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歲的法倫是個洛杉磯女孩,面容姣好,天資聰穎,14歲時就開始在一部家喻戶曉的偵探劇中扮演角色,可謂前程似錦。然而,兩年前的一場大火在她身體上留下了大面積的傷疤,她的演藝生涯戛然而止。但一直以來,她并未放棄自己的演員夢。高中畢業(yè)后,她決定離開這個傷心地,前往紐約尋找發(fā)展機會。11月9日是她在洛杉磯的最后一天,也是她的受傷紀(jì)念日,她請父親在餐館吃頓告別飯。
餐桌上,父親說她現(xiàn)在不夠漂亮、不能繼續(xù)做演員的話刺痛了法倫的心。鄰座的一個年輕男子聽到兩人的談話,沖過來假冒法倫的男朋友,向她父親發(fā)起挑戰(zhàn)。父親氣急敗壞,離席而去。
男孩名叫本,是個立志成為作家的大學(xué)生。他鼓勵法倫勇于追逐夢想,這給了她極大信心。兩人話語投機,互生愛慕,但由于即將前往紐約,法倫不愿此時放棄計劃。于是兩人約定在未來五年的每年11月9日,在同一地點再續(xù)情緣。兩人還商定,在此期間彼此斷絕一切聯(lián)系,專心于各自的工作和生活。本告訴法倫,他計劃以這個五年之約為主線,寫一部有關(guān)他倆的愛情小說。
在第五個11月9日相見時,法倫無意中看到本的小說手稿,只看了前言就讓她幾乎暈厥過去:當(dāng)年那場幾乎奪去她性命的大火竟是本所縱。沒有接著往下看,她決定立刻逃離這個男人。她用了四年時間與他陷入愛河,而現(xiàn)在僅僅四頁紙就讓一切終止。
然而真相遠(yuǎn)不止如此,法倫和本將何去何從?
作為美國最受歡迎的情感類小說作家之一,科琳·胡佛已經(jīng)足以和珍妮弗·韋納、喬喬·莫伊斯以及吉莉安·弗琳等一流女作家比肩。 ——美國《圖書館雜志》
《11月9日》是科琳·胡佛又一部激動人心的小說,每一頁都讓我愛不釋手,每句話都讓我屏氣凝神。 ——安娜·托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