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詠
玉米是我國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農作物之一,近年來本地的玉米產業(yè)發(fā)展迅速,玉米產量大幅度提升,用途越來越廣泛,不僅作為人們的日常糧食,還用作牲畜飼料、榨油等,加上本地的畜牧業(yè)發(fā)展迅速,對玉米的需求量很大,對土壤資源進行保護,符合綠色生態(tài)栽培理念。本文對玉米保護性栽培技術進行分析與探討。
1 選擇良種
品種品質會直接影響玉米的生長水平,選種是玉米栽培過程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選種時盡量選擇抗逆性、抗病性較強的品種,注意坡地和貧瘠土壤地區(qū),應該選擇耐貧瘠、耐旱品種。選擇合適的品種之后要對種子進行初選,必須要確保種子顆粒飽滿、純度高,這類種子在發(fā)育過程中更容易生長。選種之后要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盡量減少病蟲害。首先對種子進行浸種,將種子放入恒溫水中浸泡2小時左右,撈出瀝干,然后進行拌種,減少玉米常見病害和地下害蟲的危害。
2 整地
整地是為玉米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的重要過程,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必須要及時整地,一般在秋收之后進行整地,對土壤進行深翻,翻耕深度大約為30cm左右,開深溝,并施用基肥,以充分腐熟的農家肥為宜。對于肥力較好的土地,每畝可以施入完全腐熟的農家肥1500~2000kg,如果地力條件不好,土壤較為貧瘠,每畝土地施用2000~5000kg農家肥,同時配合使用少量化肥,提高土壤肥力條件。在臨近玉米播種之前,還要對土壤進行一次深翻,確保土壤疏松,透氣性良好。根據(jù)玉米的生長特性,一般在4月中旬完成整地,對于有犁底層以及土壤比較緊實的情況,可以進行深耕或者深松,以加厚活土層,對于土壤比較緊實的情況,可以實時少耕或者免耕政策,提高土壤的保墑能力。
3 科學播種
根據(jù)本地的玉米栽培情況可知,最適宜玉米栽培的時間大約為每年4月15日~25日之間,等到8~10cm左右的地溫保持在8℃左右時開始播種。為了促進種子發(fā)芽,可以使用種子抗旱處理技術,使用玉米生物浸種劑和抗旱保水劑對玉米種子進行處理,并且做好拌種,防止病蟲害。玉米的播種深度大約為5cm左右,墑情較好的土壤可以適當淺播,墑情較差的土壤一般要加深播種深度。做到播種均勻一致,播種之后要立即覆土。與此同時,要做到合理密植,防止密度過大對玉米生長造成影響,通常每畝的幼苗量為4000株即可,對于緊湊型品種,可以將每畝的產量控制在4000~4500株左右。
4 日常管理
4.1 補苗間苗。為了確保玉米密度均勻,等到玉米出苗之后要根據(jù)園區(qū)的出苗情況,及時進行補苗和間苗,如果出苗量較少,有明顯的缺苗,則要及時補苗,如果玉米的出苗量較多,密度較大時,要及時進行間苗,給玉米幼苗提供良好的生存環(huán)境。
4.2 中耕除草。中耕除草是玉米栽培管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中耕可以提高土壤的通透性,為玉米提供良好的生長條件。在中耕的時候結合除草過程,防止雜草與玉米爭水肥,疏松土壤。玉米生長過程中一共進行2~3次中耕,第一次主要為了疏松土壤,中耕深度為3~6cm左右,第二次中耕在玉米拔節(jié)期,中耕深度保持為10cm左右。
4.3 及時追肥。施基肥是在播種之前完成的,隨著玉米生長,其養(yǎng)分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所以要及時追肥,玉米生長前期,主要施用氮肥,促進玉米根系生長,為了對土壤進行保護,貫徹保護性耕作原則,在追肥的時候也盡量使用有機肥,比如稀尿素或者人畜糞尿,每隔20天施用一次,如果玉米生長不良,可以適當使用化肥,即使用氮磷鉀復合肥。
4.4 病蟲害防治。保護性栽培的原則是盡量減少對周圍環(huán)境以及土壤的危害,達到保護環(huán)境和土壤資源的目的,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是造成環(huán)境污染和土壤板結硬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玉米栽培過程中要盡量減少化學藥物的使用,采取農業(yè)防治技術、物理防治技術和化學防治技術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常見的玉米病蟲害有玉米黏蟲、玉米螟、黑穗病等。病蟲害防治要根據(j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基本原則,首先,加強日常管理,為玉米營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做好整地、水肥管理,防止積水,在栽培之前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對種子進行包衣拌種,減少地下害蟲危害的同時,也能對一些常見的玉米病蟲害進行防治。其次,可以加強對物理防治技術的應用,例如黏蟲是玉米生長過程中的主要蟲害,危害葉片,可以在較短的時間中將玉米葉片吃光,導致玉米顆粒無收,而且黏蟲遷飛,會造成大面積危害。對于黏蟲,可以采用誘殺方式,利用黏蟲的趨性,安裝殺蟲燈或者誘蟲板,對黏蟲進行捕殺。最后,可以采用化學防治技術,利用新型植物源性殺蟲劑對玉米害蟲進行防治。
5 及時收獲
過早收獲可能玉米還處于灌漿期,沒有完全成熟,影響玉米的產量和質量,過晚收獲則會因為玉米呼吸作用消耗一部分水分,減少玉米的水分和干物質含量,使其產量和品質降低。所以,及時收獲可以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對土壤資源進行充分利用。玉米秸稈是新型植物原料,可用于沼氣等資源的再生產,對秸稈進行還田處理,也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減少秸稈燃燒帶來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符合保護性栽培要求。通常在玉米籽粒變硬、玉米葉片保持青綠狀態(tài)的時候進行收獲。
綜上所述,玉米是我國農業(yè)生產過程中的重要農作物,在很多地區(qū)都有廣泛栽種,由于玉米的適應性很強,加上栽培技術簡單,目前玉米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逐漸形成一項規(guī)?;a業(yè)。在玉米栽培過程中必須要積極加強對玉米種植技術的控制和管理,堅持保護性栽培原則,從選種、整地、播種、管理等方面著手,加強對玉米病蟲害的綜合防治,確保玉米的產量和質量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110400遼寧省法庫縣農業(yè)技術推廣與行政執(zhí)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