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序蒙
我懶懶地坐在長毛兔舍門前,翻看著路遙的中篇小說《人生》。
一輛吉普車停在了我家門口不遠的路上,縣委的王書記和鄉(xiāng)、村里的書記朝這邊走來。
“王書記來了。”我父親快步迎了上去。
“老周,長毛兔有多少只了?年底你要帶頭當萬元戶?。 蓖鯐涍呎f邊將一支香煙遞給了我父親。
“200多只,感謝王書記關心……”
我跟著這批干部走進了兔舍,王書記按兔舍編號數(shù)兔子,細心地翻看長毛兔檔案,不時回過頭看我:“這孩子一表人才,怎么待在家里?”“不得人。”父親悶頭悶腦地回答著,村里的干部拉了一下父親,叫他少說話。
“老周,過幾天縣里開養(yǎng)兔現(xiàn)場會,要讓先富起來的農(nóng)民介紹經(jīng)驗,到時候請你說說養(yǎng)兔經(jīng)?!?/p>
“對不起,王書記,我不去?!?/p>
“你有什么事嗎?不高興嗎?”王書記仍然笑著問道。
父親把我拉到前面,告訴王書記,說我去年高中畢業(yè),參加縣里招聘報道員考試,全縣250人參加,考了個第九名,鄉(xiāng)里不用,分管干部吃人家的嘴軟,要用鄰村一個考了160多名的退伍軍人。
父親的話讓我和鄉(xiāng)村干部都感到吃驚,心想,縣里來的大干部肯定要發(fā)火,誰料想,書記笑著說:“老周,消消氣,這事我們會公平處理的。”他轉身拍了拍鄉(xiāng)黨委書記的肩膀:“老陳,這事情交給你了?!闭f完,一行人又去走訪了周下莊另兩家養(yǎng)兔大戶,天黑前才乘吉普車走了。后來我才知道,父親喊的王書記是縣委書記。
這一天是1985年5月24日,第二天,鄉(xiāng)黨委辦公室派人來通知我去上班,擔任鄉(xiāng)里的報道員。
這是一個多么大的喜訊??!我喜出望外給來人遞煙,奶奶、父親、母親都圍了上來,高興得合不攏嘴,在全家人期盼的眼光下,我走出了周下莊,就像著名作家柳青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我像《人生》里的高加林一樣,走出了那個偏僻的村莊。
到了鄉(xiāng)政府,領導給我分了一間房子,配備了桌椅,又從鄉(xiāng)招待所抽調了一張床和全套的被褥。我白天跟著鄉(xiāng)里的干部到村里去采訪,晚上在房間里寫稿。那段日子,我心情特別好,父親、母親、周下莊的鄉(xiāng)親們都能在廣播里聽到我的新聞報道,我也不用像過去割兔草時,遇到同學躲到路旁樹林后面,就像高加林進城拖糞不敢見到同學一樣。
不久,父親走上縣里大會堂的講臺,扔掉了我給他準備好的講話稿,實實在在地講了一通養(yǎng)兔經(jīng)。當天,我寫了篇《專業(yè)大戶傳經(jīng)送寶,千名干群學養(yǎng)毛兔》的稿子在縣廣播站播出。這一年,縣里長毛兔欄存達到10萬多只。
剛在鄉(xiāng)里當報道員的日子是非常清苦的,所謂的報道員就是鄉(xiāng)政府里的一名勤雜工,白天送通知開會、陪鄉(xiāng)干部下村調研、被任何部門的人抓差寫總結、寫講話稿。給廣播電臺、報社寫新聞稿只能是夜里加班,一個月30多元的工資要等到年底才發(fā),日常生活要靠稿費維持。
就是這樣的一個“飯碗”,在七年里多次有人惦記著,我知道自己無根無基,“飯碗”來之不易,只有百倍努力寫出名氣才能立足腳跟。
夏日酷暑難當,晚飯后,鄉(xiāng)政府工作人員會把機關里唯一一臺18寸彩電搬到院子里,周圍的群眾、過往的行人爭先趕來,像看電影一樣看電視,記得當時熱播的是《霍元甲》和《陳真?zhèn)鳌?,可那個熱鬧的人群中沒有我,房間燈下,看報紙、寫稿是我的必修課。
妻子十月懷胎、足月臨盆時,我把她送進鄉(xiāng)衛(wèi)生院,安頓好后,我悄悄離開,熟門熟路來到院長辦公室,用電話把當天采訪的一條快訊發(fā)給了市報社。妻子生子,我發(fā)新聞稿兩不誤,我高興地回到產(chǎn)房時,妻子正死去活來、哭天喊地地罵我,兒子出生后多少年了,她想起來還抱怨我搶新聞時不顧老婆孩子了。
成家后有了孩子,生活開銷更大了。妻子沒有工作,夜夜督促我起床寫稿是她的主要任務。現(xiàn)在的年輕人永遠都不會想到,床離辦公桌僅有三米距離,數(shù)九嚴寒的冬天,沒有取暖設備,沒有夜宵,后半夜一兩點鐘,離開熱被窩,披上一件舊棉大衣,跨越三米線是怎樣的艱難?我常常背誦著口號:“下定決心,不怕犧牲,去爭取勝利”,毅然起床,來到寫字桌前。當時我清楚,只要夜里能來到了桌前,天亮上班時準有謄寫好的稿件送進縣廣播電臺,寄給報社。
天天熬夜寫稿,最大的希望就是能睡個整夜覺,有時我會輕手輕腳拉下電閘,夜里,妻子問我怎么不起來寫稿,我會說,停電了!理由充分地睡個好覺,這辦法也就一兩個月用一回,兩人心照不宣。那些年,稿費是我養(yǎng)家的主要經(jīng)濟來源。
在鄉(xiāng)里,我常遇見下鄉(xiāng)檢查工作的縣委書記,每次見面,他都問我家里情況、工作情況,他對我說,世上沒有永久的飯碗,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保住飯碗。就這樣,我不敢辜負他的期望,在鄉(xiāng)政府的7年里,不管春夏秋冬,我都是后半夜里起床,寫稿、讀報,用稿費養(yǎng)家。一次,葛莊村劉志高老人百歲壽辰,縣、鄉(xiāng)、村三級干部前去祝壽,我趕去采訪,當劉志高老人端起這杯長壽酒敬共產(chǎn)黨干部時,我心里想到了縣委老書記的身影,熱鬧的場景讓我突然有了靈感,揮筆寫下了《這杯長壽酒,我敬共產(chǎn)黨》的現(xiàn)場新聞標題。后來,這篇稿子被市報刊登、新華社轉發(fā),還被評為新華社地方廣播十年好新聞。
每一個夢想總是有風雨相伴,我的堅持,終將美好。七八年的滾打磨煉,因發(fā)表稿件多,我被破格調進縣廣播電視臺,破格轉為正式編制,成了一名記者。
如今,我已成為地方縣級臺的骨干記者、編輯,新聞部主任、專題部主任、市首屆“十佳新聞工作者”。 所有這些,我要感謝生活。
責任編輯:黃艷秋
美術插圖:段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