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啟濤
關于“儉”的意義,從羅竹風主編的《漢語大詞典》收集的資料來看,本來是指“約束、限制、節(jié)制”。所以,古人所說的“儉”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包括各個方面的自我約束。
那么,在老子看來領導者之“儉”有哪些內涵呢?
首先,老子認為,領導者追求奢侈對自己的身體沒有好處,會傷身。老子叮囑領導者要擯棄一切強求的、奢侈的和驕恣的東西,即“去甚,去奢,去泰”。他語重心長地說:“五顏六色的東西都要去看,就會眼花繚亂;五花八門的聲音都要去聽,耳朵就要聾;千奇百怪的味道都要去吃,就會敗壞胃口;每天騎馬打獵游山玩水,就會讓人的心發(fā)狂;喜歡奇珍異貨,就會行為不軌?!保ㄒ姟兜赖陆?jīng)》第十二章)所以,“塞住感官之竅,關閉嗜欲之門,你就終身不會有勞苦愁煩。開啟你的感官之竅,增益世事之繁,你就終生沒有救了”(見《道德經(jīng)》第五十二章)。在老子看來,領導者欲壑難填,就會禍國殃民,人的欲望是奢侈之本,它甚至會帶來殘酷的戰(zhàn)爭。應該說,最大的禍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罪過就是貪婪。只有以知足為滿足的人,其滿足才是永恒的(見《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所以,克制欲望是“儉”的根本。老子倡議“少私寡欲”。
今天看來,這些話還是很有借鑒意義的。不節(jié)制飲食,便會帶來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這就是亂吃產(chǎn)生的后果;而放縱聲色,更會帶來道德的淪喪。金玉滿堂,你能守多久呢?富貴而驕,是自取災禍啊!大功成了,名分有了,自己便“身退”,這才是上天之道(見《道德經(jīng)》第九章)。
其次,老子認為,領導者追求奢侈對老百姓更沒有好處,會傷財。老子說道:“大道非常平坦,人君卻偏行邪路。朝政腐敗已極,弄得農(nóng)田荒蕪,倉庫十分空虛,而人君仍穿著錦繡的衣服,佩帶著鋒利的寶劍,飽餐精美的食物,搜刮占有富余的財貨,這就叫做強盜頭子。這是多么無道??!”(見《道德經(jīng)》第五十三章)老子提出:天的道,像拉開弓,高了向下壓,低了向上舉,拉過了就松一松,不足時再拉一拉。天的道,是減少有余的,用來補不足。人間的道卻不是這樣,是損害不足以給有余。誰能將有余奉獻給天下呢?唯獨有道的人可以。所以,圣人做事不仗恃自己的能力,事成了也不看成是自己的功勞,主要就是不想顯耀自己的才能(見《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他還說:老百姓吃不飽,是因為統(tǒng)治者收稅太多;人民不服管,是因為統(tǒng)治者人為生事;人民不在乎死,是因為為官者索求太多。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官員奢侈腐化,追求私欲,必然會通過增加稅收等方式橫征暴斂,最終受害的則是老百姓。所以,《貞觀政要》中記載了唐太宗的一段話:“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p>
在老子看來,一個腐敗與腐化的領導者,無異于一個搶劫犯。老子意味深長地叮囑從政者:“名聲與身體,哪一樣與你更密切呢?身體與財富,哪一樣對你更重要呢?得到一切與喪失生命,哪一樣危害更大呢?貪得無厭的人必有大損害,囤積財富的人必有大喪失。所以,知足常樂,不受困辱;知道適可而止,才不會出現(xiàn)危險,才可以得享長久。”(見《道德經(jīng)》第四十四章)
在老子看來,一個領導者要懂得知足,因為最大的罪惡是多欲,最大的禍害是不知足,最大的過錯是貪得無厭,知足才能滿足,而且是永遠的滿足(見《道德經(jīng)》第四十六章)。知足常樂才會無欲則剛,因為至高無上的“道”永遠是順任自然而無所作為的,卻又沒有什么事情不是它成就的。領導者如果能按照“道”的原則為政治民,萬事萬物就會自我化育而得到充分發(fā)展?;挟a(chǎn)生貪欲時,就要用“道”來鎮(zhèn)住它。用“道”的真樸來鎮(zhèn)服它,就不會產(chǎn)生貪欲之心了,萬事萬物沒有貪欲之心了,天下便會自然而然達到穩(wěn)定、安寧(見《道德經(jīng)》第三十七章)。
值得一提的是,先秦其他學派也都主張儉政。
