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穎
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國混亂、硝煙四起、民不聊生,有識之士應運而生,雖然在政治上情況混沌,但是在學術上卻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的盛況??鬃铀鶆?chuàng)建的儒家和老子所建立的道家就是這百家中的佼佼者,同樣的大變革的時代背景,孔子和老子都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當前的社會進行理性的分析和考量,提出了各自相對較完善的政治理論觀點。但是,由于孔子和老子的出身背景不同,決定了他們的政治思想也有著一定差異。孔子出身于落寞的貴族,所以他主張通過施行“仁政”,實行“周禮”來擁護君主的統(tǒng)治,而老子出身貧寒,他追求的是一種“無為而治”的小國寡民的社會??鬃拥摹叭收焙屠献拥摹盁o為而治”,看似各有千秋,但是畢竟處在相同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所以還是有共通點的。
首先,孔子與老子都堅持明確的等級制度。
孔子認為當時局面混亂,政治上以暴力為手段,所以一心想恢復“周禮”。他認為美好的社會就是一個大同的社會,就像他在《禮記·禮運》中所提到的“今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男有分,女有歸,貨惡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不閉,是謂大同?!钡强鬃由羁痰恼J識到這種大同社會只是一個理想,所以他退一步提出要建立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奴隸社會。所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說,無論是君主還是臣子,亦或是父親和孩子,在自己的角色上就應該履行自身的職責。為君者做一個賢明有責任心的君主,為臣者做好一名臣子該做的,為君分憂。作為父親應該履行好自己的義務和責任,作為孩子要遵守孝道,做好孩子該做的。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句話,就突出了孔子的等級制的精髓:在社會之中,應該有分明的等級制度,堅守自己的職位,并且不可逾越。
老子的“無為而治”是與“有為”相對立的,但是他的“無為”指的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有所為和有所不為?!独献印分卸啻翁岬健笆ト恕焙汀昂钔酢笨梢娎献舆€是十分的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的,而他認為“民”與“上”是對立的兩個階級,并且把統(tǒng)治者分為四個等級:“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即最好的君主,人們僅知道他的存在;次一等的,人們親近他、贊譽他;再次一等的,人們敬畏他;最差的,百姓們看不起他。①這些都說明了老子堅持上下分明的等級制度。
由此可見孔子和老子雖然都沒有對等級進行具體的劃分,但是都堅持上下分明的等級制,都極力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他們的不同還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對君王的素質(zhì)要求有一定的差異。
孔子主張恢復“周禮”,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具有賢人的品質(zhì),應該在世襲的基礎上選擇最賢明的人來當統(tǒng)治者,強調(diào)了作為君主擁有品德的重要性,君主應該做到自己擁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去影響百姓。老子也強調(diào):君主應該具有良好的品德,但是他認為的良好的品德指的是君主應該清心寡欲、誠信節(jié)儉,要凡事先考慮百姓廢除苛政,要多領悟“道”。兩者都提到了君主修身以及自身品德的重要性,認為君主應該關心百姓,但是老子與孔子比提出了具體的方法,而且老子比孔子更先進的是他看到了追求清廉、崇尚節(jié)儉的重要性。
其次,孔子和老子都為了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
無論孔子還是老子提出如何的設想,都沒有逃脫出君主治國的框架,當然這也是由當時的文化背景所決定的。他們提出的一系列政治思想的最終目的是維護國家的良好秩序、緩和社會矛盾,無論是“仁政”還是“無為而治”都是希望能幫助君主治國。
孔子認為應該要恢復周禮,以德治國。第一、君主應該具有良好的德行?!抖Y記》中說道“政者正也,君為正,則百姓從政矣。君之所為,百姓之所從也。君所不為,百姓何從!”這就強調(diào)了統(tǒng)治者德行修養(yǎng)的重要性,因為只有自己行為正才能夠教化民眾。統(tǒng)治者要做一個賢人、君子、道德模范,只有這樣才能夠上行下效。第二、要拒絕殘暴的統(tǒng)治,減輕刑罰,強調(diào)教化的重要性。他主張通過教育禮儀等方式來對民眾進行統(tǒng)治,強調(diào)思想控制。但是雖然孔子堅持以德治國,但并不否定依法治國,他認為應該在以德治國的同時,加以法律的保障。雖然他反對苛政,認為要減輕刑罰,但是并不贊成要完全廢除刑罰,他認為一定的刑罰是保證國家和諧有效的必要手段。
