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穎
2018年3月2日,國內首個媒體人工智能平臺——新華社 “媒體大腦”,僅用時15秒便從5億網頁中梳理出兩會輿情熱詞,發(fā)布了全球首條關于兩會內容的MGC(機器生產內容)視頻新聞——《2018兩會MGC輿情熱點》。有評論指出,智媒時代已然來臨,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覆蓋報道線索、策劃、采訪、生產、分發(fā)、反饋等全新聞鏈路的“媒體大腦”,將為媒體和媒體人的生存與發(fā)展帶來巨大變革。
人工智能的突破與發(fā)展,讓機器人寫作新聞早已成為現實,媒體人不可避免地會產生機器人取代自己的擔憂。智媒時代,主流媒體新聞工作者如何擁抱人工智能,尋找一條與機器人相融共生的價值重塑之路?
新媒體在經歷了門戶時代、web2.0時代、眾媒時代幾個階段的演變后,如今正迎來智媒時代。當人工智能與傳媒業(yè)相結合,新技術與設備帶來新的互動關系與新的連接模式,便衍生出許多新形式、新內容。
騰訊旗下互聯網產業(yè)趨勢研究機構“企鵝智酷”聯合清華大學新媒體研究中心共同發(fā)布《智媒來臨和人機邊界:中國新媒體趨勢報告(2016)》,報告指出,現在正處于智媒時代的黎明,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三大特征將使智媒時代改變現有的傳媒形態(tài)和格局。
萬物皆媒——過去的媒體是以人為主導的媒體,而未來,機器及各種智能物體都有媒體化的可能;人機合一——智能化機器、智能物體將與人的智能融合,共同作用,構建新的媒體業(yè)務模式;自我進化——人機合一的媒介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機器洞察人心的能力、人對機器的駕馭能力互為推進。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新媒體研究中心主任彭蘭在報告中表示,個性化新聞推薦、機器寫作、傳感器新聞、臨場化新聞和分布式新聞的五大模式,將會在新聞的生產速度、生產方式、個性推薦、用戶消費體驗等方面給整個媒體行業(yè)帶來一場深度變革。用戶分析與匹配、新聞生產、新聞傳播和互動反饋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在智能化,傳統傳媒業(yè)邊界消失,全產業(yè)變革的格局重塑正在發(fā)生。
由此可見,在未來的新聞生產生態(tài)下,從信息的采集到加工各個環(huán)節(jié),參與主體都不再僅僅是人,機器人既能成為信息的采集者,也可以完成信息的智能化加工。
2015年9月10日,騰訊財經發(fā)布了題為《8月CPI同比上漲 2.0%創(chuàng)12個月新高》的新聞稿,文末寫著“本文來源:Dreamwriter,騰訊財經開發(fā)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p>
雖然只是一條簡單的經濟數據新聞,但卻是國內第一次出現由機器人撰寫新聞稿,一時間引發(fā)業(yè)內熱議。“機器人來搶記者飯碗了!”“記者們已哭暈!”……寫稿機器人首次讓人類記者感受到了現實威脅。
2017年,新華社機器人采訪和寫稿項目榮獲“王選新聞科學技術”一等獎,又把人類記者嚇了一跳。當年兩會期間,采訪項目中的“i思”以實體機器人記者的身份亮相,將聲控識別、人臉識別、情緒識別等技術集于一體,達到模擬人類記者實際采訪的程度。不僅如此,寫稿項目具備的動態(tài)學習功能,使得“i思”除了擁有兩會相關的采訪知識,還掌握了海量的中文知識圖譜,涵蓋社會、文化、生活、天氣等百科知識。
會議期間,“i思”跑兩會系列報道綜合點擊量達4500多萬,被國內多家主流媒體爭相轉載,并在Twitter、Youtube、FaceBook等海外媒體平臺廣泛傳播。記者編輯們驚訝之余又感慨不已,機器人的寫稿水平都到能獲獎的程度了?博大精深的中華語言藝術,就這么輕輕松松被機器人攻破了?這背后的技術原理是什么,又是怎么成稿的?
