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花卉
【摘要】本文以《近思錄》中“為人倫理之道”為切入點,從怒己及人、忌巧言令色、含弘有度和孝悌忠信這四個方面來闡述它的教育思想,這對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不容忽視的指導作用和價值。
【關鍵詞】倫理 近思錄 朱熹
《近思錄》是一部理學選輯書,是朱熹和呂祖謙汲取北宋四子周敦頤、程頤、程顥和張載的“大體而切于日用者”的部分言論編輯而成的一部書。本書主旨是突出其實用性,體現(xiàn)其切于日常人倫的特性。書中具有濃厚的教材氣息,全書內(nèi)容就是在指導后人往成圣賢之路邁進。圣人是具有非常高的道德標準的人,所以要達至圣賢境界,就得以圣人的高道德標準來要求約束自己,這樣才有成賢成圣的可能。所以作為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人們,在沒有達到圣人境界以前,只能通過向圣人學習,學習圣人的為人之道,這樣才能達至圣人境界。所謂“言人便以圣為志”,就是說做人就應該要以成為圣人為志向。那么怎么做才能夠?qū)崿F(xiàn)成為圣人的志向?最首要的就是先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為人之道中來向圣賢們學習靠攏,所以為人的倫理之道非常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一、恕己及人
“恕”字從字形結(jié)構(gòu)上來看是如和心的組合,從字面來看恕就是如自己的心。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通過觀察和剖析自己的內(nèi)心,明確自己的喜好之心,由此來推斷他人的喜好。知道自己不喜歡的,也會想到別人不喜歡,這樣就不會把這種不喜歡強加在他人身上,這就是“恕”。人們在問題是非面前,往往容易忽視或者寬恕自己的過錯,而習慣從對方身上找問題、找原因,多傾向于責備他人。
“合內(nèi)外,平物我,此見道之大端”,是說要做到物我不分,一視同仁。也就是說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只有擺脫了人與人之間界限的區(qū)分,充分認識到無你我、物我之貴賤,這樣才能初見為人之道的道端,理解掌握了這個道,進而才能向成為圣人的目標邁進。所以為人之道中所要求的第一個倫理準則就是要先恕己及人,以寬恕之心推己及人,公平的對待自我與他人,這樣才會形成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
我們向圣人學習恕己及人之道,不僅是從其言行中進行模仿學習,還要自己反復思索,真正掌握了才會有自得,這樣才能達至圣人的心態(tài):公平、公正、推己及人。
二、忌巧言令色
忌巧言令色就是說不可用花言巧語和有失自己的德性的媚態(tài)去討好人、茍合他人。“是以上順天理,下應人心,說道之至正至善者也。若夫違道以干百姓之譽者,茍說之道,違道不順天,干譽非應人,茍取一時之說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說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說服無斁?!边@就是說真正的君子取悅之道應該是上順從天理、下順應人心,這才是至正至善的正確的取悅?cè)说姆椒ā?/p>
所以要取悅于萬民應該像天地對萬物的施恩一樣,順其自然而沒有造作。對待萬物懷著相同的恩德之心,是讓其內(nèi)心因感動而悅服,因此才不會厭棄。而刻意的討好迎合是不順應人心、而且也只能使人一時歡喜,所以是君子所不該為的。在面對各種誘惑、迷惑時,我們要時刻保持明理之心,以圣人之為人之道作為自己的為人之道來引導自己。不可被巧言令色的悅的表象所迷惑,時刻用圣人的明理之心和為人之道來警告自己和提升自己。
三、含弘有度
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雖然為人要有寬容待人之心,但也要把握好度,過度的寬容可能會招致禍患。所以要做到含弘有度,才能向?qū)崿F(xiàn)成為圣人之道進一步靠攏?!绊毞判膶捒旃揭郧笾丝梢姷?,況德性自廣大?!兑住吩唬骸F神知化,德之盛也。豈淺心可得?”意思是說要探求道、認識圣人之道,只有寬和公平之心才能做得到。具有狹隘之心的人的德性是很小的,是不可能得到圣人之道的。所以,作為君子為人之道中的一個倫理準則,就要做到含弘有度,具有寬大的心胸,這樣才能求得圣人之道。做為君子的為人之道,內(nèi)心要豪放曠達、心胸寬廣,那么一切事理都通達了,也就容易知道圣人之道、最終達至圣人境界了。
為此,書中特別選材了四子關于“中”的言論?!爸姓咛煜轮蟊?,天地之間,亭亭當當,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則不是,惟敬而無失最盡?!边@里特別指出中道為人的根本性。所以對于別人的缺點和錯誤,要寬容、理解,但是也要把握好度,要盡量靠向圣人“中”的境界,這樣才能做到為人之道中含弘有度這個倫理準則。
四、孝悌忠信
孝悌主要是指家道中家庭成員之間的一個倫理準則。家庭的存在是各個親屬成員之間的連接紐帶,特別是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出現(xiàn)以后,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倫理關系更為重要。
“孟子日:‘事親若曾子可也。未嘗以曾子之孝為有余也。蓋子之身所能為者,皆所當為也?!边@里舉曾子事親的例子來教導身為子女,必須盡心盡力侍奉、孝敬父母。
書中舉了很多詳細的例子來講為人子女者怎樣做才是孝,但是關于悌的言論相對較少。其中選取了張載的一段言論講兄弟之間關系的?!啊端褂凇吩娧裕骸旨暗芤?,式相好矣,無相猶矣。言兄弟宜相好,不要相學。猶,似也。人情大抵患在施之不見報則輟,故恩不能終。不要相學,己施之而已。”是說兄弟之間應該相好,而不要學習對方不好的行為。一般的人情都是怕我對他好他對我不好,所以就斷絕了對他好的心思,所以恩情很難保持長久。所以兄弟之間不要相學,只要付出自己的友愛就可以了。意在強調(diào)兄弟姊妹之間不可過于計較對方付出愛的多少,應該相互友愛,這樣家庭成員之間才能和睦共處、和諧友愛。所以在為人之道的家人之道中要學習、遵循孝悌的倫理準則。
關于忠信,《近思錄·為學大要》中指出:“知性善,以忠信為本,此‘先立其大者?!边@就把忠信確立為做人的大根本確立了下來?!爸倚潘赃M德”,內(nèi)心忠信是進修德行的方法。所以要學習圣人的為人之道,首先就要內(nèi)心有忠信。在普通的人際交往中,只有忠誠講信用的人才會受人歡迎和喜愛。由此忠信作為為人之道中的一個倫理準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五、結(jié)語
《近思錄》以其切于日用的特性,為后世讀書之人提供諸多倫理準則。朱熹曾自已解釋說,以“近思”這個名字作為書名,就是取其中的“切問、近思”的意思,就是以此來指導有志于學習的人懂得以日用倫理生活為學習基礎,而使他們免于好高鶩遠的心態(tài)。所以學習《近思錄》中切于日用的為人倫理之道有助于我們在日常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創(chuàng)造良好、和諧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