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興國
“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收入問題。如何增加農民收入,是近年來農村改革的一大方向。
其中,財產性收入在農民收入中占比極低。2017年,原農業(yè)部農村經濟體制與經營管理司司長張紅宇曾撰文透露,我國農民收入的四大構成中,現階段財產性收入比例僅為3%~4%。
隨著農業(yè)經營收入和農民外出務工收入增長的潛力趨于耗盡,農民增收渠道不多的矛盾凸顯。在這種形勢下,采取各種手段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成為深化農村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近年來,隨著集體產權和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斷推進,相關政策不斷“松綁”,政府、村集體、農戶、資本對農村資產的態(tài)度和處理方式不斷轉變,在農民不斷得到增收實惠的同時,一些新的業(yè)態(tài)也在誕生。
“終于正式放行了!”今年4月,北京萬鴻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鐘鵲飛在朋友圈如此感嘆。
鐘鵲飛的感嘆是指北京市當時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引導盤活利用農民閑置房屋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指導意見》。該意見允許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采取作價回購、統(tǒng)一租賃或者農戶入股股份合作等多種方式整合本村農民閑置房屋資源,選擇適合本村特點的產業(yè),進行自主經營或對外合作。
這意味著,北京的閑置農房對外出租得到了政策層面的認可。北京市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京郊農村有閑置農宅的村高達81.3%,閑置宅基地面積占宅基地總面積的5.3%。而2016年,曾有媒體報道,北京周邊的農村閑置房屋超過10萬棟。
據了解,關于宅基地使用權能否用于出租,我國法律和有關政策并無明確規(guī)定,因此農民私下出租房屋的行為較為普遍,尤其是在北京這樣高度城市化的大城市周邊,隨著近年來養(yǎng)老和旅游需求的爆發(fā),一些城里人開始對田園生活充滿興趣,利用農房改造進行的民宿和長租產業(yè)開始興起。
鐘鵲飛在2016年創(chuàng)建了“莊家共享農莊”(以下簡稱“莊家”)平臺,其業(yè)務模式是與村集體和農民合作,統(tǒng)一長期租賃閑置宅基地,在不改變宅基地所有權的前提下,將農村閑置住房進行個性化改造并對外進行出租,目前,其平臺上已有超過2000套閑置農房。
鐘鵲飛說,在4月份文件公布后平臺關注度迅速上升,APP瀏覽量和下載量迅速翻番,成交量也持續(xù)上漲,“尤其是農民和村集體的態(tài)度改變最為明顯,現在每天都有農民打電話來咨詢怎么和我們合作”。
產業(yè)化的運營模式,顯然帶來了更高的收入。鐘鵲飛說,由于經過了設計師的重新設計和大規(guī)模改造,“莊家”平臺的房屋年租金在3萬~5萬左右。而一位將自家宅基地租給了 “莊家”平臺的平谷區(qū)農戶說,“莊家”交付給他的年租金在1萬元左右,同村別的人家也有將閑置房屋租給城里人的,但由于房屋品質一般,議價能力不強,年租金在5000元左右,相比起來財產收入提高了一倍。
據了解,對宅基地使用權的改革探索,北京并非個例。2017年12月,原國土資源部印發(fā)的《關于支持深度貧困地區(qū)脫貧攻堅的意見》明確表示,可以在貧困地區(qū)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目前,多個地方正在醞釀類似政策。
實際上,盡管宅基地一直以來是農民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利中最受關注的部分,但并不是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進展最快的部分,涉及集體收益分配的農村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在近年來進展迅速。
農業(yè)部公開的數據顯示,到2017年年底,全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擁有土地等資源性資產66.9億畝,各類賬面資產2.86萬億元。
如何利用好這些資產?2014年農業(yè)部確定了29個集體產權制度權能試點市縣,正式開始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合作制改革。這項改革在2017年新增100個縣(市、區(qū))作為試點,并在2018年進一步增加到300個,同時開始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整省整市”的試點。
目前,這一改革進入關鍵階段。201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fā)布的《關于穩(wěn)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意見》提出,3年內完成對集體所有的各類資產進行全面清產核資,健全臺賬管理制度。在此基礎上,將經營性資產以股份或份額形式量化到集體成員,5年內完成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
據了解,目前清產核資、資產量化等工作進展順利,而股權設置、股權管理、收益分配等相關內容,各地均有不同探索。
重慶市永川區(qū)是第二批全國100個試點縣市之一。從2014年開始,該區(qū)鼓勵村組集體對已經流轉的部分土地,由集體反租倒包農民土地經營權,在完成土地整理后,再次連片流轉農民土地經營權給農企和規(guī)模經營人。
此外,該區(qū)還探索把農業(yè)領域財政補助資金100萬元以上的產業(yè)化項目,納入股權化改革范疇,規(guī)定承擔項目的農企,將補助資金的一半交由項目所在地流轉土地的農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持股,并且由集體和農戶按比例定期分紅。
同時,部分企業(yè)還同時雇傭流轉農戶,在流轉土地上從事生產。據一位當地農民介紹,在“土地租金+工資+分紅”的共同作用下,他的年收入從過去的2萬余元提高到了6萬多元。
近日,農業(yè)農村部公開表示,在股權設置方面,全國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中有16個縣以人口股、勞齡股等成員股為主,原則上不設集體股。在股權管理方面,全國29個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改革試點縣中有24個縣提倡實行不隨人口增減變動而調整股權的靜態(tài)管理方式。
據深度參與了中部省份某上述29個首批試點縣市相關工作的學者透露,目前,也有地方采取了以土地經營權入股的形式。但股份制還存在包括如何應對虧損、集體經濟組織被列為特殊法人,兼具行政、經濟和社會團體綜合屬性使其難以與現行的許多法規(guī)兼容等諸多問題,有待各地進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