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現(xiàn)在城市里天然氣、煤制氣、暖氣基本上普及到了千家萬戶,煤球爐子已經(jīng)很少有人再用了,火爐子如同遠逝的都市風景,逐漸退出人們的視線。
三十多年前,城市中廣泛使用的都是煤球爐子,不管是住平房的院子,還是住樓房的樓道,家家戶戶口門口都放著一個爐子,平時燒水做飯,冬天取暖,一天都離不開它。清早起來,那真是“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炊煙裊裊,繚繞不絕,直到太陽老高了,籠罩在胡同里、樓群中的煙味還沒有散去。整座城市煙囪林立,一片煙霧迷茫。奇怪的是,煙塵不斷,當年的空氣質(zhì)量卻勝過今天,從沒聽說過霧霾、PM2.5什么的。
點爐子生火當年是一項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它關系到每個家庭成員的飲食、用水、取暖等一系列問題。可別小看了點爐子,那里面的學問可大了。爐膛底下墊多少乏煤,引火的刨花兒廢報紙等物潮不潮,劈柴要用多大塊,每次放多少,火燒到什么程度才往里蓄煤……等等環(huán)節(jié)都得注意,都得掌握規(guī)律,一絲一毫也馬虎不得。
煤球爐子除了必備的煤球和劈柴,還得有好多的配套工具,火鉤子、火筷子、拔火罐、煤鏟、簸箕、煤叉子,爐擋、煙囪、窩頭蓋等等……缺一不可。少了哪樣你都伺候不好爐子,而爐子一旦和你較勁撂挑子,那麻煩可就大了。
那時候的煤球爐子,無論是冬天用的鑄鐵的,還是平時用的鐵皮的,從商店里買回來都是空膛的,得自己套好了才能用。
套爐子也有些竅門兒,在一種耐火土里摻上麻刀,用水和成軟硬適中的泥坨,一層一層地抹在爐膛的內(nèi)壁,然后用手拍打結實,一點兒點兒挖成薄厚均勻的內(nèi)弧形,肚膛大,爐口小。這樣套出來的爐子才能攏火耐燒,省煤節(jié)能。如果把爐膛套得直上直下,不僅攏不住火,點著了以后總也旺不起來。
那年月,家家戶戶房子門口都有盛放煤球、劈柴的煤池子、煤筐、煤箱子。煤球憑購煤本限量供應,人們燒煤都相當節(jié)儉。煤球沒燒透,捻掉外面的乏煤,剩下的煤核兒舍不得扔掉。煤筐、煤池子底下的煤末子,攢到一定數(shù)量,人們就自己動手團煤球、貼煤餅、切煤塊,絕不會浪費。
我小的時候,就喜歡和煤玩。將煤末子倒在地上,中間刨個坑,倒上水,用煤鏟、鐵锨像和泥一樣和好,有時還要摻上一定比例的黃土,團成球,拍成餅子或平攤在地上,切成一塊塊火柴盒大小的小煤塊,晾干了和煤球一樣好燒。
煤末子的另一個用途是和成濕煤攤在爐膛口封火,中間扎一個小眼,爐火能一夜不滅。
當年,人們燒火,除了煤球,還有一種煤核兒,這東西,現(xiàn)在的年輕人是連聽都沒聽說過。
什么是煤核兒?就是沒燒透的煤塊,將外面燒過的乏煤去掉,里面的煤還能再燒。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生活普遍貧困,能省的就省,克勤克儉、吃苦耐勞成了習慣,全國各地到處都有撿煤核兒的,尤其是一些窮人家的孩子,撿煤核兒成了減少家庭開支的一項勞動。李玉和在《紅燈記》里有個唱段,《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中有一句夸獎女兒李鐵梅:“提籃小賣拾煤渣,擔水劈柴也靠她。”煤渣就是煤核兒。
煤核兒不是到處都有,只有廠礦企事業(yè)單位的鍋爐房門口才有,單位用煤量大,工業(yè)煤價格比民用煤要賤,他們不燒煤球,只燒煤塊,倒出的煤灰中有一些表面看著燒乏了、發(fā)灰發(fā)白了,其實里面沒燒透,煤芯還是黑的,撿回去還能接著燒。我小時候住在天津過去的日租界,附近有一家工廠,在鍋爐房的門口一邊堆著煤堆,一邊是傾倒爐灰渣子的小土山。每天,燒鍋爐的師傅用小推車將掏出的爐灰運出來,或自然晾涼,或用水澆滅。屆時,灰堆周圍立刻會圍上一些孩子拾煤核兒。
拾煤核兒要用專門的工具,一種帶齒兒的小耙子,一只手用耙子從爐灰里往外扒,一只手撿拾煤核兒。工廠的煤渣大多是剛從爐膛里扒出來的熱煤渣,即使噴了水,冒著熱氣,也是灰塵飛揚。拾煤核兒不能怕臟,不能怕燙,還得眼尖手快,手要像雞啄米一樣將煤核兒揀到袋子里或籃子里,動作慢了,很可能就讓別人撿走了。這種煤,類似焦炭,好燒,還不用花錢,窮人家的孩子,每天撿點煤核兒,為家里節(jié)省了不少開支。
改革開放之前的六七十年代,從某種意義上說,火就代表著飯?!拔覀兗?guī)滋鞗]起火了?!蹦且馑际钦f沒做飯了,爐子和吃飯緊密相關,你說重要不重要。
當年,街坊鄰居們雖然生活拮據(jù),日子緊巴,但重情重義,關系融洽,相互間都有個照應,爐火也成了人們加深聯(lián)系、維護感情的一種紐帶。
“二他爸爸,把暖壺拿來,我給你灌壺開水!”晚上回來晚了,你就是不點爐子也不用愁沒有開水用,街坊鄰居們早就給你準備好了。那時候左鄰右舍互送開水是常有的事,反正爐子閑著也是閑著,一壺壺開水冒著滾燙的熱氣,將平民百姓的小日子烘托得紅紅火火。鄰里之間通過一壺壺開水,傳遞著一片溫暖的人情與關愛。
