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西蒙·沙瑪
Ice Age Paintings in The Caves of Tito Bustillo
由于年代過于久遠,舊石器時代的巖洞壁畫顯得極為脆弱,為了防止受到人為破壞,許多壯觀瑰麗的巖洞壁畫,如西班牙的阿爾塔米拉巖洞壁畫和法國拉斯科巖洞壁畫等,都是禁止入內(nèi)參觀的。但仍有一些對外開放(須提前預訂),西班牙北部阿斯圖里亞斯省的提托·布斯蒂洛巖洞就是其中之一。
沿一條干涸的河床步行25分鐘,穿過參差不齊的鐘乳石和石筍,你就會看到用紫羅蘭色、黑色和黃色繪出的馬匹和馴鹿的壁畫,生動,形象,仿佛打開了一條我們與遠古人類進行思想交流的通道。
法國巴黎國家考古博物館皮耶特廳
Musée dArchéologie Nationale, La Salle Piette
法國巴黎國家考古博物館的皮耶特廳被稱為冰河時期藝術(shù)的圣地。該廳以19世紀著名古生物學家愛德華·皮耶特命名,他是少數(shù)堅信阿爾塔米拉巖洞中的野牛壁畫是實有其物的人之一。皮耶特收集了大量令人嘆為觀止的骨雕和木雕、燧石打火器和工具,并最終全部捐贈給了國家考古博物館。
讓人心潮澎湃的是位于展廳中央位置的一件堪稱杰作的象牙雕像:《戴風帽的女士》。該雕像1894年發(fā)現(xiàn)于法國西南部布拉桑普伊村附近的巖洞中,雕刻時間約為公元前23000年。雕像由猛犸象牙制成,高僅3厘米。眉頭、鼻子和風帽的條紋在那個時期能雕成這樣,不能不說是個奇跡。有人認為雕像不是真的,但那純屬臆測。
Sanxingdui, Sichuan, China. Bronze Age
在中國,文明的演化和興衰從來沒有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中,人們總是能在一件件文物中追溯到先輩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在一次次的墓地考古挖掘中,出土了大量青銅面具,有些巨大無比,有些則是鍍了金的正常大小。在古中國,當四川地區(qū)的鑄造技術(shù)與長江下游地區(qū)不相上下時,三星堆工匠制作的青銅面具(更不用說一棵棲滿鳥兒的青銅樹)獨領(lǐng)風騷,在中國再也找不到任何與之相媲美的。
四川省廣漢市的三星堆博物館位于三星堆遺址東北角,距離成都40公里,驅(qū)車一個小時即可到達。
Calakmul, Mexico
這是一趟測試你方位感的旅程:從墨西哥城乘坐航班,先飛往位于尤卡坦半島西岸的港口城市坎佩切,接著驅(qū)車向南行駛四小時,到達卡拉克穆爾遺址。這確是個人跡罕至的地方,蜘蛛猴比游客還多。然而,這里卻是瑪雅文明分布的一部分,你可以見到瑪雅人建造的宏偉建筑。
沖破森林樹冠層的平頂金字塔高高聳立,人們可以沿著陡峭的臺階拾級而上。從舉行儀式和社交活動的劇院的露天廣場俯視,陵墓和建在梯地上的寺廟盡收眼底。
"Tempietto" in the Church of San Pietro, Rome
坦比哀多禮拜堂雖小,卻是文藝復興時期的一座建筑瑰寶。
據(jù)傳,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圣彼得被羅馬皇帝尼祿迫害,死前他要求倒釘十字架。后來,君士坦丁大帝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了圣彼得大教堂。1502年,尤利烏斯二世決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意大利杰出建筑師多納托·布拉曼特被任命為首任設(shè)計總監(jiān)。他決定另建一座禮拜堂,把一個看上去像羅馬神殿的建筑從藍圖變成現(xiàn)實。
坦比哀多禮拜堂由16根陶立克式立柱組成圓形回廊,支撐穹頂。建筑主體呈鼓狀,直徑雖然只有15米,卻能產(chǎn)生悅耳的和聲。
Suleymaniye Mosque in Istanbul