先說儒家?!墩撜Z·先進》篇記載,季氏比周朝的公侯還富有,孔子的弟子冉求卻還替他搜刮百姓,以增加更多的財富??鬃诱f道:“冉求不是我的學生,你們可以大張旗鼓地去攻擊他。”著名的典故“苛政猛于虎”就來自于儒家典籍《禮記》,“苛政”不是“苛刻的政治”,這里的“政”就是指征稅。原來,孔子遇見一個老婦人,她的兒子被老虎吃掉了,但是她還是不愿意搬家。這是為什么呢?因為這里的賦稅沒有那么重??梢姡敃r的賦稅居然比老虎還厲害,因為老虎來了還可以躲躲,賦稅來了簡直無處可藏。古代有些君主或地方官貪得無厭,無休止地搜刮民脂民膏,最后只能逼得百姓起來造反了。
再說法家。韓非子也說君主喜歡宮室臺榭池沼,追求車馬服飾、奇珍異貨,搞得百姓疲憊不堪,消耗國家財貨,國家就會滅亡(見《韓非子·亡征》)。韓非子反復強調:“能引起欲望的東西,在上削弱和侵害君主,對下則傷害民眾,所以圣人不被好看的東西所引誘,不沉溺于聲色玩樂之中,英明的君主輕視奇珍異貨,拋棄過分華麗的東西?!保ㄒ姟俄n非子·解老》)韓非子還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桓公問管仲:“財富有邊際么?”管仲回答說:“水是有邊界的,水的邊界就是沒有水的地方。富貴也是有邊界的,其邊界就是一個人得到財富后已經(jīng)感到滿足的時候。人爭取財富如果不能夠自止于滿足,那就意味著他忘了富貴的邊界了。”(見《韓非子·說林下》)
大家知道,漢代有著名的文景之治,主要就是吸取了秦王朝短命的教訓,而采取了道家的政治理念,提出無為而治,實行重農(nóng)、崇儉、輕徭薄賦三大政策,漢王朝就這樣日益強盛起來。
再次,老子認為,領導者追求奢侈對于社會風氣有害無益。老子反對對奢侈品的崇拜和物質上的拜金主義,認為領導者只有不看重奇珍異寶,才能使世人不去偷竊;只有不萌發(fā)邪情私欲,才能使世人平靜安穩(wěn)。所以,領導者治理百姓,要使他們心里謙卑,腹里飽足,血氣淡化,筋骨強壯。人們常常處于無欲的狀態(tài),那么,即使有賣弄智慧的人,也不能胡作非為了。遵守無為之道,則天下沒有不太平的道理(見《道德經(jīng)》第三章)。
為什么領導者追求奇珍異寶,會讓老百姓偷盜成風呢?一是這些東西要么是國家明令禁止獲得的,要么是價值連城的貴重之物,要么是國家財政的支撐重器。不通過非常手段是搞不到手的。其次,領導者追求奇珍異寶,起到的是負面作用,它會使社會風氣變得墮落萎靡,從而讓百姓也變得奢侈,貪圖享受,追求享樂,進而為滿足私欲走上犯罪之路。上行下效,所以領導者不可不慎。
位于山東淄博臨淄區(qū)的管仲紀念館
韓非子講了這樣一個故事: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結果整個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此時,五匹生絹也換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齊桓公對此十分憂慮,便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但紫色的布料很貴,現(xiàn)在整個都城的百姓都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我該怎么辦呢?”管仲說:“您想制止這種情況,為什么不試一下不穿紫色衣服呢?您可以對身邊的侍從說:‘我非常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在這時,恰有穿紫衣來進見的侍從,您就說:‘稍微退后點,我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齊桓公說:“好?!睆倪@天開始,再沒有侍衛(wèi)近臣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沒人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三天,國境之內都沒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韓非子是老子的知音,他闡發(fā)老子的“儉”時說道:“聰明的人在家里省吃儉用,家里就會富足;圣人珍惜自己的精力,就會精神充沛;君主不輕易使用軍隊作戰(zhàn),人口就會眾多,人口眾多,國土就會廣大。所以老子稱道說:‘節(jié)儉,所以能寬裕。”(見《韓非子·解老》)
(選自《國學中的領導智慧》,光明日報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