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嶸(財經作家,在《南方都市報》《北京青年報》《杭州日報》等開有經濟學主題專欄,著有《好奇心經濟學》《萬物經濟學》)
莫言在2012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有記者問他:“大家都很關心,這筆巨額的獎金,你準備怎么用?”莫言回答:“我準備在北京買套房子,大房子,后來有人提醒我說也買不了多大的房子?!?/p>
每個人對錢的需求不同,用法也不同,莫言一家三代人住在一套91平方米的房子里的確太擠,想為家人改善生活也合情合理。如果有1000萬,同學們的第一想法是買個房子,讓家人不用蝸居,住得更寬敞,這很正常。
至于中學生該怎么花這1000萬最佳,我認為可能要遵循兩個原則:
第一,要著眼未來。錢能滿足我們當下的快樂(及時享樂),比如買房買車,出國旅游;錢也能讓我們?yōu)閷碜鰷蕚?,在未來獲得幸福(延時享樂),比如我們把錢投資到自身的教育上。經濟學家在對各種動物進行的延時享樂研究中發(fā)現(xiàn),大腦皮層越發(fā)達的動物,把及時享樂變成在將來獲得獎勵的能力也越強。那些能克制自己不受當前誘惑、權衡全局的人通常大腦比較發(fā)達,未來也比較容易成功。
第二,已經有很多同學都提到,要拿這筆錢去做社會公益,幫助別人。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伊麗莎白·鄧恩教授和哈佛大學商學院的邁克爾·諾頓教授曾在《科學》雜志上發(fā)表過一篇名為《為別人花錢能促進幸?!返恼撐?,他們通過大量實驗發(fā)現(xiàn),要提高幸福感,花錢幫助別人和資助公益事業(yè)是很好的辦法。
錢本身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快樂,提高社會價值才會讓我們快樂。如果一個人把自我價值單純建立在金錢之上,那么便有可能在對金錢的追逐中變得消極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