去伊斯坦布爾旅游的游客,往往直奔聞名遐邇的藍色清真寺和圣索菲亞大教堂,而忽視了更值得一去的蘇萊曼清真寺。蘇萊曼清真寺是蘇萊曼大帝時代最偉大的建筑師米瑪·希南的杰作,在當初建造的時候就有意超越圣索菲亞大教堂。
蘇萊曼清真寺的四角優(yōu)雅地指向宣禮塔,巨大的穹頂上設(shè)有240多扇窗戶,陽光得以充分照進寺內(nèi)。穹頂由四根巨柱支撐,雖然巨柱粗大無比,但絲毫沒有阻止視覺和精神的向上力量,甚至在離開之后,你仍然能感覺到光的伴隨。
Itimad ud Daulah Tomb, Agra, India
小泰姬陵位于亞穆納河北岸,比泰姬陵(1631—1653)早建好幾年,后者顯然借鑒了前者的建筑樣式和風格。所以,在參觀泰姬陵之前,先去看看精致的小泰姬陵是個不錯的選擇。
這座陵墓由莫臥兒王朝第四代皇帝賈漢吉爾的皇后努爾·賈漢為紀念其父親米爾薩·季亞思·貝格而建。貝格原是波斯人,后流亡到印度,女兒與孫女先后成為莫臥兒王朝的皇后,他自己也是王朝的重臣,曾獲得“帝國支柱”的封號。
小泰姬陵具有濃厚的波斯建筑風格,外表飾以碧玉、黃玉、縞瑪瑙和紅瑪瑙,精美絕倫,內(nèi)飾更是讓人眼前一亮,驚艷不已。墻上由半寶石鑲嵌而成的天堂花園鳥語花香,穹頂上的浮雕漆面光芒四射。
Treppenhaus Ceiling, Bishops Residenz, Würzburg, Germany
建于18世紀的維爾茨堡宮是德國最龐大、最雄偉、最精美的巴洛克式宮殿,被譽為“萬宮之宮”,當時是維爾茨堡主教兼大公的府邸。
維爾茨堡宮南側(cè)的主教宮由德國建筑大師巴爾塔扎·諾伊曼設(shè)計,宮內(nèi)寬大的三段式樓梯別具一格,是會客室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樓梯大廳上方的600平方米穹頂壁畫則是世界上最大的天花板濕壁畫。
壁畫是在宮殿竣工八年后,由意大利著名畫家、威尼斯畫派最后的代表人物喬凡尼·巴蒂斯塔·提埃坡羅創(chuàng)作的。壁畫反映的是眾神在天庭的場景,畫面栩栩如生,令人回味無窮。
Jack Shainman Gallery, New York
1984年,美國收藏家兼商人杰克·沙恩曼與克勞德·西馬德在華盛頓特區(qū)興建了杰克·沙恩曼畫廊,但畫廊開業(yè)后不久即遷到紐約。2013年,畫廊增加了兩個展區(qū),一個位于曼哈頓切爾西24街,一個是美麗小鎮(zhèn)金德胡克3萬平方英尺的小學校舍。
金德胡克校舍展區(qū)集中陳列了非洲藝術(shù)家艾爾·安納祖的作品。安納祖是當今世界最偉大的藝術(shù)家之一,加納人,在尼日利亞生活和工作。進入展區(qū),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上的巨大織物,猶如非洲人為參加節(jié)日而穿的超大號盛裝。實際上,它是由數(shù)千個被壓平的瓶蓋用銅線編織在一起制成的,生動顯示出非洲古老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都市文明的碰撞。
Mu Xin Museum, Wuzhen, China
烏鎮(zhèn)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一處遠近聞名的旅游勝地。在一個四面環(huán)水的小島(常被游客忽略而繞過)上,2015年興建了一座極其優(yōu)雅的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美術(shù)館。該館由岡本博、林兵設(shè)計督造,致力于紀念和展示畫家、文學家、詩人木心(1927—2011)的畢生心血與美學遺產(chǎn)。
木心在遭遇不公的時候,沒有屈服、消沉,而是拿起筆,寫起了日記、詩歌和散文,后來又畫起了深深植根于北宋細膩繪畫傳統(tǒng)的風景畫。這些都在木心美術(shù)館一一陳列。木心現(xiàn)在被公認為中國藝術(shù)的大家,他的價值正獲得越來越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