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巍
從中醫(yī)角度來看,肩凝癥臨床中可以劃分為:風寒濕證,肩部竄痛,遇風寒痛增,得溫痛緩,畏風惡寒,或肩部有沉重感,舌淡、舌苔薄白或膩,脈弦滑或弦緊;瘀滯證,肩部腫痛,疼痛拒按,以夜間為甚[1-2]。臨床癥狀涉及到肩部疼痛肩關節(jié)、活動受限、壓痛、肌肉痙攣以及萎縮,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會形成嚴重影響[3-4]。對此,為了更好的提高臨床干預水平,通過對我院針灸科肩凝癥住院患者應用平衡火罐聯合雷火灸與常規(guī)針刺方法進行治療,觀察患者肩部疼痛及活動度改善情況,探討上述中醫(yī)特色護理方法與肩凝癥患者康復之間的相關性。
將2012年9月—2013年9月作為研究的時間段,在研究期間內隨機選擇72例肩凝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根據入院的順序以及隨機數字法的原則劃分為實驗組與常規(guī)組,分組結果保持例數相同。常規(guī)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1例,患者年齡40~71歲,平均年齡(57.2±2.3)歲;實驗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齡41~72歲,平均年齡(56.1±2.5)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備對比研究價值。
入選標準:符合西醫(yī)肩關節(jié)周圍炎診斷標準;符合中醫(yī)肩凝癥患者診斷標準;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肩關節(jié)疾病的患者。
實驗組患者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的同時,接受平衡火罐聯合雷火灸技術進行治療;對照組僅進行常規(guī)治療及護理。
實驗組的護理方法:(1)認知護理。強化患者對于平衡火罐與雷火灸的認知,為患者介紹治療方法、治療流程以及注意事項等,消除患者對于治療措施的疑慮和困惑,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以及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盡可能讓患者以積極配合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從而提高治療依從率;(2)心理護理。因為患者經歷了長期的疼痛折磨,所以在心理層面上普遍存在較為突出的應激心態(tài)。對此,在臨床護理中需要為患者及時提供心理護理干預,盡可能滿足患者的需求,強化與患者的溝通,耐心傾聽患者的述說,為患者提供釋放壓力的途徑,促使患者可以以更好的心態(tài)面對治療;(3)康復指導。在病情穩(wěn)定之后應當盡可能督促患者進行康復訓練,適當開展功能鍛煉,促使患者的機體功能可以更快的恢復,從而達到臨床治療目標。
統(tǒng)計并對比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治療效果以肩關節(jié)疼痛及活動受限為評價指標。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定肩關節(jié)疼痛程度,應用肩部活動功能評定指標評價肩關節(jié)活動度。療效標準:顯效:視覺模擬評分分數≤3分,內旋、外旋超過70°、反手摸背超過42 cm;有效:視覺模擬評分4至6分,內旋、外旋超過30°、反手摸背超過42 cm;無效:視覺模擬評分≥7分,內旋、外旋未達到30°、反手摸背未達到42 cm。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本次研究所有數據均應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22%)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肩凝癥,西醫(yī)稱為肩周炎,中醫(yī)認為其發(fā)病主要為年老體衰,肝腎不足、氣血虛損,筋骨失于濡養(yǎng),加之長期勞累,又因肩部露臥受涼,寒凝筋膜而致。日久則筋脈粘連,不能活動[5-6]。故氣血虛損,血不榮筋為內因,風寒濕邪侵襲為外因[7-8]。它是常見的肩周疾病,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jié)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9-10]。肩周炎是以肩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常見病癥。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jié)的功能活動[11]。
平衡火罐是以中醫(yī)的基本理論(陰陽學說,臟腑學說,五行,經絡學說等)為基礎,以現代醫(yī)學的神經反射為治療途徑,以自我修復,自我調節(jié),自我完善為治療核心[12]。本研究結果“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7.22%)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83.33%)”也充分證明了這一理論。
綜上所述,肩凝癥者實施火罐聯合針灸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能夠有效的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