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君
在誠信問題上,齊襄公“及瓜而代”式的任性和忽悠應堅決杜絕,諸葛孔明“有令在先,豈可失信”的信義之心,方為正道。
春秋時,齊國國君齊襄公曾會同宋、魯、陳、蔡四國進攻衛(wèi)國。周莊王發(fā)兵救衛(wèi),也吃了敗仗。齊襄公怕周王興師問罪,就派連稱為大將、管至父為副將,帶兵前往葵丘(今山東臨淄縣西)戍邊。兩名將軍要出發(fā)時,小心地問齊襄公:“守衛(wèi)邊境在所不辭。只是何時派人接替我們返回?”
正值夏季,齊襄公一邊啃著瓜,一邊說:“及瓜而代?!币鉃?,等明年瓜熟之時,派人去接替你們回來。
次年夏,連稱、管至父在葵丘前線吃上瓜了,便派人到臨淄探聽消息,看齊襄公是否派人接替?;貓笳f:齊襄公不在臨淄,已去谷城(今山東東阿縣)一個月了。
兩名將軍就讓人帶了瓜去見齊襄公,意在提醒齊襄公“及瓜而代”的諾言。不料齊襄公大怒,把瓜摔地下斥責說:“代不代替,調(diào)不調(diào)回,都由我決定。你們怎么可以自己請求回來?再等下一次瓜熟吧!”
戍邊軍隊對無信用的齊襄公大為不滿。連管兩人領兵趕回臨淄,把齊襄公殺了,另立襄公之弟小白為國君。
權力在手就張狂無度,不講信用。齊襄公漫不經(jīng)心地許諾,又漫不經(jīng)心地毀諾。特別是他發(fā)怒駁回請求換防的話,活脫脫“舍我其誰”、“我有權力我怕誰”的腔調(diào)。
《三國演義》中也有軍旅“換班”的記載。建興九年春二月,孔明出師北上伐魏。將20萬大軍分成兩班,以100天為期。在鹵城一戰(zhàn)的關鍵期,正值輪換期到,8萬人馬中,有4萬應換班了。卻忽報魏兵又有新的20萬大軍來戰(zhàn)。楊儀提議說,魏兵來得急,可將要換班的軍隊先留下,打了這仗再說,等新兵到了再輪換。孔明說:“不可。吾用兵命將,以信為本;既有令在先,豈可失信?且蜀兵應去者,皆準備歸計,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绷ⅠR下令,當日放行。
危急關頭,堅守誠信實屬不易。更難能可貴的是,孔明“其父母妻子倚扉而望;吾今便有大難,決不留他”的話,充滿了人性光輝。堅守誠信的結果,是他贏得了換班士兵們的感動,他們自愿留下,眾志成城,拼死奮戰(zhàn)魏兵,大勝而果。
公權力的誠信,是治國理政之必須。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中國法治政府評估報告(2017)》數(shù)據(jù)顯示,政府誠信和法治意志淡薄,地方政府“老賴”不斷,法治建設短板突出。在社會公眾滿意度測評的多項指標中,人們對行政執(zhí)法的滿意度最低,五年來得分均不及格。
政府的信譽度、美譽度是公共行政和地方治理的基礎。政府部門失信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理,不僅有礙社會公平正義,沖擊社會信用體系,更影響中國法治政府整體建設,降低政府公信力和社會信任度。
在誠信問題上,齊襄公“及瓜而代”式的任性和忽悠應堅決杜絕,諸葛孔明“有令在先,豈可失信”的信義之心,方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