老子也強調(diào)以德治國,《老子》中提到“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就是說君主治理國家應該以剛正不阿的態(tài)度去治理,以奇術去用兵御敵,以平淡的態(tài)度不去打擾民眾。所以老子的以德治國更多強調(diào)的是君主之德,他認為只要君主能夠坦誠、公正那么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他和孔子一樣也反對暴政,反對刑罰,但是他與孔子不同的是,他要求廢除刑罰。而對于民眾,他跟孔子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他認為,應該采取“愚民政治”,在老子看來民眾本身就十分淳樸,品質(zhì)優(yōu)良,所以民眾應該維持這份純真,不應該接受過多的教化,因為民眾擁有過多的智慧將不利于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
最后,孔子及老子都強調(diào)以民為本,追求建立一個良好的國家。
孔子認為,對待百姓應該尊敬、敬重。對于關系到民生的事情,不能敷衍,要圍繞百姓、嚴肅處理、認真對待。治理國家,不能僅憑君王的一人喜好,而是要想百姓之所想,一切為了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及百姓之所急,不僅要關注百姓的生活和生存問題,還需要考慮到百姓的切身利益,兼顧到百姓的人格尊嚴。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樣,百姓在面對國家的一切政策時也會積極響應、認真對待。所以,雖然孔子堅持的是君王的專制,但是還是十分注重民眾的利益,強調(diào)以民為本。
老子強調(diào)以人為本,反對苛政,要求廢除刑罰,他認為統(tǒng)治者應該無欲無為,舍棄暴民政治。對于民眾應該順應自然,站在民眾的角度去思考為政之道,不可以隨意去擾亂民眾的日常生活,要有愛民之心,應該讓民眾自己做主,做自己的主人,選擇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老子的這種觀點是十分先進的,但是不符合當時的現(xiàn)實情況。與孔子的以民為本相比,老子的思想在當時更加不容易實現(xiàn)。
無論是孔子還是老子,提出的政治思想,最終都是為了維護君主的統(tǒng)治,建立一個秩序良好的國家。但是有所不同的是,孔子要建立的是一個大國之邦,而老子則希望建立一個小國寡民的國家。孔子推崇周禮,反對諸侯霸道,要求籠絡人心,建立一個受人朝拜的禮儀大國。老子則希望建立一個小國,獨立自治。老子認為國家小,人口少,才能進行更好的管理,百姓民心淳樸,統(tǒng)治者清心寡欲,順應自然,這才是老子追求的小國寡民的生活。
孔子和老子的政治思想,反應了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也表達了他們的政治理想??鬃铀胍⒌氖且粋€階級分明,以德治國,以民為本的奴隸制社會,強調(diào)道德對民眾的教化作用,但是孔子的出發(fā)點都在統(tǒng)治者,教化民眾也是為了對其進行統(tǒng)治,是完全為了維護統(tǒng)治者的。而老子所要建立的雖然同樣也有統(tǒng)治者,也要維護統(tǒng)治者的統(tǒng)治,強調(diào)階級的存在,但是老子希望有一個無欲無求,能夠參悟“道”,順應自然的君主來統(tǒng)治。孔子和老子生活在同樣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他們的思想是當時思想的主流,同時也是我國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雖然說在當時兩人的思想都有著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還是造成了很大的思想撞擊,為百姓以及君主帶來了新的思想火花。兩人的思想在今天也不能夠完全的照搬照抄,因為都存在著不現(xiàn)實性。但是無論如何,兩人的政治思想都對后世帶來了深厚的影響。
1.王雪軍.老子的社會政治思想及其歷史根源 [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3(11).
2.朱冬梅.老子“無為而治”政治思想初探 [J].呂梁高等??茖W校學報,2004(09).
3.龔海林.鄭易平.孔子和柏拉圖的政治思想之異同 [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01).
4.王志東.孔子的政治思想與無為而治[J].湖南大學學報,2006(03).
5.陳碧影.集權與自由,有為與無為的政治思想——儒道政治思想異同考辯[J].安徽文學,2009(08).
6.辛桂琴.孔子的政治思想[J].和田師范??茖W院學報,2011(03).
7.荊媛.老子“無為”政治思想解讀[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9).
注 釋
①施民憲、宋輝.老子政治思想簡論[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