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伯河
“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是魯西南一帶商家的一句流行語。直到四十多年前,還經(jīng)常有人念叨。尤其在那些副食品店鋪里,售貨員在銷售白酒、食油或醋醬油之類流質(zhì)商品時,都會一邊用葫蘆或提子從壇子里向外提取,一邊嘴里念叨著:“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
當(dāng)然,念叨歸念叨,付錢時是不會照此計算的。因為只要識數(shù)的人都知道,這里明顯計算有誤:即便按照過去十六兩一斤的老秤,如果一葫蘆是四兩,四葫蘆也足夠一斤;更不要說早就換了十兩一斤的新秤了。這時,如果有小孩子告訴他算錯了賬,他就會笑笑說:“是么?是我錯了。你真是個實誠孩子?!?/p>
盡管大家都知道這是一筆錯帳,也屢經(jīng)糾正,這種說法卻照舊流行。再去那些店鋪里,還會聽到類似的念叨。這是為什么呢?小時候我就對此充滿好奇,也問過一些營業(yè)人員,他們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是說上一代、上上一代都喜歡這樣說,所以他們也就這樣說,手里拿起提子嘴里就不自覺地念叨出來了。
若干年以后,我才從一位老人那里得到了解釋。原來,這句話出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不知道多少年以前了。
某個村子里來了一個賣油的老頭兒。這老頭兒誰也沒見過,不知道是從哪里來的。他挑著油簍,在大街上叫賣:“打油啦,打油啦!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村人們聽出來這老頭兒不會算賬,于是紛紛前來打油,結(jié)果都用半斤的油錢買到了一斤油,而且油的質(zhì)量還很好,香味很濃。買了油的人覺得占了便宜,暗笑老頭兒是個大傻瓜。有的人想多買,老頭兒卻不賣,每家只賣給四葫蘆。已經(jīng)買過的人家再去買,他也不再賣給。從他這么好的記性來看,這老頭兒又不像個缺心眼兒的人。還有,像他這樣拿著一斤油當(dāng)半斤賣,再好的家底也會賠個精光的,但人們卻沒看出他生意難以為繼的跡象。
村里的成老漢也早就聽說了這個賣油的老頭兒,但他一直沒有去買油。一則家里的油還沒吃完,二則他不想占人家的便宜。這天,他家的油吃完了,聽到賣油老頭兒又在大門外吆喝,他便提了油罐子來到街上。賣油老頭兒正把擔(dān)子放在樹蔭下歇腳,見成老漢過來,知道這人是沒買過油的,便給他打油。一邊打著,一邊嘴里輕唱:“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油打完了,成老漢交給他一斤油的錢,他非要退回一半,還說:“半斤油怎好收你一斤油的錢?”
成老漢看著慈眉善目的賣油老頭兒,誠懇地說:“不,老哥,是你算錯了,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就是一斤,你應(yīng)該收一斤油的錢才對?!?/p>
賣油老頭兒見四下無人,便示意成老漢放下油罐子,與他小聲細說了原委。成老漢心里的各種疑惑這才有了答案。
原來,這賣油老頭兒不是凡人,他是玉皇大帝派下來考察世道人心的。因為玉皇大帝接到人間舉報,說這一帶的人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多少年來的道德倫理全不講了,許多人一切向錢看,什么便宜都想占,他們身上只剩下一張人皮,所作所為已經(jīng)與禽獸沒啥區(qū)別了。玉皇大帝很是生氣,便派一位神仙變成賣油老頭兒來到凡間,看舉報是否屬實,如果屬實,就讓洪水把這一帶徹底淹沒,讓那些貪心的人和他們聚斂的財富一塊兒付之東流。老頭兒來到凡間,挑著油簍,走遍了這里的村村寨寨,各村寨的人幾乎每一家都買過他的油,也都知道他算錯了賬,但都貪圖小便宜,沒有一個人說破,更沒有一個人打算付給他一斤油的錢。正當(dāng)他準備回天上復(fù)命的時候,遇上了成老漢來打油,他感慨地說:“偌大地方,總算遇到了一個實誠的人?!?/p>
賣油老頭兒告訴成老漢,回去后抓緊做三件事:一是把家里的糧食都做成干糧;二是趕緊請匠人做一條大船;三是每天早晨到村里大廟門前看碑下的烏龜?shù)难劬κ欠窦t了。如果發(fā)現(xiàn)紅了,就馬上帶領(lǐng)全家人帶上干糧,登上大船,躲過洪水,免遭禍害。臨了還再三叮囑:天機不可泄露。
成老漢半信半疑,但事關(guān)全家性命,也只能寧信其有不信其無。他回家就安排家人做干糧,并請人做大船,要求十天做成,工錢優(yōu)厚,卻不說為什么。家里人和村里人都說這老頭兒是瘋了,凈做傻事兒。成老漢不為所動,只是每天早晨一個人到大廟門前去轉(zhuǎn)一遍,好像對碑底下那個烏龜格外留意。做那么多干糧啥時候吃得了?咱這里又不靠江臨海,做了大船能干什么用?但家里人和匠人們知道他的倔脾氣,不敢違拗他,就按他的要求,做干糧的忙著做干糧,造船的忙著造船。
大船造成的第二天早晨,成老漢發(fā)現(xiàn)那烏龜?shù)难劬φ娴募t了,馬上回家安排家人帶上干糧和各種生產(chǎn)生活用品上了船。這時,烏云滾滾,電閃雷鳴,頃刻間大雨傾盆而下。一聲響雷過后,地上也裂開了一道鴻溝,下面也有洪水涌了上來。大船很快飄浮了起來,被大風(fēng)吹著向遠處漂去。在他們身后,所有的房屋都倒塌了,所有的人畜都淹死了。
成老漢僅憑一念至誠,挽救了全家十幾口人的性命。多年后,才又搬了回來,成了這地方的大戶人家。現(xiàn)在居住在這里的其他各姓,都是明朝初年從山西洪洞那邊移民來的。
許多年以后,這個故事被大多數(shù)人忘記了,但賣油老頭兒的那句“一葫蘆四兩,四葫蘆半斤”的叫賣詞卻流傳了下來。許多老輩商家念著這句詞兒,口口相傳,卻慢慢忘記了它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