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行客
近日得閑,偶翻明史。在這跌宕起伏的276年間,涌現(xiàn)出了不少能臣干吏,出了驍勇善戰(zhàn)的戚繼光,還出了萬世仰慕的道德標桿——海瑞。然而,萬歷初期,首輔張居正在對戚繼光和海瑞的使用上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即“重循吏慎清流”的用人觀點,由此引發(fā)了人們幾百年沸沸揚揚的爭吵。
用循吏還是用清流?直到今天也確實還是一個問題。
循吏者奉法循理之吏也,從漢代起就對其有定義。循吏有兩大特點:一是為了辦成事關國計民生的大事,不得不采用非己愿的手段,犧牲自己的精神品格;二是不把自己的才能當作換取名利的籌碼,為事不為己。如果不需要讓渡道德品格就能把事辦成只能稱其為干吏,如果把本事用在以權謀私利上就是腐敗分子。戚繼光無疑就是一枚標準的循吏。
戚所處的年代,北方邊境俺答入侵,東南沿海屢受倭寇蹂躪。戚雖有能力、有抱負,但面對本兵制和后勤供應保障等一系列現(xiàn)實問題,不得不采用非常手段以取得朝廷重臣的支持,更不惜做出歲貢“千金姬”之事。與此同時,戚練就了名震四海的戚家軍,福建江浙沿海蕩清倭寇,北面守薊門多年無戰(zhàn)事轉而筑長城,既為大明立下累世奇功,也為百姓護佑了一方太平。在貪墨成風的環(huán)境下,戚貪墨賄上,但自己不事私蓄,去世之時竟一貧如洗,甚至醫(yī)藥不備。這樣一個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既懂政治規(guī)則又能為國為民,自身還能修身自持的人,即使道德操行存有污漬卻仍被世人所理解和尊重。
何又為清流?標榜風節(jié),不畏強御,遇事敢言,評議時政,指斥當?shù)?,不與權貴同流合污,深負清望的士大夫者多稱之清流。一般而言也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政治絕對正確,且只能按道德的方法行事,能否達到目的不重要;其二是言行一致、以身作則,別人怎么做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必須這么做。海瑞就是典型的代表。
海瑞以舉人出身,年近半百才當上七品知縣,卻敢抓總督的公子,讓欽差繞道,后來更是逆龍鱗和皇帝當廷折辯;只靠一個月五兩銀子的俸祿養(yǎng)活一家人,以至于買斤肉都能在官場成為談資……其不盡人情的工作方法,近乎苛刻的行事原則,剛愎自用的斷事方式,處處使之被動,雖無甚政績,其本人卻成為千古的道德典范。
明朝能同時出現(xiàn)戚繼光、海瑞,不得不說是當朝之幸事。戚卻得勢不忘形,且成就大業(yè),后雖大樹倒,僅僅只被削職歸隱并未禍及九族;海瑞雖然政治正確卻不諳世故、頂撞權臣、恣意直言,卻居然能一路升遷不被暗算直至安度余生,這在封建皇權社會實屬不易。然而戚、海最終都晚景凄涼,循吏、清流最終結局都一樣,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
張居正說“寧選循吏,不要清流”,這與他所處的時代密切相關。他執(zhí)掌的大明已處于嚴重危機之中,官員貪墨成風,經(jīng)濟不景氣,國庫空虛;東有倭寇,北有女真,邊患日益加重。面對這樣的窘境,張居正想圖強,只能變法,大刀闊斧地對政治、國防、經(jīng)濟、吏治進行全方位改革。要想改革成功推行,除必要的皇室支持外,更重要的就是執(zhí)行力。因此他必須用能人,哪怕是有點瑕疵。在戚、海之間,他選擇了戚。然而循吏不計手段只講結果,往往就容易破壞規(guī)則,致使?jié)撘?guī)則盛行。如果不顧道德名節(jié),只講金錢效率,即使金玉其外、事事成功,也會導致社會潰爛不可遏制,無異于飲鴆止渴。
處在大變革之今日,我們既需要委曲求全的實干家,也需要寧折不彎的道德典范。重要的是如何讓循吏守規(guī)矩,讓清流接地氣。既要強調個人的政治品質和操守,又要強調戰(zhàn)略思想和執(zhí)政能力,需要的是一大批有遠大理想信念,具備良好官德,富有創(chuàng)新意識,能在復雜的社會轉型時期真正擔綱承重之人。唯如此,社會幸焉,百姓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