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能 浙江省瑞安中學高一(3)班
一陣陣粽香,一波波驚浪。仿佛在約定好的時間中,在農歷五月這個逐漸被炙熱的陽光所籠罩的時候,一陣清風吹起了艾草與雄黃的氣味,把重五的氣息吹入了人們的心中,喚醒了有些昏沉的心靈。
小時候過端午,奶奶總是買來一堆箬葉與餡料,在家中自己包粽子。鋪好一張葉,將末端卷起,放在虎口處,一勺勺雪白的糯米落入卷起的葉中,顆顆圓潤飽滿,落下時互相碰撞,發(fā)出“沙沙”的聲音,一粒粒的米蹦跳著,幾下便鋪成了一片潔白的猶如土丘般的飯團,加上幾粒蝦米,或是添幾顆綠豆,再將余下的粽葉迅速翻折,不等我看清,那粽葉便已順著飯團的形狀,勾勒出一個有棱有角的粽子的形狀,拿一條細繩,在粽子上繞幾下,打個結,一個帶著粽葉清香的粽子便呈現在眼前了。奶奶將粽子遞給我,笑著說:“你看看,多好的一個粽子呀,放在鍋里煮一下,就可以吃了。”用手接過來,粽子捏在手里,似乎隔著粽葉還可以感受到里面顆顆飽滿的米粒,有一種厚實感,又像是蘊含了奶奶對端午特別的情緒。“端午節(jié),就是要吃粽子呀,吃了以后身體不怕毒——”奶奶一邊笑著,一邊將一個個粽子下鍋煮。奶奶做的一個個四角玲瓏的粽子,經沸水一滾,絕不會四下里散開,反而透出一陣濃厚的氣味來。解開香膩的箬葉,一口咬下去,咬到了肉塊或是蝦米,欣喜間也愈加感受到節(jié)日的美好,對奶奶包粽子的本領也充滿佩服之情。一旁仍在卷著粽葉的奶奶看到我吃得這么開心,也不禁笑出了聲。
粽子帶給我的,并不只是味覺上一時的享受,它還是與傳統(tǒng)的文化連在一起的情愫。我們吃粽子,便是體會長久以來民族的生活方式,便是感受在我們血脈中一直流淌著的歷史與記憶。奶奶給我的粽子,讓我觸及她對這個節(jié)日的印象與尊重。以往包粽子、吃粽子的經歷,也成為我充滿親情的美好回憶。
在粽子氤氳的熱氣里,我是很不愿出門的??纱煤舆吷淆埓蔫尮囊豁懀阒活欉瑐€粽子往岸沿上飛躥。在河上漫天的聲勢里,解開粽子層層包裹的綠衣,咬上一口濃郁的糯香,看那些攢動的人影子也能讓人心滿意足了。那天劃龍舟,規(guī)模很小,只在一條窄窄的河上劃著,但來的人依然很多,劃船的人一下一下地劃著槳,有力而和諧。那龍舟,頭尾高張,船身刻著古樸的花紋,涂著綠色的漆。龍頭高高抬起,精神抖擻,好似因這個節(jié)日而變得傳神。龍舟在河面上駛過,激起陣陣波浪,仿佛在拍打著歷史的河岸。我想到了許多,想到那敦煌畫上,東王公坐龍舟會西王母,“駕六龍以馭天”;想到宋人《龍舟圖》中,舟舟競相爭渡,驚濤四起,熱鬧非凡的場景;更想到投汨羅江的屈原,因壯志未酬與國家多難而產生的巨大憂郁與悲憤,留下一卷《離騷》,留下一句“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仰天長嘆一笑,在萬念俱灰中投入滾滾激流中。重五的龍舟渡江,是歷史留給我們后人豐富的精神內涵之體現。
時間飛快,轉眼間,農歷五月又一次到來。端午節(jié)的習俗沒有變,只是吃著店里買來的粽子,看看電視上的龍舟比賽,我還是覺得少了些什么。少了親身的體驗,也似乎少了那一種能切身感受到的時間與文化的氣息。
文化的內涵,不應這么輕易地失去,在我們的生活中,它不僅僅是一種裝點,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生長的精神根源,它的實際效益縱使很低,但它帶給我們的思想上的力量卻巨大無比,能使我們找到生活的一種情趣,找到自己民族的過往。像周作人說的:“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上的必要——雖然是無用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p>
風在河邊吹起,四面都是清香與波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