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娟
【摘要】目的 探討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效果。方法 選取2016年1~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析術后癥狀改變情況。結果 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全部一次切除成功,術后隨訪1~10個月,患者月經全部恢復正常;52例合并貧血患者中50例全部糾正貧血,2例輕度貧血;16例不孕癥患者全部成功妊娠;術前1 d血紅蛋白與術后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能保留子宮生育機能且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提高受孕率,是值得臨床上推廣的手術方式。
【關鍵詞】宮腔鏡電切術;粘膜;子宮肌瘤
【中圖分類號】R737.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8.30..02
子宮肌瘤是婦科臨床常見的實體腫瘤,多發(fā)于30~50歲的已婚婦女[1]。臨床癥狀表現為月經過多、子宮出血、月經不凈、貧血、痛經、不育和早產[2]。粘膜下子宮肌瘤是子宮肌瘤的一種,在三種肌瘤類型中占比10%~15%。傳統(tǒng)治療子宮肌瘤的方式為開腹,此種方法患者恢復慢、子宮留下瘢痕且妊娠后有子宮破裂的風險。宮腔鏡電切術創(chuàng)傷小、安全性高、手術時間短、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使其替代傳統(tǒng)開腹手術成為子宮肌瘤的主要治療方法。本研究針對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使用宮腔鏡電切術,獲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的患者6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25~45歲,平均年齡(31.2±1.2)歲。
1.2 診斷標準
臨床癥狀表現月經淋漓不凈共20例,月經量多51例,16例不孕癥;合并貧血共52例,其中重度貧血5例,中度貧血15例,輕度貧血32例。采用林氏和國際分類法聯合分類,參與研究的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中0型32例,I型15例,II型13例。所有患者均結合臨床癥狀和B超檢查確診為粘膜下子宮肌瘤,子宮肌瘤≤5 cm且宮腔深度≤12 cm。
1.3 方法
1.3.1 術前準備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需要接受實驗室和影像學檢查,檢查結果作為實施手術的依據;在患者月經過后3~7天且不同房期間實施手術,術前6~8 h禁食禁水,術前進行常規(guī)陰道清潔準備,并在術前4~6 h在患者陰道后穹放置米索前列醇300 ug促進宮頸軟化,便于電切鏡操作。
1.3.2 手術過程
使用奧林巴斯宮腔電切鏡實施手術?;颊呷“螂捉厥?,腰麻或連續(xù)硬膜外麻醉后,使用安爾碘消毒后擴張宮頸口;使用0.9%氯化鈉溶液膨宮,宮腔鏡壓力85~110 mmHg,流速180~200 ml/min,電功率為40~55 W;將電切鏡置入宮腔觀察子宮肌瘤的位置、數量、大小,以及和肌壁的關系。0型粘膜下子宮肌瘤不使用B超監(jiān)護,I型、II型粘膜下子宮肌瘤使用B超監(jiān)視整個操作過程。0型和I型粘膜下子宮肌瘤使用卵圓鉗夾住肌瘤,向外牽引并使用U型電切環(huán)與子宮壁平行位置切斷其蒂,或對瘤體進行切割,待瘤體變小后使用卵圓鉗夾出;II型粘膜下子宮自留需要使用B超監(jiān)視,用針狀電極劃開肌瘤最突出部分的包膜,靜脈注射催產素,并使用雙手按摩子宮法促進子宮收縮,促使肌瘤向宮腔突出,將突出肌瘤切除。手術后對創(chuàng)面進行檢查定,如有出血情況使用電凝止血,注射聚乳酸防止宮腔粘連,將切除組織送病理檢查。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使用宮腔鏡電切術切除子宮肌瘤大小1.5~7 cm,平均4.5 cm,平均2~3個;術中出血5~300 mL,平均(88.6±33.6)ml;手術時間20~90 min,平均(55.3±0.78)min。60例粘膜下子宮肌瘤患者全部一次切除成功,住院時間(3.1±0.1)d,術后患者均在24h排氣,無宮腔粘連、感染、宮頸撕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病理檢查無惡性腫瘤;術后隨訪1~10個月,患者月經全部恢復正常;52例合并貧血患者中50例全部糾正貧血,2例輕度貧血;16例不孕癥患者中10例術后3個月成功妊娠,其中1例自然流產,另外6例正常妊娠4個月,且B超檢查證實胎兒發(fā)育良好。
60例子宮肌瘤患者術前1d血清鈉、血紅蛋白與術后2d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前1 d血紅蛋白與術后1個月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 論
子宮肌瘤多發(fā)于30~50歲的婦女,根據子宮肌瘤的位置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粘膜下子宮肌瘤占10%~15%。傳統(tǒng)治療方式多為開腹,創(chuàng)傷大、恢復慢,子宮留有瘢痕后導致后期妊娠有子宮破裂的風險。近年來,宮腔鏡電切術憑借創(chuàng)傷小、恢復快、出血少、時間短、對子宮功能無損害等優(yōu)勢成為子宮肌瘤的主要手術方式。
粘膜下子宮肌瘤宮腔鏡電切術的臨床操作應注意的事項:(1)術前患者進行必要的實驗室檢查和影像學檢查十分必要,其中B超檢查結果是手術實施的重要依據,根據B超結果來判斷子宮肌瘤的位置、大小、形態(tài)、與子宮肌壁的關系,有助于手術的順利實施;另外II型粘膜下子宮肌瘤的切除需要B超監(jiān)視,B超可清楚的顯示子宮方向,瘤體與肌壁的關系,在B超的輔助下防止子宮穿孔的發(fā)生;術前4~6 h使用米索前列醇300 ug促進宮頸軟化,使宮頸擴張至12 cm,便于術中電切鏡能夠順利進入宮頸,防止機械性擴宮造成的損傷,降低宮頸功能不全的后遺癥;粘膜下子宮肌瘤切除后如果出現創(chuàng)面出血,及時使用電凝止血;給予聚乳酸防止宮腔粘連的發(fā)生;宮腔鏡手術的并發(fā)癥有子宮穿孔、出血、低鈉血性腦病、感染等,其中低鈉血性腦病最為嚴重,手術時間常、膨宮壓力大、肌壁損傷等均是誘發(fā)原因,宮腔鏡手術的時間短、創(chuàng)傷小等優(yōu)勢降低了低鈉血性腦病的發(fā)生率;對生育有要求的患者在術后可給予雌孕激素進行周期性治療,促進子宮內膜的生長,為妊娠創(chuàng)造條件。
綜上所述,宮腔鏡電切術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安全有效且成功率高,能保留子宮生育機能且創(chuàng)傷小、痛苦少、提高受孕率,是值得臨床上推廣的手術方式。
參考文獻
[1] 李 春.兩種方法治療黏膜下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7,18(05):52-54.
[2] 李 春,周安蓮.宮腔鏡治療粘膜下子宮肌瘤臨床療效評價[J].湘南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15,17(04):39-40.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