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民建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教學的實效性,經過數十年的變革與發(fā)展,有了很大的提升。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位和特點為基礎,分析灌輸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彈性理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價值主導作用。在信息化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理念的重構基礎上,提出以“問題意識”為核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和感染力的新路徑。
關鍵詞: 高校政治理論課 實效性 新路徑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改革的理論基礎
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定位和特點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經過數十年的變革與發(fā)展,當代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施基于“05方案”,課程的定位是充分發(fā)揮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強化思想政治理論課價值引領功能。從課程性質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德育課程;從課程活動特點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總體上是以理論教學活動為主的課程;從與專業(yè)課、選修課相對應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屬于公共必修課程?;趯λ枷胝卫碚撜n課程定位的分析,其具有思想性、政治性、理論性等特點??v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歷史發(fā)展沿革,至少有三種理論,即灌輸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彈性學習理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發(fā)揮了價值引領作用。
2.灌輸理論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指出:“先進理論不會自發(fā)產生,共產黨必須加強對工人階級的思想理論灌輸?!雹俅撕?,列寧最早將“灌輸”概念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之后對灌輸論做了全面、生動、具體的論述。黨的“一大”通過的《中共第一個決議》、毛澤東的《論持久戰(zhàn)》和《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鄧小平的精神文明建設理論、江澤民的“兩個武裝”的思想、胡錦濤和習近平總書記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戰(zhàn)略思想,都用到“灌輸”概念或體現灌輸理論的實質,體現了黨對灌輸理論的高度重視。灌輸論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原理,灌輸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途徑,其實質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應汲取灌輸論的精神,不斷增強灌輸的科學性和先進性,努力提升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
3.主體間性理論
胡塞爾首先提出“主體間性”概念,之后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哈貝馬斯進一步發(fā)展了主體間性理論。主體間性教育是一種基于哲學主體間性的教育活動?;谥黧w間性理論,思政課教學活動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主體,教學活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教育者和受教育通過平等、合作、對話相互承認和理解。主體間性理論有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接受性,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培養(yǎng)全面而自由發(fā)展的人。主體間性理論運用于思政課教學,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師生平等、合作、對話的關系中,學生可以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求知欲和好奇心。正是基于主體間性理論對思政課的指導,在師生交互關系中,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完整人格,而且提高了教師的人格。
4.彈性學習理論
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Badrul Huda Khan認為彈性學習具有開放、靈活、分布式的特征;彈性學習環(huán)境包括機構、教學、技術、界面設計、評價、管理、資源支持和倫理八個維度②。國內有學者認為:“彈性學習(Flexible Learning)屬于教育理念和制度范疇,指通過為學習者提供開放、分布、靈活和人性化的學習環(huán)境、條件和機會,并由學習者自己決定在哪里學、何時學和如何學,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雹蹚椥詫W習理論其實質就是以“學習者為中心”,它是高等教育個性化的必然選擇,是信息化、全球化和終身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信息化、全球化和終身教育的必然要求。在信息技術背景下,基于彈性學習理論,高校思政課教學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課堂教學、社會實踐三個有機結合,實現思政課理論與現實的深度融合,拓展課堂教學的寬度與廣度,推動課程評價多元化與管理彈性化,使得學生在學習方面都能進行自我選擇,實現彈性學習目標。
灌輸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及彈性學習理論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具有相應的價值指導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在灌輸理論方面,將灌輸理論方法論原則作為具體的教學方法來使用,片面強調教育者外部灌輸的作用,以教材為中心,以知識理論傳授為目標。在主體間性理論方面,強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雙方在平等、合作、對話中達成相互承認與理解,然而理解并不能保證接受,教育者與受教者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是否和諧統(tǒng)一內在協(xié)調?在彈性學習理論方面,學習內容不夠開放,教學安排過于剛性,社會實踐還有待加強。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亟待變革,汲取傳統(tǒng)教學思想的有益養(yǎng)分,建構新的教學理念。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建構理念
唯物辯證法認為:內因即事物的內部矛盾,外因即事物的外部矛盾;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結果。內外因的作用又是不同的:內因是根據,外因是條件,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
教學媒體的發(fā)展經過了幾次歷史變革:從基于視覺符號的第一代教學媒體,如黑板粉筆到基于視聽技術的第二代教學媒體,如收音機、錄音機、電視和錄像機,到第三代生成基于計算機的教學媒體,到第四代互聯(lián)網教學媒體,到21世紀無線網絡覆蓋下的綜合數字教學媒體。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教學模式的變革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五代教學媒體的演變有力地支持了信息技術對教學變革的影響。信息技術的發(fā)展作為事物發(fā)展的外因為教學模式的轉變創(chuàng)造了條件也提出了要求。
