學家覺得這話耳熟,就問,開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著數(shù)學家笑了,說,去年也沒打。最后那位客人買了一碟開心果,你算賬時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賬,你當時的女友算的是對的。數(shù)學家很意外,說,那你為什么說她算錯了?女老板說,傻瓜,因為我看上你了唄!數(shù)學家很生氣,說,你怎么能這樣!
數(shù)學家不能原諒女老板,執(zhí)意跟她離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數(shù)學家為什么這么對她。
【問題】小說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數(shù)學家算錯了賬,這樣處理有何作用?結合作品加以分析。(6分)
【思維解析】這個題目包含了一個隱含信息,“小說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數(shù)學家算錯了賬” 是小說結尾情節(jié),本題考查的核心內容是情節(jié)的作用。以情節(jié)為考查核心,運用輻射思維,我們可以向人物、環(huán)境、主題以及這一情節(jié)與其他情節(jié)的關系等(圖二)方向尋求答案。
【答案】①使故事情節(jié)平中見奇,形成高潮;②使女老板和數(shù)學家的形象更加豐滿;③進一步揭示人際交往中情商重要性的主題;④增添作品的情趣,讓人回味。
二、線性思維
線性思維運用在考題中表現(xiàn)為,題干中給出兩到三個核心要素(我們亦可稱之為“題眼”或“關鍵詞”),幾個核心要素存在著某種關聯(lián),內在邏輯前后相連,考題以此來引導學生答題的方向??忌盐者@一思維特點,在解題過程中沿著題干要點逐一作答,一 一回應題干所問要點,不僅能準確把握答題方向,而且也不會遺漏采分點。
例3:《撿爛紙的老頭》(2015年浙江卷)
烤肉劉早就不賣烤肉了,不過虎坊橋一帶的人都還叫它烤肉劉。這是一家平民化的回民館子,地方不小,東西實惠,賣大鍋菜。炒辣豆腐、炒豆角、炒蒜苗、炒洋白菜……
烤肉劉的買賣不錯,一到飯口,尤其是中午,人總是滿的。附近有幾個小工廠,廠里沒有食堂,烤肉劉就是他們的食堂。工人們都在壯年,能吃,餡餅至少得來五個(半斤),一瓶啤酒,二兩白的……
(開頭兩段節(jié)選)
有幾天沒看見撿爛紙的老頭了,聽煤站的副經(jīng)理說,他死了。死后,在他的破席子底下發(fā)現(xiàn)了八千多塊錢,一沓一沓,用麻筋捆得很整齊。
他攢下這些錢干什么?
(結尾兩段)
【問題】本文開頭兩段不避其繁,結尾兩段不避其簡,作者為什么做這樣的結構安排?(5分)
【思維解析】小說開頭兩段以繁筆交代社會環(huán)境,題目考查的是社會環(huán)境和結構安排的關系,所以按照線性思維可以梳理出一條答題邏輯鏈。小說結尾兩段以簡筆交代小說結局,題目考查的是前后情節(jié)的結構安排,也可以梳理出一條答題邏輯鏈(圖三)。并且,“繁”“簡”相對,形成反差,效果奇特。如此,幾條答案就逐一梳理出來了。
【答案】開頭以繁筆設置故事場景,營造出濃厚的市井氛圍,為“老頭“的出場作了鋪墊。結尾交代“老頭“死后留下巨款的情節(jié),以簡筆收束全文,留下懸念與想象空間。開頭與結尾繁簡反差巨大,突破了常規(guī)寫法;繁筆舒緩,簡筆急促,結構奇峻峭拔,令人驚奇。
例4:《望江東》黃庭堅(2010年廣東卷)
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闌住。燈前寫了書無數(shù)。算沒個、人傳與。直饒尋得雁分付。又還是、秋將暮。
【問題】請從虛實關系的角度分析這首詞的上片或下片。(4分)
【思維解析】題目要點在“虛實關系”四個字上,梳理邏輯關系,回答此題從實寫答起而至虛寫,最后闡明二者關系。依次回答“實寫”“虛寫”和“關系”三個要點,構成一條嚴整的邏輯鏈條(圖四)。
【答案】答案一:上片前兩句實寫遠望不見江東路,引起后兩句夢中相見慰孤獨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相見反襯了現(xiàn)實中的孤獨。