機器人寫稿有何思路?有專家分析指出,機器人新聞寫作大多遵循“抓取數據——分析數據——套用模板——生成稿件——人工把關”這一模式化的生產流程,可以在幾秒甚至幾毫秒內生產出一篇新聞報道。
在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峰會”上,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研究員萬小軍曾介紹,目前機器人寫稿主要有原創(chuàng)和二次創(chuàng)作兩種方式。如果是簡單的新聞資訊,輸入結構化數據以及現有稿件,機器人即可生成長度可控的幾十個字到幾千字的稿件。如果是長篇報道,以體育賽事長篇報道為例,可以通過機器學習的手段,把在比賽過程中解說員的精彩評論和描述挑選出來,放到報道中。具體來說,首先借助機器學習的手段,對直播文字進行語句的智能排序,再進行智能選擇,最后生成一個平均長度超過1000字的賽事的報道。
如果是娛樂新聞,可以根據明星的數據庫,對這個明星做一個簡單的描述。比如可以借助明星的微博,利用機器學習的手段,自動判別明星發(fā)的哪一條微博具有新聞價值,再判斷這個微博下面的哪些評論,具有新聞價值。把微博和它的評論以及相關的背景信息組合在一塊,就可以形成一則短新聞。
如果是已有事實較多的新聞,該如何做綜述新聞呢?這時候就主要以一個個子話題為單位進行組合文章,而不是句子。首先劃分子話題,每個話題對應一個段落,然后對它進行一個重要性的排序,最后把這些內容合并即可得到完整事件的綜述。
人工智能的突破與發(fā)展,逐漸讓“新聞機器人”參與并融合到新聞生產的全過程當中。與傳統新聞生產相比,“新聞機器人”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優(yōu)勢:標準化生產解放了勞動生產力,將新聞從業(yè)者從采訪、寫作、編輯、排版、校對、發(fā)布等程式化環(huán)節(jié)中解放出來,極大地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個性化資訊配置滿足用戶需求,通過對海量內容的智能化標簽與聚合匹配,實現精準推送;智能化處理提升了新聞價值,新聞的時效性、準確性、接近性大為增強;全天候工作模式降低了新聞生產的成本。
智媒時代,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參與新聞生產,對主流媒體新聞從業(yè)者既是挑戰(zhàn)又是機遇。對此,人民日報社研究部曾撰文指出,以寫稿機器人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將重塑媒體的內容生產與分發(fā)。新聞撰稿有簡單和復雜之分,信息報道類的新聞撰稿,很大程度上正在被人工智能的新聞寫作工具所取代。例如簡單地事實組合、情況報告,按照某些既定的格式完成文本寫作,這種工作不需要復雜判斷,可被機器人取代。但如果是人民日報重頭通訊或“任仲平”等深度文章,或需大量采訪為基礎,或需在原始素材之上,發(fā)揮作者的歸納和推理能力,提煉出相對復雜的邏輯結構,設計出最適合主題的表述形式。這些工作,每一項所需要的思考時間,都遠遠不止幾秒鐘。
與此同時,參與新聞生產的人類和機器人具有自我進化的能力。在“新聞機器人”逐漸洞察人心的同時,新聞從業(yè)者駕馭人工智能的能力也在逐步提高。借助人工智能,獲取新聞線索將會更快。新聞從業(yè)者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實時信息、發(fā)現新聞線索,再通過多渠道驗證和排重等辨別信息真?zhèn)?,從新聞時效性和真實性上提升新聞質量。
同時,得益于人工智能,信息整理效率將會更高。新聞從業(yè)者可以快速提取核心觀點、事件發(fā)展趨勢、輿論情感導向,分析事件傳播路徑,迅速了解整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
借助人工智能,內容生產能力將會提升。“新聞機器人”的存在,并不是取代記者和編輯,而是解放了勞動力,讓新聞從業(yè)者集中精力于深層次的邏輯推理、思考明辨和情感挖掘,提升內容生產的核心競爭力。
智媒時代,人機合一是媒體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未來每一條新聞的生產,除了人類記者和編輯外,也許都會有機器人記者和編輯參與其中,二者相融共生、自我進化。對于每一個主流媒體新聞從業(yè)者而言,只有深入地了解人類獲取信息的方式,思考機器人參與傳媒的本質,加強人工智能領域的人文探索,才能使人工智能更好地為我所用。