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撒
還是這些人,還是這些茶具,只是時間過去了好幾年,泡茶的動作又增加了不少。一個人每天都要進行幾場表演,每一個動作都熟練得不行,一番關(guān)公巡城、韓信點兵,動作過完了才坐下,喝。一啜,才知寡淡無味。
真想喝茶時,我還是跑到一位詹姓的朋友那里。他賣著茶,兩只手的十個粗大手指簡明而又敏捷地擺弄著眼前的茶具,很快,他斟茶了,一人一小盞,啜完再添。味道出奇地好。
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這么一個道理,用今日話語估計要寫一本書了。話語的冗長緣由在于里邊水分多,又不愿在啟動前自行甩干,結(jié)果下邊的人被太陽曬得不行,或者被雨淋得不行,臺上的人還是沒有收口的跡象,遇上這種情況,我早早就開溜了。后來也覺得,次數(shù)多了,根本沒有影響自己對于俗常生活的判斷。當然,像我這樣講求表達簡潔的人來說,對于閱讀像普魯斯特的《追憶逝水年華》這樣的文字,耐心就達到了極限?!鞍栘惖倌刃〗阕吡?,”這句話一出來我就以為臨近結(jié)束了,誰知后邊還拖了一千多頁的描述,恕我不能推薦給學生了,似乎沒有必要為它騰出這么大塊的時間。記得有人問唐人劉知幾,“年老,口中無齒”這句話是否有毛病,劉說,毛病大著呢,完全可以改為“老,無齒”。
我照例在書房里靜靜地翻讀魏晉之際的名家墨跡、民間寫經(jīng)。它們是多么稚拙、瀟散、超逸,過人之處很多??墒菦]有一個人看到它們是如何一筆一畫出現(xiàn)的,就像他們當年隱秘的激情,一直是后人永遠眷顧的依據(jù)。這是一個繁體的社會,繁體的白日和黑夜,繁體的情懷和欲求。那么,面對魏晉筆跡中的簡約、簡凈、簡靜的動作,我覺得自己會在這里邊停留很長時間了。每一根線條都很有分寸地控制著、運用著,剛剛好,甚至還有不及的地方??梢酝茢鄤幼鞑淮?,春風拂柳一般不動聲色。如果看不懂,或者嫌不好看,那就沒有辦法了。它就像一口深井,里邊儲滿期待,欣賞人的心像一把鉤子,探進去鉤出那些隱含在深處的韻致。這的確像村婦釀下的米酒,有一種后發(fā)震懾人的力量和思之不已的情調(diào)。
那段時光正是繁縟的書風大盛行,可以看到書寫者運用夸張的動作在拉扯著漫長的線條,溢出了觀者的視野。
所謂的才子氣,似乎都要以大動作來顯示。我一直以為這種習氣是由明代筆下散發(fā)出來的,彌散在空氣中,為我們所呼吸了。
聽管平湖彈古琴是近年的事了。一個彈得如此清高琴曲的人,只以琴音留于世間,其余的大都缺失,沒有年譜,沒有藝術(shù)歷程,他自己也不留下與琴有關(guān)的文字。是他不屑以文字言說,還是不可言說,現(xiàn)在都是一團霧了。《漁歌》是我必須反復(fù)傾聽的曲子,一個歸隱的文士,遠離宮闕,友山水麋鹿,行走于江湖,內(nèi)心被天籟充滿。月上中天時,想言說又無以言,于是扣動船舷,仰對空明。
管平湖擅長這一類清寒之作,琴音流出來的時候,聽者像是讓澄澈之水浴過,四周無邊地靜寂。
后來才得知,管彈奏時的吟猱是絕不妄動的,對綽、注的運用尤為簡練明快,多取短而少用長。
這和琴師對撫琴環(huán)境的苛求有關(guān),憩空谷,游水湄,居舟中,息林下,當清風明月,幽蘭修篁,此時,琴才擺了出來。把兩手伸出,尤其是左手,先在空中做幾個吟猱的動作,像是裊裊地由岫中流出的一片云。
和簡潔地泡茶、簡潔地撫琴一樣,簡潔地寫。我一直覺得這個樸實的動作應(yīng)該不會有什么變化了。它是屬于室內(nèi)的,私有的,一個人愛寫字是與他人沒有太多關(guān)系的。一個人不去按動鍵盤跟上這個迅疾的社會步調(diào),依然持有這種舊日的書寫之姿,心底理應(yīng)波瀾不興、風云不起——這些在時運的變幻中仍然持守的寂寞之道,以不變應(yīng)對著萬變。
人一提起筆來,右手的五個指頭就都張開了,像是馬上出發(fā),奔赴遠方。那個遙遠的方向靜謐安寧,在典雅的一點一線中蔓延,人就有一些老舊感,動作緩慢、平易;像綢緞一般輕柔。
若說,心靈的隱秘是無法洞見的,那么,只要存在動作,內(nèi)心的指向就無可藏匿。
(選自《散文(2008精選集)》,有刪節(jié))
【點讀】
文本選取茶道、書法、器樂富有代表性的簡潔動作,語言簡約而富有意蘊。動作傳達個性、思想。簡潔的動作摒棄偽飾與嘩眾取寵,指向內(nèi)心的質(zhì)樸、靜謐與安寧。
為人這樣,傳統(tǒng)的文化藝術(shù)修養(yǎng)更是如此。
無論茶道、琴藝、書法還是文學,都忌諱表演、顯擺,均拒絕喧囂的繁文縟節(jié),大道至簡,簡約方成大美境界。
作為書法家的作者朱以撒在第四自然段的行文中通過比喻修辭,呈現(xiàn)蒼勁骨感的魏晉書法的力度與韻致,那令人震撼的簡潔之美,刷新讀者人文視野新高度,并隨之捎來一縷悠長的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