答案二:下片前兩句實寫燈前寫信無人傳,引起后兩句錯過大雁傳信時的虛寫(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斷烘托了現(xiàn)實中的情感阻隔。
三、多層思維
多層思維常用于考查對關鍵詞句或語段的理解分析能力,這樣的詞、句和語段,或意蘊豐富,或言近旨遠,往往有多重含義。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逐層解析,分析梳理而得答案。
例5:《平常的沈從文》(2013年江西卷)
時間過得很快,他到湖北咸寧干校去了,我也在河北磁縣勞動了三年,我們有通信。他那個地方雖然名叫雙溪,有萬頃荷花,老人家身心的凄苦卻是可想而知的。他來信居然說:“這里周圍都是荷花,燦爛極了,你若來……”在雙溪,身邊無任何參考,僅憑記憶,他完成了二十一萬字的服裝史。
【問題】解釋下面兩句話在文中的含意。(6分)
(1)略。
(2)這里周圍都是荷花,燦爛極了,你若來……
①語句淺層含義——鼓勵作者,表達親情。
②語句深層含義——從容之心,豁然達觀。
【思維解析】解釋文中句子含意不能脫離語境。根據(jù)語境信息,沈從文和作者叔侄二人都受到運動的沖擊,但二人有通信。沈從文寫信給作者,以己所見荷花的燦爛景致鼓勵作者,可見叔侄親情;沈從文處于身心凄苦的困境,卻有從容之心欣賞雙溪景物,由此可見沈從文的豁然達觀。由事、情而至人物的精神品格(圖五),逐層解析,答案自現(xiàn)。
【答案】鼓勵作者在逆境中要保持樂觀心態(tài),表達深厚的叔侄親情,同時體現(xiàn)沈從文身處逆境卻豁然達觀的心態(tài)。
例6:《窗子以外》(2017年全國卷II)
【問題】結合全文,說明文中“窗子”的含意。(5分)
①“窗子”淺層含義——具體的窗子
②“窗子”深層含義—— “無形的窗子”
【思維解析】本題考查對關鍵詞語含義的理解,所選詞語含義豐富。按照多層思維審題方式,結合文本,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地逐層分析“窗子”含義(圖六),“窗子”既指具體的窗子,也指“無形的窗子”,分層梳理即可尋到答案。
【答案】①指具體的窗子,如鐵紗窗、玻璃窗,分隔了不同的生活場景;②指“無形的窗子”,即心態(tài)與觀念的限制,造成了自我與外部世界的隔膜。
當然,我們也要注意,這些審題思維并不是孤立的,有時需要綜合運用多種思維來思考答題。
例7:《馬蘭花 》(2015年新課標I)
【問題】小說三次寫馬蘭花流淚,每次流淚的表現(xiàn)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樣。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具體分析,并說明這樣寫有什么效果。(8分)
【思維解析】題干中“三次”“流淚”給出提示,考生要梳理文本,通過人物情態(tài)分析人物心理,并說明這樣寫的效果,由此按照線性思維審題方法梳理出清晰的解題思路;效果的分析又具有輻射思維的特征(圖七),結合文本,回答三次描寫馬蘭花流淚對形象刻畫和主題表達的作用。
【答案】①第一次是“眼淚在眼眶里打轉轉”,強忍淚水的背后,是受到丈夫指責的委屈與隱忍;②第二次是“眼里含著淚”,含著淚水的背后,是對丈夫不明人情事理、斤斤計較的氣憤與不滿;③最后一次是“滿眼的淚水”,滿眼淚水背后,是對麻嬸去世的惋惜,對麻嬸女兒知恩圖報的感激,以及對丈夫終于不再嘮叨埋怨的釋然。
效果:三次描寫,層層遞進,豐富了馬蘭花的人物形象,凸現(xiàn)了小說“人間自有真情在”的主題。
綜上所述,審題能力提升的本質在于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我常想,高考要選撥的是具有什么思維特質的學生?高考結果告訴我們,那些全面地、聯(lián)系地、辯證地、發(fā)展地看待問題的學生在高考中更易獲得佳績,而孤立地、片面地、靜止地看待問題的學生,學習常常陷入困境。想想那些愛鉆牛角尖、邏輯斷裂卻和你爭論不休的學生,他們最需要的不是解決學習態(tài)度問題,而是改變思維方式。高三復習備考不僅是知識點的梳理,更是思維能力的提升。把握考題內在思維特征,找準答題邏輯,定能提升學生高考解題能力。我們的思維和高考契合之時,也就是學生能找到有效解答考題途徑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