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紅生
從蘇南來到閩南,季節(jié)的風由夏拂到了秋,習習涼風中夾帶著大海的絲絲咸味。初聽五店市,不禁暗自揣度,這是哪座城市?
到了晉江,高樓鱗次櫛比,展露勃勃生機,一座現(xiàn)代化城市映入眼簾。幢幢紅磚大房子與喧囂的街市截然不同,驀地讓人感到內(nèi)心安寧。見慣了江南水鄉(xiāng)的情調(diào),突然遇見這純真的閩南風情,恍如置身于老舊時代的街頭。此時才知道,五店市是深藏在繁華鬧市中的老街區(qū)。早在唐開元年間,由蔡姓人家開辦的五間小店發(fā)展而來的五店市,至明清時,已形成了集市和商旅途中的驛站。
眼前的“柳青新宅”雖是民國時期的建筑,但在這里只能算是“新宅”了。白色花崗巖基座,青石腰堵,紅磚面墻,層次分明,凹凸有致,在一抹秋陽下愈加紅艷,連同那紅紅的春聯(lián)、燈籠,喜慶熱烈氣氛迎面而來。紅磚都印著花紋,而青石上雕刻著各種變體的文字,像竹葉、像香爐,每塊磚石都是工藝品,讓人驚嘆。大門的雕飾更是繁復且精美,既有傳統(tǒng)的牡丹、鳳凰和梅蘭竹菊圖案,又有魚蝦蟹蛤等海洋元素。門兩側(cè)分別用石雕形式鐫刻著家訓格言,訓示一代代后人。把宅子賦予精神內(nèi)涵,融入家的精魂,難怪一塊磚瓦、一根廊柱、一副窗欞都費盡了心思。
蔥蘢的龍眼樹下,有民居也有官宅。“天宮第”即是明代一進士的官宅。天井相隔,走廊相連,雖沒有繁多的雕梁畫棟,茶褐色的木作卻透著奢華。古宅的山墻獨具匠心,形態(tài)各異的石材、紅磚、瓦礫交錯疊砌,看似隨心所欲,卻于工藝中見雅韻。在翠竹林的映襯下,既古樸平實,又拙中見美,呈現(xiàn)出特有的閩南建筑風格。當?shù)厝朔Q之為“出磚入石”,后又形象地稱作“金包銀”、“百子干孫”,通俗中蘊含吉祥,寄托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宅中有五六百年歷史的靈源萬應(yīng)茶,不管買與不買,都可以免費品嘗。我抿上一口,香氣漫過,微苦帶甘,那份懷舊的目光又落到磚石紅墻上。
一扇扇浸透時光的斑駁木門,一樘樘沾滿人家煙火的鏤花窗子,娓娓敘說著往事。我為“朝北大厝”所折服。“厝”是閩南方言,大意是指居住地。大厝屋頂為中間高、兩邊低的三川脊??邕M高高的門檻,天井擺放各式盆景花卉,滿庭幽香。古色古香的陳設(shè),中堂上的詩畫,錦衾、繡枕、箱奩……一切都舊在那里。
慢悠悠地走在石板路上,莊氏家廟散發(fā)出另一種氣息。莊氏一族人丁興旺,崇文尚書,科舉中榜者眾多。可以看出,當年這里的人們已不甘心在小鎮(zhèn)茍活,或勤奮讀書,以智慧立身;或把目光投向遠方,沿著海上絲綢之路分赴海外經(jīng)商創(chuàng)業(yè),以實業(yè)富家。
穿過一條條悠長小巷,并肩毗鄰的民居、宗祠、商鋪、蘇纓玉宅、涴然別墅錯落有致,流光溢彩。轉(zhuǎn)角問,一汪碧水靜靜地淌著,映著藍天白云綠樹紅墻。我駐足,沉醉于“烏大門”的庭院深深和“皇宮起”殿宇般的氣勢;我凝望,那馬鞍墻、燕尾脊是遠在他鄉(xiāng)之人永遠忘不了的根。
身披經(jīng)年苔蘚的古戲臺依然年輕著,雖空無一人,但似有一曲千年的南音飄來,絲絲縷縷的聲音,仿佛又轉(zhuǎn)奏一曲《愛拼才會贏》,流淌出的是閩南人的向上與打拼。
歲月老去,風貌還在,鄉(xiāng)音不改,情感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