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亮 朝陽市中心醫(yī)院急診科 (遼寧 朝陽 122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的實際效果。方法:兩組危重患者接診后均提供臨床常規(guī)院前院內急救措施,研究組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選用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對照組重癥患者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選用人工氣囊輔助呼吸。結果:研究組重癥患者急救成功率(80.85%)顯著高于對照組(68.09%),P<0.05。結論:應用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可顯著提高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效果,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
危重患者起病急、病情重,大多伴發(fā)呼吸衰竭、呼吸停止等異常情況,提供切實有效的輔助通氣對保障其救治效果具有重要價值。本文將于2015年2月~2017年12月期間選取本院收治的94例危重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探討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應用于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的實際效果,為提高危重患者急救質量提供可靠依據,現(xiàn)詳述如下。
94例危重患者中男51例、女43例,年齡18~91歲、平均(49.21±2.25)歲,疾病類型:電擊傷2例、腦血管病42例、創(chuàng)傷29例、心臟疾病17例、中毒4例。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入選94例危重患者均分為研究組(n=47)、對照組(n=47),各組上述相關數據對比,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關于危重患者診斷標準,即病情快速變化、具有不穩(wěn)定的生命體征、2個或以上身體器官系統(tǒng)功能障礙、病情可能會對患者生命造成威脅。排除標準:①排除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②患者及家屬對本次研究內容完全知情,醫(yī)護人員已履行告知義務;③因病情所需接受輔助通氣;④本次研究內容通過本院醫(yī)學與倫理研究會審核。
兩組危重患者接診后均提供臨床常規(guī)院前院內急救措施,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并補液維持身體水電解質、酸堿度穩(wěn)定;保持呼吸道暢通,及時清理口腔內異物、分泌物,將頭部偏向一側預防窒息;外傷者及時止血;根據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相應救治藥物,常用腎上腺素、硝酸甘油等,待院前簡單處理完成后即經由急救車送至院內實施相應檢查及系統(tǒng)救治。兩組除接受上述常規(guī)院前院內急救處理外,分別提供不同的輔助通氣措施:①研究組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選用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儀器由荷蘭飛利浦公司(PHILIPS)提供(型號:偉康Trilogy 100),設置8~20次/min通氣頻率、8~12mL/kg潮氣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輔助通氣模式,即無法自主呼吸或僅存微弱呼吸者提供備用呼吸機通氣模式,而可自主呼吸但通氣量不足者則可提供同步間歇指令通氣模式、輔助/控制通氣模式等,需注意醫(yī)護人員應嚴格按照儀器配套說明書完成相關操作;②對照組重癥患者院前院內急救過程中選用人工氣囊輔助呼吸,將氧氣裝置、呼吸氣囊有效連接后指導患者行仰臥位狀態(tài),人工氣囊送氣口應連接患者氣管插管出口,待確認無誤后操作者以手力對人工氣囊按壓使之產生氣體送入肺中(按壓幅度不宜超過氣囊2/3),該方法所能夠提供的呼吸頻率為12~16次/min、氧流量5~10L/min、潮氣量800~1000mL。
記錄兩組危重患者急救效果,以病情改善并轉入普通病房或痊愈出院記為有效、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則記為無效。
研究所得兩組重癥患者急救效果數據屬于計數資料,經n、%表示,數據傳入SPSS19.0軟件并實施χ2檢驗,若P<0.05則提示相關數據差異存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重癥患者行不同形式輔助通氣后,研究組重癥患者急救成功率高達80.85%,對照組急救成功率僅為68.09%,數據對比P<0.05,見表1。
研究表明,危重病癥一旦發(fā)病即可在短時間內出現(xiàn)復雜、快速變化,因此及時診斷、積極治療仍是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的關鍵[1]。有研究顯示,現(xiàn)階段隨著臨床醫(yī)療領域深入研究,急救理念已由以往傳統(tǒng)的接診后送達醫(yī)院內再行搶救轉變?yōu)榻釉\后即刻(現(xiàn)場或途中)實施相應救治措施,此舉有效縮短患者發(fā)病至接受治療間隔時間,從而避免貽誤治療時機造成嚴重后果,有利于提高急救成功率、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2]。
表1.兩組重癥患者急救效果對比(n,%)
但有學者提出,由于危重患者大多需輔助通氣支持,而院前急救時傳統(tǒng)的醫(yī)用呼吸機攜帶困難,因此并不利于實現(xiàn)此項操作,此外危重患者送達院內后需經各科室進一步檢查明確病情,轉運途中的呼吸支持也已成為臨床急救的重難點問題[3]。而以往臨床急救工作中常用的簡易呼吸氣囊(即人工氣囊)雖可提供一定的輔助呼吸作用,但其無法根據不同患者實際情況提供符合其具體通氣要求的輔助呼吸,此外使用前后醫(yī)護人員僅能夠根據患者面色、呼吸等變化情況判斷輔助通氣是否有效,因此提示該器械輔助通氣效果并不理想。基于此,一種新型設備——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應運而生并已于臨床推廣。研究表明,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不僅能夠為危重患者提供基礎輔助通氣,同時能夠根據患者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輔助通氣模式,此外機身可顯示患者實時生命體征(如呼吸頻率、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更有利于醫(yī)護人員掌握患者狀態(tài)并制定救治方案[1-4]。因此提示,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具有攜帶方便、使用簡單、功能多樣、安全有效等特點,是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的有效輔助器械。本文也已通過分組研究后證實,提供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急救的研究組危重患者,其救治成功率高達80.85%,而提供傳統(tǒng)人工氣囊輔助呼吸的對照組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率僅為68.09%,此結論與黃敬偉[4]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應用多功能便攜式呼吸機可顯著提高危重患者院前院內急救效果,有利于保障患者生活質量、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