上世紀七十年代我上小學的那會兒,一到冬天,街道上送煤球兒的,便忙碌開了。送煤的排子車上碼的是一排一排的竹編筐,長方形的那種,一筐五十斤。居民買多少煤,送煤工寫好購煤本,收好錢,將一筐筐煤球倒在住戶指定的地方,家家戶戶都有專門儲存冬煤的地方。北方人冬天做飯取暖,用煤量大,提前把冬煤預備充足是一項必不可少的任務。
那時候的冬天比現(xiàn)在冷得多,學校的教室也裝著一個大火爐,早晨上課之前,校工就將爐子燒好,有時候課上到一半,就有教工進到教室照看爐火。熊熊的爐火燒得教室暖暖乎乎,我們享受著春天般的溫暖,卻不用交一分錢的取暖費。
冬天屋里點著個爐子,確是暖意融融,氣氛濃濃。如果把饅頭、窩頭切成片放到爐臺上烘烤??镜玫氖澄锵銍妵姟⒏锣源?,是備受大人孩子喜歡的美味。
當然,煤爐子的缺點也太多了,不僅麻煩、不衛(wèi)生、污染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不安全。爐子照看不好,除了會造成火災的隱患,燃煤中的一氧化碳氣還常常會熏死人。十幾二十年前,城市集中供熱還沒有普及之前,每年冬天都能看到因爐子煤氣致人死亡的報道。
改革開放、經(jīng)濟形勢好轉(zhuǎn)以后,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明顯提高,后來有了蜂窩煤,既衛(wèi)生又省事,灰塵少,煤末子也少,雖然價格比煤球略貴,大多數(shù)家庭都棄煤球而改燒蜂窩煤了。再后來,人們土法上馬,用上了“土暖氣”。
如今,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們的住房條件得到了改善,廚房里的電器設施齊全,除了管道天然氣、液化氣,還有各種電器,電磁爐、微波爐、電餅鐺、電水壺等等?;氐郊?,燃氣灶一扭即旺,兩個火眼可以同時燒菜做飯,還可以調(diào)節(jié)火力的大小,而電器設施也是無所不能,燒水蒸飯炒菜煮粥,再加上城市集中供熱的暖氣的普及,人們逐漸告別了傳統(tǒng)的爐火,隨之而去的,還有那些與爐子配套的工具,煤球爐子幾乎成了文物,說不定哪天會在拍賣會上見到它的身影。
二
當年人們燒水做飯,除了火爐子,還有一種煤油爐,五十歲以上的中年人肯定對它印象深刻。有一天周日,我偶然到舊貨市場逛逛,發(fā)現(xiàn)了一個煤油爐,圓形深綠色,樸素大方實用,一下子引起我的回憶。
煤油爐體積小,操作方便,使用衛(wèi)生。當年不少雙職工家庭和單身男女都喜歡用煤油爐燒水做飯,既省時又省事。當然,煤油爐比煤爐子火力小而且成本大,人口多的家庭一般很少使用。
我小的時候,父母下班回家晚了,現(xiàn)點爐子做飯時間來不及,父母便用煤油爐簡單做一點兒飯菜將就。我清楚地記得,那個煤油爐是鐵制烤漆的,深綠色。下面是用來盛煤油的圓形油箱,上面是爐架。中間有雙層活動的鐵罩,夾著十二個絨線頭,稱作十二支,有旋鈕開關調(diào)節(jié)火苗的大小。煤油爐燃燒不充分就會冒出黑煙,散發(fā)出一股嗆人的煤油味,一般要在室外背風處使用。藍藍的火舌頭舔著鍋底,我饑腸轆轆地蹲在那兒耐心地等待。
煤油爐在人們簡陋的生活用具中顯得復雜而神奇,幼年的我最愛看的是父親收拾煤油爐,往爐膛里灌煤油,剪爐芯,換絨線。神奇的火苗是怎樣燃燒的?它讓我充滿了好奇。
家里煤油爐的使用頻率并不高,屬于應急接短的“候補隊員”。一是煤油供應緊張,要憑購煤本到專門的商店定量購買。二是煤油易燃,不安全,得妥善保管。而最根本的,我以為還是常用煤油爐會增加家庭開支,用煤油爐燒水做飯比用煤球爐子花費要大得多,所以一般情況下人們舍不得用它。
多少年以后,我娶妻成家,開始了獨立生活,首先遇到的難題便是吃飯問題。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泵刻煜掳嗷氐郊业牡谝患戮褪屈c爐子,這時,我才切身感受到生火做飯的麻煩。
有時候,為點好爐子,弄得煙熏火燎,污頭垢面,爐火卻是死眉瞪眼氣息奄奄。爐子不著,別說吃不上飯,甚至連口熱水都喝不上,每天擺弄爐子讓我傷透了腦筋。父親知道后,不言不語買了一個煤油爐,騎著自行車跑了十多公里送到我的新家,而且還用塑料桶裝了滿滿的一桶煤油。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親沒說什么,那份關愛卻讓我銘記至今。這個很普通的煤油爐一度成了我們的做飯工具,有了它,這個小家才顯得溫暖,它陪伴著我度過了那段短暫而難忘的時光。
如今,人們告別了傳統(tǒng)意義上的爐火,告別了清苦而艱難的生活,煤油爐也成了過時的古董慘遭淘汰,從這種細微的變化中,同樣能感受改革開放為百姓生活帶來的實惠!
張映勤:中國作家協(xié)會員,一級作家,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