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九龍倉幼兒園 徐孟潔
人類的大腦發(fā)育基本集中在幼兒時期,一個人智力潛能的發(fā)掘程度取決于幼兒時期的教育方法是否得當。這一點在幼兒教育界已經達成了廣泛共識,并且其理論研究成果已經融入幼兒教育工作實踐當中。
幼兒對事物的認知主要通過具象的感官體驗與行為模仿的方式,獲得內在經驗的不斷豐富。因此,幼兒在與周圍的人發(fā)生互動關系時,通常體現為角色扮演、請求幫助、探索和體驗未知事物、尋求答案或期待得到肯定。在這種互動的過程當中,幼兒通過角色扮演體驗社會角色,通過表達情感或訴求豐富語言與肢體動作表達能力和方式。而幼兒身邊的成年人在與幼兒的互動過程中也會受到影響,對幼兒對世界的認知特點、自身對幼兒的成長和教育的策略和方法獲得不斷的自我提升。
自由、自主、創(chuàng)新、愉悅是戲劇游戲所倡導的精神。在幼兒教育中加入戲劇,旨在創(chuàng)造一種特定的戲劇情境,模仿日常生活或者自然場景,讓幼兒進入一種現實場景并成為其中一員。幼兒在這樣生動的情境中可以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已經掌握的經驗、語言和肢體動作去演繹角色。幼兒雖不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但是非常善于通過幻想和模仿的過程實現象征思維或者直覺思維。因此在戲劇游戲當中,通常會出現與成年人的現實經驗相左的言行,對游戲情節(jié)和角色的理解充滿了幻想。這種情況下,有的教師會下意識地去糾正幼兒的表演,其實這些在成年人視角下的認知錯誤只是幼兒受限于自身知識和經驗的不足,為了充分表達自己的情感與身邊的人進行信息交流而進行的自我創(chuàng)造而已。而教師為了糾正幼兒這種言行,就打斷其角色體驗,不僅挫傷了幼兒學習、表達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破壞了戲劇游戲的氛圍,達不到游戲設計的初衷。
如在戲劇主題《咕咚來了》的活動中,“咕咚”是整個故事的明線,也是整個故事情節(jié)最吸引人的地方。咕咚到底是什么?為什么讓大家這么害怕?及時抓住幼兒的興趣,將咕咚是什么作為活動的興趣點。通過認識故事的前部分,并將咕咚到底是什么保留懸念。在活動中,我們并沒有集體猜測,我們做了一個小約定:將自己猜測的結果變成小秘密,藏在心里,并將秘密畫在畫紙上面。在結束之后,我們將要猜一猜畫的是什么。幼兒對于不知道要畫什么的創(chuàng)想畫,會畫出什么呢?幼兒的答案永遠會給你驚喜,讓你意想不到。
在進行戲劇游戲教學的設計過程中,教師應利用自身豐富的學識和敏銳的觀察力,捕捉幼兒在游戲當中的情緒變化和思維亮點。站在與幼兒平等地位和相同的視角下,恰當運用簡潔生動的語言、肢體動作引導和促進幼兒發(fā)揮創(chuàng)造能力,對問題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對幼兒的見解和興趣給予足夠的尊重和認同。
師幼互動的過程是師幼之間信息與情感的交流,創(chuàng)造幼兒主動與教師進行討論的話題無疑可以實現互動,并且讓幼兒可以充分展示自我認知水平和創(chuàng)造力,而教師可以利用這種互動傳授知識。例如在進行“小蝌蚪找媽媽”的戲劇游戲設計時,在給幼兒講述故事情節(jié)后,通過以下提問的方式引起幼兒的興趣并積極參與道具的設計。首先提出問題:小朋友們,我們今天的游戲里都有哪些動物呀?孩子們說出了故事中的角色。接著老師很發(fā)愁地說:哎呀,這些都是在水里游的動物啊。咱們教室里可沒有河??!看到老師遇到了難題,小朋友們紛紛開始活躍起來,有的說只要假裝在河里就行了,有的提出畫一條河。在短暫的言語互動過程中,幼兒運用自己的想象力幫助老師思考怎樣把故事形象地表現出來,還有的幼兒展示了如何表現故事角色在水中游動。
在幼兒進行游戲的過程中,利用旁白的方式對幼兒的表現進行恰當的點評,能夠更好地調動幼兒的情緒和想象力,激發(fā)幼兒更好地運用和鍛煉自身的語言和肢體表達能力。例如當最后小蝌蚪們終于找到媽媽時,教師可以使用旁白,在教師動情的旁白烘托的氣氛下,幼兒用發(fā)出驚喜的聲音、夸張的肢體語言和互相擁抱等多種方式展示了劇情。雖然沒有直接的語言交流,但是教師聲情并茂的旁白與幼兒最后情緒的表達實現了有效的互動,達到了運用戲劇游戲進行教學的目的。
戲劇游戲并非純粹地玩,在“玩”的過程中,幼兒之間會遇到各種問題,他們所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幼兒缺少的經驗在這個過程中都會體現出來。教師的角色在這個過程中是一個引導者。教師可以以旁白的方式引導,放手讓幼兒去玩;在幼兒遇到問題時適當介入,給予幼兒幫助和指導。
通過教師親自參與戲劇游戲,可以讓師幼之間產生直接的信息情感互動。例如在進行生活情景戲劇游戲時,教師可以扮演患者、顧客與幼兒進行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扮演角色準確地傳達現實生活角色的信息,讓幼兒對生活經驗和信息獲得生動形象的認知,自然產生有效的師生之間、幼兒之間多元化的互動關系,成為幼兒教育工作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教學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