教育部(80)教政字010號文件、教社科〔1991〕2號文件、教政〔1996〕2號文及中發(fā)〔2004〕16號文件中都提到現代化教學手段及網絡對思政課教學的作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了信息技術對教育變革的影響。教育部印發(fā)《教育信息化千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明確要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教育的全面、深入整合是十分必要的。教高(2015)3號文件指出大規(guī)模在線開放課程(慕課)拓展了教學時空。可以看出,政策推動下,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信息化技術對教學變革具有重要的影響。
內因決定事物的性質、規(guī)定事物的發(fā)展方向,外因加速或延緩事物發(fā)展的進程,局部地改變事物發(fā)展的面貌。信息技術運用于教學活動,促進了教學媒體的發(fā)展演變,對教學模式的變革發(fā)揮了“助推器”的作用,是推動教育教學活動的外部條件。然教學模式的重新構建乃是推動實現教育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感染力的根本動因。
基于以上分析,基于信息技術條件下大學生的學習行為特點,建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改革,是實現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的新路徑。
混合教學模式是基于混合學習理論進行建構的新興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教學形式上,是網絡教學、課堂教學與現場實踐教學相結合;在教學技術上,是網絡技術結合視頻、圖片、動畫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及思政課微視頻的拍攝;在教學手段上,是傳統(tǒng)教學與信息化教學相結合;在教學目標上,發(fā)揮教師與學生雙主體作用并向他者性內化;在教學評價上,是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它融合了灌輸理論、主體間性理論、彈性學習理論的精華,融合了翻轉課堂、MOOC、微課、微視頻等教學模式的有益成分。
三、新形勢下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和感染力的新路徑
1.提供研究問題新視角
以為“問題意識”為核心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很好汲取了灌輸理論的科學性、主體間性理論的雙主體向他者性轉化、彈性理論的有效實施等三大理論的積極養(yǎng)分,拓寬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深度和廣度。在問題意識導向下,灌輸理論的科學性應樹立灌輸與啟發(fā)相結合、外引與內化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理論與素質相結合、知識與智慧相結合;主體間性理論的雙主體向他者性轉化的實現則依賴于教學問題體系的建構(教育者與受教育的問題意識視角、現實問題意識視角、教材內容問題意識視角)、提煉聚焦有效教學問題、積極回應重大現實問題等教學內容的優(yōu)化。通過思想政治理論課問題教學的“對話”構建,運用問題引導、問題啟發(fā)、問題解釋、問題探究等教學方法,可以有效推動思想政治理論混合式教學模式運行。
2.推進理論實踐相結合
來源于實踐的理論重回理論形成的歷史實踐背景下,有助于深刻領悟理論的精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主要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教育教學的有效性。到紅色革命教育基地拍攝“思政微視頻”,探索現場教學和實踐育人等方面的教學創(chuàng)新,將第一課堂(理論教學)和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打通,再將第二課堂(實踐教學)應用于第一個課堂(實踐教學),創(chuàng)新“1-2-1”實踐教學法。與學校二級學院黨總支合作,把第一課堂的課程資源建設和第二課堂的學生社團實踐活動相結合,到紅色教學基地拍攝思政課教學視頻資源,用“身邊人身邊事”增強課堂教學的滲透性,讓學生講述自己在實踐活動中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增強思政課的說服力和感召力。完善“1-2-1”實踐教學法,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提高思政課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進一步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不斷強化教育教學效果,在思政課課改方面尋覓新突破。
3.推行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相結合
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具有內在的切合之處,兩者都具有育人功能,正因如此,“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具有融通之處。從必要性角度看: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本質與特點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內在動力;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育應與高校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相結合;高校各類專業(yè)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從可行性角度看,應堅持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內容和方法上相結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表現為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所形成的理論課,體現了普遍性與特殊性、一般與個別。其原理與方法論貼切詮釋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在內容與方法上的結合所呈現出的共性與個性的關系。如何有效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的結合關鍵在于高校管理者的重視、教師承擔兩類課程結合的職責、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及課程設置、物質保障等。
注釋:
①趙康太.中外馬克思主文理論教育比較研巧[M].北京:中國狂會科學出版牡,2009:34.
②Badrul Huda Khan.Flexible Learning in an Information Society[M]. Idea Group Publishing, 2006:1-12.
③尤殿龍,申利民,歐新菊.彈性學習的內涵、框架和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10):32-36.
參考文獻:
[1]董震,秦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課程特點與問題障礙[J].航海教育研究,2012,29(03):78-80,88.
[2]余雙好.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定位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07(21):33-38.
[3]尤殿龍,申利民,歐新菊.彈性學習的內涵、框架和應用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10):32-36.
[4]葉平.教學模式:從“廣播式”向“交互式”演進[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3):54-59.
[5]《平民校長40年教育生涯》編委會.平民校長40年教育生涯[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31.
[6]黃愛華.信息化時代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模式變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4(9):45.
[7]張其亮,王愛春.基于“翻轉課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學模式研巧[J].現代教育技術,2014(4):27-32.
[8]趙剛.關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與專業(yè)課相結合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6(06):6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